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龍見天啟把大家都說了就是不說他自己有什麼旨意,心中更是不解,接話說:“試點地點這事臣考慮過,最好是在南京周圍和北京周圍找兩處。選南京是因為是在那裏出的事端,不能背上生瘡在胸口貼膏藥,選北京周圍是因為離得近,方便隨時去觀察詢問,不知道皇上以為如何?”
天啟點了點頭,叫人把劉宗周和徐光啟的奏章拿出來念,念完後其他人有不同看法可以立即提問讓本人解釋。
得到天啟示意,一個看起來很斯文的小太監走了上來,先將劉宗周的奏章拿起來大聲頌讀,看其樣子白淨秀氣但是他的聲音卻很宏亮,口齒清楚毫不拖泥帶水聽得大家連連點頭,連劉宗周也覺得此人讀自己寫的奏章能添色不少。
從小太監的頌讀聲裏大家知道了劉宗周的大致意思,劉宗周在奏章裏說任命官員在各個時期都有不同,但是其趨勢是越來越合理。從三皇五帝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選任官員一般是唯親近、唯名望、唯賢德,這種以虛名任命官員的行為讓很多人不服氣。到了最後連君主都對此感到不妥,所以又增加了一項叫策論,就是說君主選臣子是治理國家的,不是用來讓大家膜拜,你能不能幫君主治理好國家要說出個道道來。
漢朝末年大家對策論選官也感覺不服氣了,當時很多人都是嘴巴很會說做起事來一塌糊塗,要不然諸葛亮怎麼能夠舌戰群儒呢?因為治理國家等大事需要做而不是隻說,因此在以名望賢德等標準來選拔人時又多了個是否有才幹這個考量。就是說要當官你既要有人支持本身還要會說,不但如此還要能做事而且還要做得漂亮,簡單說就是一個官員要能說會做還得有群眾基礎。
到了隋唐之時隻論名望賢德才幹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因為這樣不能讓大多數人服氣和滿意,你能說有人比你還能說,你做得好別人認為比你做得還要好。於是從隋文帝開始實行科舉考試,暫時說一下不行要寫下來,讓大家看一看進行比較並接受時間的考驗。這一招就很好一直延續到現在,誰的認識深刻誰的思想獨到大家一看就明白,實在比不出高下過兩年也會知道,科舉考試能夠讓大部分人服氣和滿意。
但是現在情況又有了不同,治理國家出謀劃策的人從少數統治者擴大到一些人,後來又擴大到很大多數人並形成一個階層,但就算如此還是有人不滿意也不服氣,因為科舉考試沒有考慮到所有人的意見。
以前普通百姓沒有什麼意見是因為自身觀念和朝廷的要求不一樣,在以前百姓們多過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朝廷也沒有多去擾民隻讓人看著就行。朝廷委派的官員都是什麼太守郡守還有什麼荊州牧益州牧之類的名號,意思就是當官的別管太多對老百姓像牧羊一樣守在那裏就成,並將這種放任自流的行為美其名曰為無為而治。現在對百姓的要求增加了許多,賦稅、勞役等層出不窮不斷加碼,老百姓自然會覺得不公平。
在這種情況下任命官員就不能隻考慮某些階層人士的利害得失,還要考慮到當地百姓的需要。劉宗周認為因為任命官員沒有考慮到百姓的感受,所以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幫助,最後連泰西那種蠻荒之地都能造出比大明還好的東西,這實在是一種恥辱。現在既然百姓要求直接選舉官員,是合情合理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朝廷應該立即同意並試探著完善後慢慢執行。
聽小太監讀完劉宗周的奏章後,天啟想了想說:“劉大人寫了這麼多,朕認為其主要觀點就是要讓人服氣,最開始是少數幾個人作主大家不服氣,後來增加了一些人作決斷還是有人不服氣,到後來士大夫不是世襲,每個讀書人都有機會成為與君主一同治理天下的士大夫,還是有人不服氣。按劉大人的意思隻有每個百姓都有參與治理國家的權利時,才會沒有人不服氣,是不是劉大人?”
劉宗周說:“這確實是臣的主要觀點,但這隻是臣的個人見解,還是聽聽徐大人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