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皇太極在思考其中的含義,張祥安說:“皇上讓我問大汗一句話,就是問大汗今後準備怎麼跟大明相處,是平等共處還是要來個你死我活?”
皇太極反問道:“要和平相處怎麼樣?要你死我活又怎麼樣?”
張祥安說:“和平相處有兩個辦法,一是大汗帶人到漠北以北去建國,大明與大汗建的國家盟約成為兄弟之邦。第二個辦法就是逐漸融合,互相間不用刀槍相向而是互相貿易,最後就像朵顏部和喀喇沁部一樣融入我大明。大汗要撤走這三年就可以慢慢地撤,要融合這三年就可以各派官員共同管理遼東,是撤是留都應了三年之期的話。假如大汗最後的目的是要取大明而代之,三年之內遼東還是能有有限和平,這就看大汗選擇哪一樣了。”
皇太極想了想說:“張大人說共同管理融入大明這話很有吸引力,可惜這事本汗不能答應。我們草原上的人像狼是吃肉的,你們漢人種莊稼吃米麵就是吃草的,吃肉的狼跟吃草的羊學不到什麼,最後的結局就是狼的牙齒和利爪都被閑壞了,到時候不想吃草但又吃不了肉,那結局就隻有死。想當年成吉思汗橫掃天下要多威武有多威武,後代子孫熏多了暖風住慣了華屋,結果一代不如一代最後被幾個泥腿子推翻了,本汗可不能做那種事。”
張祥安想了想說:“其實每個人都差不多,都喜歡穿絲綢而不喜歡天天裹羊皮,都喜歡住在有城牆的房屋裏而不喜歡住帳篷。大汗說草原上的人是吃肉的狼而長城內的漢人是吃草的羊,這話我不讚同,我們每個人的牙齒都是磨米麵的平牙多而啃肉的尖牙少,說明我們應該多吃米麵少吃肉,這是上天的預示大汗可以三思。”
皇太極搖頭說:“大金的汗位是我從我父汗手上接過來的,不能從我手裏丟失,張大人還是說說怎麼有限和平吧。”
張祥安歎了口氣說:“有限和平就是除了沈陽外不能有一千人以上的軍隊出現在遼東,具體說就是在大淩河堡和六堡之間,就算我們有爭鬥都控製在一千人以下,三年後再作打算不知道大汗以為如何?”
皇太極想了想說:“避免不了爭鬥就把爭鬥控製在一定規模,這個建議還是不錯的,不過本汗要跟其他人商議一下再說。張大人這就請回吧,我們商議好了送到大淩河堡去,你回去後把嶽托叫回來,他在那裏也談不出什麼名堂。”
當三月底張祥安把談判結果帶回來後,嶽托知道皇太極讓他回去也準備告辭,臨行前天啟接見了嶽托,並告訴嶽托回去多想想這近一月的所見所聞。天啟的意思是女真人最好能夠融入大明,看一種生活方式好不好不是看他有多威武,而是看後代子孫是否喜歡這種生活方式,老舊的東西遲早要被淘汰這是誰也阻擋不了的規律。
嶽托回到沈陽後皇太極派人送了書信來,說他同意三年內在遼東實行有限和平,就是說就算有爭鬥也控製人數在千人以下,三年後就沒有人數上的限製。見到這封書信黃道周立即命人送到軍務院,孫承宗先是把張祥安叫過來問了一陣,後來親自去麵見天啟問清楚情況。
聽孫承宗求見天啟立即喊請,待孫承宗進來後不等他說話,天啟先說道:“先生來得正好,正好有一件事要向先生請教,不知道今天先生來有什麼要事嗎?”
孫承宗先把皇太極的回信說了一下,接著說了下自己的擔心,因為允許一千人的爭鬥可以激發很多將士的鬥誌,到時候該怎麼控製和疏導情緒需要預先考慮周全,說完後問天啟有什麼事。
天啟點了點頭說:“皇太極不願意融合我們也不勉強他,他要打誰讓他盡管去動手,現在我們已經有充足的信心打敗女真人,他現在相當於替我們在幹活不必理他。這兩天看孟子的話,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記得當年先生曾經講過這一句,朕想問一問還有其它解釋沒有?”
孫承宗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皇上怎麼看起了孟子?當年太祖不喜歡孟子,就是因為這些話惹惱了太祖。皇上有空還是多看看孔子的書,仁愛、禮義、名份等才是皇上應該率領文武官員學習並倡導的。”
天啟搖頭說:“沒辦法啊,現在有人拿這些話私下蠱惑人心,不理解其中真義無法駁斥他們的荒謬。”
孫承宗皺眉問道:“怎麼不派人去把這些人抓起來?”
天啟說:“這些人一開始就說他們是正確的朝廷是錯誤的,說朝廷容不下他們肯定會派人抓他們,因為他們是借講聖人語錄來迷惑人,抓他們就是反對聖人的話,不好隨便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