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滿意是滿意但也知道人心是需要不斷籠絡的,不然的話誰知道某一天會不會發生變化?根據原來跟徐光啟的約定,隻要他把玉米和甘薯的產量提高了一半就封其為侯爵,天啟根據各地反饋回來的信息認定徐光啟已經完成這一約定,於是擇日下旨宣布冊封徐光啟為鬆江侯,並重申隻要他能把甘薯和玉米的產量提高兩倍,還能培養出馬鈴薯的耐旱性並推廣開就封其為公爵,這讓朝中大臣羨慕徐光啟的同時也認為天啟說話算話。
泰西人在北京的人中以龍華民和鄧玉函為首,他們知道這一消息後首先是向徐光啟表示祝賀,然後問徐光啟他們這些泰西人能不能從今往後得到徐侯爺的更多幫助。徐光啟告訴他們侯爵隻是個虛的爵位,並沒有實質上的職位提升,京中的侯爵多得很,侯爵之上還有公爵和王爵,大明的王爵那就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過來,小小的侯爵不算什麼最多每年多點銀錢奉養。
見龍華民和鄧玉函有些失望,徐光啟把天啟教他說的話全部說了出來,就說隻要龍華民和鄧玉函他們加緊把帶來的七千多部書盡快翻譯出來並教會大明之人,如果證明這些知識能對大明的軍事和生產上有用,他們也會得到爵位上的封賞。現在已經在翻譯的人員朝廷也在給他們提供生活所需的俸祿,假如翻譯出來的知識被評定為有用,那麼翻譯的人就會得到另外的賞賜,假如能把他們說的那些什麼伽利略或者開普勒之類的人物勸來,封公封王也可以商議。
龍華民和鄧玉函一開始聽了也頗為心動,不過他們想了想又說他們是耶酥會的人,能不能接受大明的封爵要耶酥會同意。至於說伽利略和開普勒確實是他們的朋友,不過那兩人跟耶酥會關係不好就算他們願意來沒有耶酥會的幫助恐怕也來不了。七千部書他們既然帶來了肯定是要翻譯給大明之人看,隻要大明朝廷需要他們可以加快翻譯速度,他們生活清苦不需要什麼多餘的銀子,隻要朝廷資助他們在全國修建教堂就可以,因為修建工作比較費錢。
天啟得到龍華民和鄧玉函的消息後立即叫人轉達他的決定,翻譯書是翻譯書修教堂是修教堂,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因為他們肯翻譯書所以已經同意泰西人在全國各省會大城市修建教堂,希望他們不要得隴望蜀貪得無厭免得到最後一無所有。修教堂要花錢可以自己掙,掙的來路一是翻譯有用知識並盡快形成生產力,得到大家認可後可以得到相應的報酬。另一個來路就是建醫館建學校治病救人教書育人,從治人疾病和教人識字這事上得到相應報酬。
龍華民和鄧玉函開始一聽不住皺眉,不過想了想有些喜出望外,這皇帝和大臣不好說服難道老百姓也不好糊弄嗎?教小孩念書識字不就是培養小教民嗎?於是兩人立即表示同意。
既然南北兩地的戰亂和內部隱患已經不用操心,就可以安安心心處理內政,不過天啟是一個非常懶的人,以前隔幾個月還要上一次朝,現在他把上朝這事全部丟到腦後了。原來他為了自己方便就在乾清宮上朝,那地方離自己的住處近很方便,偶爾開個朝會還沒什麼,後來乾清宮地震外帶被火燒,朝會就改在外麵的皇極殿裏,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天啟沒有給大家說,就是乾清宮原來毀損的房間裏還有座塔,壓著那塊神秘的黃玉。
自從天啟把中央錢莊和造幣廠遷入皇城內的紫光閣旁邊後,他接著又在皇城東邊的重華宮建立了培訓所,專門培訓宮女和有興趣的官員家女眷,讓她們在重華宮學習包括醫術、刺繡、烹飪、銀作等技術。加上原來軍務院和政務院占據的文華殿和武英殿,還有監政院占據的慈慶宮,整個皇城和紫禁城的前半部分就變得熱鬧異常。為了避免出現安全隱患,天啟命人將紫禁城攔腰隔斷,從慈寧宮、養心殿、乾清宮、奉先殿、仁壽宮開始隔斷任何人不許進出。
天啟自己也不偷懶,每天白天心情好就搬到文昭閣念書,對麵的武成閣裏擺置了很多健身器材讓他鍛煉身體,他知道身體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