483 人職分離(中)(2 / 2)

劉宗周的話說出來後大家都在思索,隻有信王沒有多想因為他以前聽天啟大概說過這方麵的考慮,雖然當時說得沒有劉宗周說得這麼細,但是大概意思都差不多就是官員的職務應該跟他的能力有關而不是跟他以前的功勞相聯係。信王看了看周圍的人想起自己馬上就要離開政務院到這裏來,心中不由得生起一種輕鬆的感覺,以前在政務院要麵對諸多具體事務,雖然說有人在旁邊幫助不用他親自動手,但是怎麼也比不上監政院清閑而且更有權力,這才是位高權重責任輕的好地方。

信王看了看周圍的人突然想起楊漣和錢謙益不是監政院的人,仔細一想想起他們開始是來找劉宗周而劉宗周不在後來才來,想到這裏信王問道:“劉大人開始和徐大人去博學院處理事務,到底怎麼樣了能不能說一說?”

劉宗周本不想談這事,見信王相問於是歎了口氣說道:“還不是禮部的溫體仁和周延儒鬧出來的,前一陣皇上讓他們去調查一下教育方麵的情況,好提高大明百姓的識字能力,不識字怎麼可能參加選舉呢?明明是選張三結果把票投到李四的箱子裏,那不是鬧笑話了嗎?這溫體人和周延儒也是奇怪,調查就調查吧還把別人的火氣逗起來了,現在就有一幫人說我們東林書院的思想是學閥思想,不是東林出身的人都會受打擊排擠,這是從何說起?”

信王一聽就奇怪了,他知道溫體仁和周延儒都不是東林黨,但是他也知道這兩人是很小心謹慎的人不會去做挑撥離間的事,就算要做也不會做得太明顯。他雖然這麼想但是也要問一問,因為這兩人現在還屬於他的下屬,信王說:“我看溫大人和周大人平時做事還懂規矩,怎麼現在突然開始挑動是非了?等我回去問一下他們是什麼意思。”

劉宗周忙說:“這也不是他們在其中挑事,隻是他們在調查時作了一些筆錄,意思是日後皇上問起他們來也可以用數據說話,表示他們的調查不是走馬觀花說的話也不是信口開河。誰知道他們在調查其他人時,他們以前做的筆錄被其他人看見了,被有心人一歸納總結,發現非東林書院的官都不怎麼得意,於是就開始了針對東林書院的議論。”

其實溫體仁他們的筆錄也沒有針對性,確實也反映了大明現在的一些現象,朝堂上主要官員都是進士出身而且多半都是名次靠前的進士,於是就有了一些人看不起一些人的現象。舉人當然瞧不起秀才,而同進士又瞧不起舉人,進士肯定瞧不起同進士,就算同是進士前三甲也瞧不起百名開外的其他人。到後來朝廷中重要職位那是非進士不用,就算進士不夠也是進士優先其他人候補,這就讓人們感到很不舒服。

在其中因為學曆上的差距被人瞧不起還能忍受,最讓人受不了的是門派的歧視,非東林黨的官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前景很暗淡,在私下抱怨了幾句東林黨是學閥後,更多的是針對學曆這一公開的矛盾所在。當劉宗周和徐光啟本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到了博學院後,一群人立即就開始針對這種不公平開始了怨言群攻,在徐光啟的要求下出來了兩個監生出身的人,開始跟徐光啟和劉宗周平等對話。

前幾年因為朝廷急著用人,而這兩人也很優秀於是也沒有去參加科舉,後來在評品級時就比其他人少了很多,甚至很多不如他們的人也僅僅因為中了個進士就能多拿錢,這如何讓人心服?這兩人也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學曆問題的弊病所在,曆代帝王不是進士出身這事就不說了,連孔子、孟子等聖人還有薑子牙、諸葛亮等聰明人也被拿出來說事,說假如這些人在大明也不可能有所建樹,因為他們沒有什麼高學曆。

等劉宗周告訴他們科舉考試是隋朝以後才開始的,這兩人就說唐朝的黃巢就是多年考試未中的人,最後造反使唐王朝覆滅,其中也有科舉製度的功勞,是科舉製度把黃巢逼反的。當然現在皇帝開明官員和百姓都非常忠誠,不會因為科舉製度而讓誰生出生異心,但是皇帝要求盡量讓百姓都識字,現在如此不公平百姓恐怕也沒有讀書識字的興趣。

這兩人的話有些像是胡扯,但是他們現在還拉著徐光啟,讓他評一評能寫字的紙還有火銃、大炮等是不是全是進士發明的,博學院中的好多事務是不是全是由進士做出來的。

信王聽了這些有些好笑,他問道:“徐大人還在那裏跟人說話,因為那裏本來就是國子監他必須要說明白,否則的話那些人會天天煩他。劉大人當然可以一走了之因為你的聖學院以前就是翰林院支持你的肯定多,我隻想問一下你認為他們的話該怎麼回答呢?”

劉宗周想了想說:“隻有一個辦法,就是找一個能準確認定人的能力的辦法,學曆和功勞什麼的都不可靠,能力才是大家都比較服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