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 知行合一(下)(1 / 2)

高攀龍的話一說出來大家都覺得好像是那麼回事,同樣是輔政部門為什麼地方部門跟京裏的中央部門比起來就差那麼多呢?雖說地方人員的素質要低一些,但他們遇到的事務同樣也要小要少得多,怎麼就會一不小心把一般事務處理成特殊事務?就算他們的能力有欠缺那些監政官可都是以前的候補官員和都察院中的禦史,平時說起治國理念一個個都是舌綻蓮花頭頭是道,不會都是馬謖樣的人物隻會說得好聽遇到真正事務就束手無策了吧?

天啟說:“開始朕就覺得這問題跟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有相通之處,既然如此我們就把開始說的權利分清楚,看哪裏出現了問題就解決哪裏,解決了這一處的問題說不準另外一處的事也會迎刃而解。”

劉宗周問:“皇上準備怎麼分怎麼做?”

天啟說:“剛才已經說過,國家的所有權分成三部分,按時間分可以分為過去、現在、將來,這三個時間段的人之權利都必須在現在人身上體現,那麼就必須有三種不同的人群去代表這三部分人,而且代表三種人的不同代表還必須在治理國家中發揮作用。以現在監政院你們幾個人的組成為例,有聖學院的人有博學院的人,還有都察院和政務院中的人,聖學院中人都是些有經驗的老臣,博學院中的人能發現或發明新東西,正可以代表過去和未來兩類人。”

大家聽天啟一說頓時都不住點頭,都想這話有道理,過去的人並不非要說他們已經死了,隻要是離開主要崗位的都可以算在內,未來的人也不一定非要指還沒生下來,隻要他們還沒有成為治理國家的主角但終會到來,也算是未來之人。聖學院和博學院在成立之初大家都不看好,很多人都想著一群過氣的老臣和一群隻會搞些歪門邪道的書生能做什麼事?誰知道後來人們才發現過氣的老臣經驗豐富,書生們也不全搞的歪門邪道。

其它什麼曆法和算術等就不必說,隻說徐光啟搞的那些耐旱高產的品種就解決了很多人肚子餓的問題,還有倪元璐跟博學院中人聯手搞的手雷和新型大炮,硬是讓在遼東方向感到無盡壓力的明軍感受到了自信和自豪。在政務和吏治方麵聖學院和博學院也有很多建議,避免了官員間因為交流不暢產生的沒有必要的衝突,有時候經驗是很有用的,從書本上總結出來的理論也是很有用的,經驗加理論那更算得上是珠聯璧合。

劉宗周問:“以皇上的劃分聖學院代表過去博學院代表未來,那麼政務院和都察院是不是就就代表現在?”

天啟想了想說:“恐怕不能這麼說,朕開始也說了所有權分一部分出去,但治理權是不能亂分的,代表三種人的不同代表要在治理國家中發揮作用,可是並不表示他們就一定得主持政務。治理國家一般可以分位兩件事,一件是治事一件是治人,這治事就是管理政務治人也就是管理官員,政務院和都察院在監政院中多是在聽從意見而不是發表意見,你們想一想是不是這個理?”

信王這時候說道:“皇兄說得對,皇兄把政務撒手不管後臣弟開始一個人確實有些忐忑不安,有了監政院後心裏踏實多了。無論是政務院的事還是都察院的事,在這裏跟幾位一商議,最後的結論一般都是行得通的。”

見信王如此說而高攀龍也不住點頭,天啟說道:“既然政務院和都察院在監政院中多為聽取意見而很少發表意見,是不是可以說還缺少一部分人來代表現在人來輔助政務呢?”

劉宗周問道:“皇上認為臣和徐大人不能代表現在人?”

天啟說:“當然不是,任何人隻要得到多數人的讚同都可以代表現在人,問題是你代表了一類人就不能代表另外一類人。舉個例子吧,兩個人正在比賽,就像前一陣運動會一樣你追我趕,假如讓你劉大人代表一方你能做到,但要你代表兩方或者說是三方,你能自己跟自己比賽嗎?”

劉宗周聽了默不作聲,高攀龍點頭說:“是啊,三部分人的三個代表在一起,肯定要為了所代表的一方盡力爭取權益,否則的話別人就不會要你來代表。都在盡力爭取就肯定會產生爭執,如果一個人代表幾方難免就會想著怎麼平衡,而考慮平衡不應該是代表考慮的事而應該是裁決者考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