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 融合交流(下)(2 / 2)

馮思琴說:“臣妾認為隻有平等和恩賜還不夠,因為平等是應該有的別人不見得會領情,一時的恩賜隻能感動人一時,時間長了他們或者他們的後代就會淡忘,必須要有持續手段讓他們不斷得到好處,如此一來大家才會相安無事。”

天啟想了想問:“你是怎麼想到這些的?”

馮思琴說:“臣妾家中是做生意的,小時候就聽祖父說過請人幫忙長年工不如短工,而短工又不如零工的話。一個長工你一次就把一年的工錢給他,這一年中做起事來積極性就不會很高,因為他覺得這一年都是白幹,幹多幹少都一樣。工錢月結的短工就不一樣,想著幹不好下個月東家可能不再請自己,幹起活來比長工要賣力些,當然工錢幾天一結甚至一天一結的零工會更勤快。”

這時候天啟突然想到了一件事,就是既然軍務院提出把喀喇沁人安進遼西地區自然不會想在裏麵分田地,因為那裏都是自己的皇莊,相當於請了一大群人來給自己扛活當長工。以前有很多人在裏麵種地養牲畜,給他們的製度是交一成稅後平均分配,聽說這些人這幾年很滿意,沒聽說大家之間有什麼紛爭。原來的人隻占了靠近海邊的地,靠山和山裏的地好多還荒著,好多地方都還沒有人煙等待開墾,假如把喀喇沁人安置在那裏最好用公司模式才能給其持續好處。

所謂持續好處就是這月有了下月還有,今年給了明年還給,直到每個人都老了都還能拿到,如此一來就相當於每個人都捧上了鐵飯碗。以此類推這代人捧上鐵飯碗下一代人也能捧上,為了自己和自己的子孫後代所有人自然會想辦法維護現有秩序,有人來搞破壞時不用發動就會主動去製止。真這樣的話還可以做到原來族群和外來族群的融合,因為大家都有共同的利益。

持續的紛爭來自於難解的利害衝突,持續的友誼來自於長久的利益共享,隻要在遼西用公司模式把漢人和蒙古人都組織起來做事,並想辦法讓他們知道侵犯別人利益並不能使自己增加好處,說不準真能讓他們融合在一起。這個長久的好處就是在大家都努力做事的前提下,給每個做事的人按時發放銀錢,隻要做到一定時間,老了做不動了也可以繼續發放讓其老有所依。

第二天一早,天啟來到養心殿準備親自過問一下王化貞說的這個喀喇沁人的事情,本來有大事可以先讓監政院先想辦法,不過這件事既牽涉到政務又牽涉到軍務,因此天啟偷不了懶隻有自己親力親為。來到養心殿坐下後天啟對談敬說:“去政務院找個人來,就說朕要知道兩件事,一是大鐵公司賣開礦和開工場的權利時,出資人的五成收入中有兩成先存錢莊當保險金的事。另外一件就是當年遼西稅收賣斷給朕三十年的事,找個負責這兩件事的人來。”

天啟詢問這兩件事的想法是看現在執行這兩件事有沒有變化,他想如果沒有變化就用公司模式管理遼西土地上的人,無論是漢人還是蒙古人,都可以在裏麵做工掙錢,讓每個人都捧上鐵飯碗。與此同時他還要看看保險金的使用,以前的考慮是五成都屬於出資人,但是出資人必須為工人的安全和利益負責任,假如出了安全事故或者出資人經營不善破產了,這些保險金就要拿出來善後,天啟想能不能借鑒這模式給老人發退休金並逐步形成製度。

過了一會兒政務院的韓爌帶著兩個人來到養心殿,待幾人見過禮後天啟給他們賜座,然後問道:“朕想知道的兩件事是韓大人在管嗎?”

韓爌說:“回皇上,本來這兩件事都是信王統管劉一燝劉大人主管的,因為陝西和山西等地旱情嚴重需要從京裏撥發糧食救災,今天信王和劉一燝劉大人去通州查看倉庫去了,所以臣前來侯皇上問話。”

天啟問:“這兩人是誰?是新進政務院議政處的?怎麼這麼年輕?”

韓爌說:“皇上說議政處的協理大臣必須要六十歲,臣等不敢違抗皇上旨意,因為朱延禧和葉向高兩位大人退休去聖學院了,議政處缺人就找了四個人來幫忙算是襄助政務,他們對皇上要問的事知道得比較多所以臣把他們也帶來了,皇上有疑問盡管問就是。”

韓爌這麼一說讓天啟想起了是有這回事,好像聽信王提起過但沒放在心上,好在協理換成襄助也差不多。天啟點了點頭問道:“朕記得當時信王說過選了四個進來,有哪四個?”

韓爌說:“兩個是禮部的黃尊素和錢謙益,他們兩人去陝西等地查看災情去了,還有就是這兩位,一個是禮部的名字叫溫體仁,另外一個是從南京翰林院調來的名字叫周延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