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選官這事是從南京周邊幾個地區鬧上來的,倒不是說南京周邊的人思想先進,而是因為那裏水土好各種試驗都走在全國的前頭。最開始的退桑還稻和一同進行的大戶退田,後來的移民落戶還有退役軍人組團務農做工,還有前兩年的輔政製度和府縣分工等,都是從南京周邊開始的。
南京周邊有山有河有湖泊,不像其它地方有天災的時時侵擾,正適合搞點別出心裁的東西做試驗。這做試驗有成功就有失敗會有風險容易引發百姓的怨氣,不過魏忠賢呆在南京就不怕有人鬧事,這也是天啟喜歡在南京周邊做試驗的原因。
兩年前開始推行輔政製度的時候,就有人提出從上麵派下的人不怎麼清楚本地的事,要求在縣級的輔政機構裏增加本地人。按沿襲下來的不成文規定縣官一般是不下鄉裏的,除非有了案子需要他去實地考察尋找線索,說是擔心官員滋擾百姓,其實這隻不過是官員們的一個借口。當官的一般都是讀書人,讀書人讀了聖賢的書以後就自覺得自己有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於是就不想跟那些沒有理想的人打交道,有事都是叫鄉老裏甲長來回話。
有理想的人看不起沒理想的人這本身並不奇怪,因為雙方本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這個傳統。聖人都說過“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話,說明聖人也認為讀書人跟普通百姓通禮見麵是很丟麵子的事。唐朝劉禹錫混得不太好把官混得越來越小,但他依然有高人一等的想法,在《陋室銘》中寫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句子,可見連被貶的官都看不起不識字的普通百姓。
不過這也不奇怪,讀書人都是有理想有道德還有生活保障的人,沒事時想的是琴棋書畫詩酒花,確實要比成天為柴米油鹽醋醬茶操心的人高人一等。讀了書做了官你還要跟勞動人民打成一片混為一夥,那你純粹是自毀前程,上司同僚都會恥於再與你為伍。
縣官不下鄉輔政的佐官也不想下鄉,從下麵找兩個人進輔政機構代人說話就成了變通之策,誰知道就是這個變通之策久而久之就出了問題。一開始被拉進來的是些老秀才老舉人,他們沒有什麼上進心能進來混兩個小錢就覺得不錯了,其他人看不上這位置也沒人跟他們爭,誰知道過了沒多久大家就發現沒對勁了。
上級派來的官員不願意跟百姓直接溝通,普通百姓有什麼話也沒有渠道傳得上去,這些拉來的本地讀書人就成了上傳下達之要人。上級的政策由他們解釋,下麵的情況由他們隨意解釋,其中的權力就顯得很大,什麼事都在於他們怎麼說。每個地方基本上都有幾戶大戶,家裏也有幾個讀過書的子弟,最開始看不上這職位現在看到了利益,於是又開始眼紅起來,要求選官也是他們提出來的。
楊漣在南京周邊調查了很多地方,所調查出來的結果大同小異,都是因為本地選拔起來的輔政官權力太大招人眼紅,想通過選舉把自己人推上去,為自己的家族謀取利益。據說有個地方的輔政官一開始沒人願意去,想著讀了那麼多年書還要去向一群土官點頭哈腰就覺得掉份,於是叫一個家裏的勢力和財產都不怎麼樣的人家出了一個人去應付,誰知道沒過兩年,這人就利用手中那點小權力把自己的家族發展興旺得不得了。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什麼事也經不起仔細琢磨,大家經過認真仔細的琢磨發現與其好高務遠去中進士當大官,還不如現在就抓緊這點眼前的權力為家族謀福利,反正一邊當著官還可以繼續學習等待科考。問題是各縣裏的輔政官雖然級別不高但也是名額有限的職位,現在已經有人了你再要想擠上來其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大家一合計就提要求重新選,反正選得上算便宜選不上也沒損失。
這些來龍去脈是楊漣經過仔細調查後呈報上來的,當天啟看過了楊漣的奏報時,提起的一顆心終於放了下來。
一直以來天啟對高攀龍、楊漣等東林黨都抱著既要使用又要戒備的心理,因為他知道東林黨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這樣的一群人用好了就是巨大的助力,用不好就是一座危險的火山。經過長期仔細的查探,天啟發現這些人的忠誠是沒有問題的,隻是其核心思想跟自己會有那麼一點衝突,因為東林黨的核心思想是限製皇權同情百姓。對這樣一群有理想的人天啟的辦法就是找到他們的弱點然後慢慢瓦解他們,就算不能瓦解他們也可以消磨掉他們的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