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 軍轉民用(上)(2 / 2)

卻說在孫承宗的書房裏,其他的門生已經陸續散去,隻有倪元璐還沒有離開在跟孫承宗說著話,嘴裏雖然說著討孫承宗高興的奉承話,什麼國之棟梁威震域外等,但倪元璐臉上卻不時流露出一絲遊移不定的眼神。孫承宗坐在一張鋪著紅色錦墊的椅子上,一邊喝著消食茶一邊問著話,冷不防問了一句道:“元璐這一陣還滿意不?”

倪元璐今天來就是想尋個機會求孫承宗幫一個忙,因為他這一陣經常被人折磨實在有些做不下去了,而折磨他的人就是渤海軍區的督軍王在晉。自從那年幫孫承宗的忙跟王在晉結下梁子後,王在晉每遇到有事就會對倪元璐進行無端指責,後來發展到有事要說怪話沒事也要尋點事出來生事。假如倪元璐放得開豁得出去也無所謂,大不了撕破臉互相罵仗就可以,但是倪元璐是一個斯文人做不了那種粗人幹的活,每天都生活在被折磨的痛苦裏。

後來王在晉到了天津,眼不見心不煩大家相安了好一陣,可是好景不長緊接著天啟要求各軍區督軍必須在京裏,王在晉又回到了北京跟倪元璐隨時能碰頭。本來倪元璐也可以去兩河口躲避一下,誰知道王恭廠和兩河口的兩次爆炸讓倪元璐得了一個災星的稱號,於是兩河口也去不得了,隻好在上林苑搞武器研究。

在倪元璐的主持下研究出來的新武器也有不少,什麼開花彈子母槍炮攻城錘等威力都不小,但是天啟不允許大範圍裝備擔心出一個製不住的存在出來。倪元璐知道天啟的本意但其他人不明白,要了幾次都得不到答複於是開始懷疑倪元璐是不是在其中搞什麼名堂,對倪元璐就有了這樣那樣的看法,其中就有一個老冤家王在晉。

王在晉資格老脾氣爆管你什麼監軍不監軍,見了麵就向倪元璐提要求說渤海軍區要裝備炮船要倪元璐支持,倪元璐心道連打海匪和打紅毛洋人的鄭芝龍都沒有得到天啟同意,渤海軍區自然不可能輕易答應下來。王在晉見倪元璐隻點頭而沒有下文,新仇舊恨一起湧上心頭,叫人連著向天啟上了幾道奏折,說倪元璐什麼欺名盜世故弄玄虛不做正事。他上奏折其實也沒有什麼,問題是他還把奏折內容不小心泄露出去,讓大家看倪元璐的眼神都不一樣。

今天正好趁孫承宗請客,倪元璐準備向自己的老師求救,本來這事就是因孫承宗而起,於情於理於公於私他都不應該袖手旁觀。見孫承宗問起倪元璐回答說:“承老師費心過問,學生一切都很好,隻是王大人的要求學生不好答應,引起了他的誤會。”

孫承宗當然知道倪元璐跟王在晉不是現在才有的誤會,他想了想說了一句半頭半腦的話:“昨天寧夏總兵官賀虎臣送來軍情急報,林丹汗的蒙古軍已經繞過長城向西去了。”

林丹汗的事倪元璐是知道的,一個月前據說林丹汗在跟皇太極的拚鬥中失利,準備向西翻越群山到朶甘去,想向明軍借道過長城經西寧而去。林丹汗很誠懇地說自己的軍隊隻從中寧夏路過,但明軍哪裏肯放手握馬刀的千軍萬馬從大明腹地過,一邊婉言謝絕一邊緊急求救於西北軍區大總兵馬世龍。馬世龍接到急報立即率一萬人星夜前來馳援,後麵還有兩萬軍隊稍後跟來,嚴防蒙古人借不到路就來個強過境。

馬世龍到了中寧夏以後立即派人加強防守,一邊向朝廷稟報一邊派人去見林丹汗,就說要過路可以但是武器得交由明軍保管,過了境後再一一奉還。這一下輪到林丹汗不同意了,沒有了武器再由你們手執利刃押送過境,那不相當於羊如虎口嗎?真那樣的話還不如答應天啟的勸告,立即解散全部歸附大明少些負擔。

現在聽說林丹汗有誌氣不借路了繞道走,倪元璐心裏也很佩服林丹汗拿得起放得下,但是他沒有明白孫承宗的意思,心道這蒙古人要繞遠路是無奈之舉,但是他跟我改變當前的處境有一文錢關係嗎?

孫承宗見倪元璐一臉茫然的樣子就知道他沒有明白自己的話中含義,於是更為直接地說道:“蒙古人西退了幾年內都不會有戰事,你可以跟皇上說一說,讓你專門在常青樹公司搞新器械,不過不是軍用而是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