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說的官本位製度源於官本位思想,就是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口號下號召所有有能力的人都去做官,就算沒做官隻要你有了一定的貢獻或者是地位,人們沒辦法給你一個準確定位的時候,都會給你的頭上安個官位品級。古人教誨弟子時就說過朝廷暴虐時當官是可恥的,因為你是行使暴政者的幫凶,但是朝廷政治清明時你不當官也是可恥的,因為你沒有用自己的知識去造福天下。
本來除了官位還有爵位,這在很久以前就被人認知,就是爵位和官位的作用不一樣不能夠混淆。官位是給品德好有知識還有能力的人,強調品德可以保證一個人做了官後會對國家忠誠,強調知識和能力是為了保證這個官員能夠應對一般或者特殊的事務,這些都是為了應對將來的事務屬於預謀行為。爵位是給那些有一定貢獻的人,這些人為國家做出了或大或小的貢獻,給他們爵位是對其行為的肯定,是對過去的評判行為。
如果將兩者混淆,就會發生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比如說對那些有能力有知識又忠誠的人,不給他們一定的官位讓他們發揮所長,卻給他們一些爵位或者說是跟爵位相當的榮譽稱號,允許其通過這些榮譽稱號獲得一些物質獎勵。此舉看起來是尊重人才,其實卻是在殘害人才,相當於把一匹千裏馬當成金絲雀等動物在觀賞,實際上千裏馬需要的不是裝金戴銀的讓人觀看,它們的價值在於在需要的地方盡情馳騁。
反過來說對一些做出了貢獻立下汗馬功勞的人,不給他們爵位卻給他們官位,這些人不一定能夠治理得好天下,就是人們常說的馬上打天下不能夠馬上治天下。那些在某些領域立了功的人,把他們放在另外一些領域管理百姓,好一點的什麼都不懂就維持穩定順其自然,差一點的就用老辦法處理新問題,那樣會出很多岔子。立功的人做事一般都很直接簡單甚至粗暴,治理地方需要冷靜周密容忍大度,這是他們不具備的特點。
更讓人擔心的是以官位當作獎勵會產生貪汙腐敗,對立下功勞的人來說立了大功而沒有得到物質上的獎勵,心中難免有些不滿足。這時候給他們一個官位,任何人都會理所當然地認位這是朝廷給他們的報酬,隻不過需要他們將非物質的官位化成看得見的真金白銀,這時候以權謀私就是一種必然。立下功勞的人以權謀私貪汙腐敗還算得上是朝廷給的報酬,後麵升任的官員自然也不傻肯定會繼續照舊辦,貪汙腐敗的風氣就會一代代流傳下去。
一方麵把人才圈起來供觀賞表示自己尊重人才,另一方麵有功不獎給個官位讓他自己動手撈,看起來是那麼可笑那麼荒唐那麼不可思議,但是這確確實實是幾千年來都沒有辦法改變的惡習,究其原因還是沒有把官位和爵位分清理順。假如不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也許過幾百年甚至千年,世上還是會出現人不能盡其才物不能盡其用的現象,合適的崗位上不是合適的人,官員貪汙撈錢以權謀私還是會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之一繼續發揚光大。
天啟在前幾年就發現了這問題,所以他才提出怎麼判定官員能力的問題,後來大家總結出個人的能力始終有限,必須要用集體的智慧來做事,個人隻需要做到公平與忠誠就夠了。集體智慧的集中需要一個機構,也就是現在逐步形成逐步推廣還有逐步完善的四級輔政機構,現在出現的問題是從縣級輔政機構出現的問題,就是作為當地百姓的代表以什麼身份出現在縣級輔政機構裏,算來算去還是隻有暫時給個八品的品級,算是對官本位思想的暫時屈服。
不屈服又有什麼辦法呢?就爵位上來講皇族封王,有巨大貢獻且經過忠誠檢驗的封公,軍功或者特殊貢獻的封侯,伯爵已經成為聚集錢財呼喚百姓平等意識的東西,爵位上已經不可用。再說這些選出來的代表一沒有表現出能力二沒有立下什麼功勞,封爵還是封官都不合適,這就讓包括天啟在內的所有人都很鬱悶,高攀龍和劉宗周提議給這些代表一個暫時八品官位,恐怕也是無可奈何之舉。
待天啟作了一陣解釋後,皇後問道:“皇上這麼說臣妾明白了朝廷確實有難處,但是能不能在官位和爵位之外再增加一個名份呢?就是要區分於官位和爵位讓這個名份喚起人們爭相去爭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