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反複無常(下)(2 / 2)

安邦彥和奢崇明剛剛聽到這一消息後很是震驚,經求證屬實後又很是憤怒,兩人在織金憤怒了兩天喝了兩天酒後冷靜了下來,認為歸順朝廷好像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現在被困在這狹小的地方要什麼都沒有,連糧食和鹽都要靠化裝後去跟走私販子買高價,跟以前當土皇帝的小日子那是沒法比。假如朝廷真能同意講和,安邦彥可以繼續當他的水西宣慰同知,奢崇明可以繼續回永寧當他的永寧宣撫使,就當這些年做了一場春夢也可以。

兩人一合計覺得安位也不是那麼討厭了,安邦彥和奢崇明還爭著誇獎安位有能力有魄力有手段,說看他從小就長得不一樣,誇完了就給安位寫信讓他加緊跟貴陽方麵聯係和談事宜。和平是好事也是來之不易的事,從天啟元年奢崇明叛亂開始到現在已經六年多了,從老百姓到明軍將士還有叛軍大家都玩膩了也玩累了,想休息休息再說。可惜打仗不是玩遊戲,遊戲可以隨時停下來但是打仗想停就不那麼容易,得看雙方的意見。

七月中旬,貴陽行營接到安位的來信時,能拆看安位書信的人隻有朱燮元,因為高第在巡查貴州各地時中了瘴氣病倒了,高第本身年近七十跋山涉水來到貴州受盡了顛簸之苦,好在他身體強健勉強能支撐,得到朝廷同意後由趙率教帶兵提前護送回京。另外一個蔡複一年僅五十,中了瘴氣又喝了幾口河水,一口氣沒上來當天就沒了,天啟驚愕之餘也隻有追悼論功下旨厚葬。

朱燮元看完安位的求和書信不敢自專,立即將書信原件和自己的看法一同呈給朝廷,同時也遞了封信要求回家,倒不是他認為自己能力不夠,而是他爹也沒了他要回家丁憂守製。因為這些變故所以安位一直沒有等來他想知道的消息,一直到了八月份他才收到回信,那就是朝廷有條件接受安位的和談要求,這些要求大半沒有什麼要緊的條件,最多就是要削去安位一些權利並剝奪去一些地盤,最要緊的是朝廷堅決不同意免除安邦彥和奢崇明的罪。

其實朱燮元還是為安位說了些話的,這些話還說得比較中肯,他在信中對朝廷說了同意和談的很多好處,其中最能打動朝中官員的是兩點,一是貴州山多河多難以處處駐守,一旦發生叛亂外麵的軍隊無法及時救援,假如要在每條道口和渡口都築城屯兵堅守,朝廷的錢糧耗費太厲害不是長久之計。二是他發現叛亂之人都是掌管了太多土地的土司,假如把土司的土地和權力都下放給多如牛毛的小土目,他們力量小朝廷容易控製就不會發生叛亂。

針對朱燮元的建議軍務院專門開會商議過,最後一致認定朱燮元的建議非常合理但無法實施,貴州發生奢、安叛亂時安位還小,現在雖然成人了但軍權也還沒有完全掌控,假如隻跟安位談判允許其歸順朝廷沒有什麼障礙,但涉及到安邦彥和奢崇明那就應該另當別論,朝廷不可能對在西南掀起六年多叛亂狂潮的罪魁禍首網開一麵。假如明說不赦免安邦彥和奢崇明那和談肯定沒有指望,為了照顧朱燮元的麵子朝廷同意他談判,但前提是要嚴懲戰爭罪犯。

朱燮元接到軍務院的通知有些哭笑不得,一是軍務院明確告訴他可以跟安位談判也可以同意其歸順,但安邦彥和奢崇明不在此例。二是天啟不同意他回家守製,說父母死要守三年孝為舊習今後要改,隻允許他暫時回家處理他父親的後事,處理完了立即回貴陽,現在蔡複一沒了高第病重回京前線離不開他。

得到朝廷的準信後安位很無奈,安邦彥和奢崇明聽到消息後也異常憤怒,朝廷隻願意跟安位談判而把他們兩人排除在外,這就是個不死不休的局麵了,兩人決定同仇敵愾團結一致跟明軍戰到底。安位沒有辦法隻得派人跟朱燮元說要考慮考慮,他不可能拋開叔叔和舅舅自己去歸順。

朱燮元理解安位的決定,安排好貴陽方麵的軍務後立即回老家埋老爹去了,貴陽方麵隻剩下了幾個總兵和幾個監軍,沒人運籌帷幄指揮了大家都把各自的防區守好,在這種情況下不出事就是有功。

趙率教護送著高第日夜兼程回京,他原來的三萬人根據命令陸續開到運河邊待命,已經培訓完的一萬五千人和正在培訓的三萬人擔負起了修路建房的責任,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