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運籌帷幄(上)(1 / 2)

信王聽倪元璐說新造大炮不好用,大驚之下對倪元璐說:“為什麼不好用?是不是泰西人在裏麵搞鬼?”

倪元璐說:“造鐵炮最大的問題是不能把炮管做得極圓,下官跟他們商議試驗過很多材料,發現銅比較好加工於是用銅造炮。造出來後用硬鐵把裏麵加工圓,發出炮彈平穩準確確實不錯,隻可惜打幾炮銅炮管就會變形。”

信王想了想說:“新型大炮是大事本王不敢作主,倪大人還是跟我皇兄好好說說。這樣看來這些泰西人做事是打了折扣的,那他們的事也應該打折扣,也就是說原來允許他們到各縣建教堂,現在隻允許他們先在各省建教堂了。至於說什麼時候能向各府縣發展,要看他們今後的表現,徐大人以為如何?”

徐光啟說:“這是自然,下官去給他們宣布政務院的決定就是。”

徐光啟回去把信王的話一說,本以為龍華民、鄧玉函等人會不高興,誰知道他們互相點了點頭,認為逐步推廣天主教是穩妥的態度,也是對耶酥和他爹耶和華的尊重。徐光啟這才發現自己跟這些外國人的想法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在取舍方麵外國人比自己要靈活現實得多。

倪元璐回到軍務院把經過跟孫承宗原原本本都說了,孫承宗聽完後立即叫人向天啟報告,他認為這關係到軍務院下一步的平叛行動。

早在天啟元年和天啟二年,四川和貴州交界處分別發生了奢崇明和安邦顏兩起叛亂事件,最凶的時候是占領了重慶,圍困過成都,還幾次攻打貴陽。虧得當時的四川布政使朱燮元和石柱宣慰使秦良玉忠於朝廷且英勇善戰,雙方你來我往鬥智鬥勇好幾年,直到現在都還是個相持不下的局麵。

轉眼就是天啟六年年底,趁現在北方無戰事軍務院很多人都想把南方奢安之亂平定了,但天啟一直沒有同意,因為他想有絕對把握才行動。現在女真人和蒙古人正明爭暗鬥,雖說互相搞過幾次大摩擦但還沒到決死相拚的地步,如果征討南方時不能做到一擊奏功,把北方的人馬拉到南方跟反叛拖延下去就不利。當然假如能多幾支能征善戰的軍隊那就什麼都不考慮了,但現在除了山海關周圍的軍隊,放眼望去找不出幾個能打的。

天啟的考慮是秦良玉和朱燮元就這樣守著就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好,等朝廷騰出手來再慢慢收拾判亂,孫承宗等人也認為不能冒險。但是在前一陣洪承疇和侯恂的向西巡查邊軍回來後,天啟的態度有了轉變,他認為現在可以把各地的軍隊都拿去南方以戰代練,說不準比單一訓練要有效果。

軍務院經過分析認為天啟說的以戰代練的方法可行,為了穩妥起見想等新型大炮造出來好再去平叛,有了不會炸膛且彈著點準確的新型大炮,平叛的把握又增加了許多。誰知道現在搞出來的銅大炮接近於一次性用品,雖不炸膛但會變形這就讓人很失望,到底還打不打就得天啟拿主意。

天啟接到孫承宗的報告後想了一晚上,第二天老早就來到軍務院聽大家的意見。來到軍務院後見大家都在,估計所有人都知道天啟會親自來過問這事,各人都準備好了說詞以防天啟問起來答不上話。

待大家見過禮都坐下後,天啟問孫承宗:“孫先生,現在叛軍有多少人?圍困他們的官軍有多少人?”

孫承宗說:“叛軍主力並不多,奢崇明和安邦顏的人馬加起來不到五萬人,但他們很受當地百姓支持,那些百姓拿起刀槍就是叛匪放下武器就是良民,讓人很是頭疼。官軍約有十幾萬人,但大多數都是守備部隊,守在堅固工事裏還能勝任,要他們去攻城拔寨就很難。能打的人官軍也有,不過加起來也就是四萬餘人。”

天啟想了想問:“在北方朵顏部從兩河口到喜峰口修的幾道邊牆修得如何?假如把修邊牆的人馬和張靜安的山地步兵營抽走,防守的軍隊能不能防得住外麵敵人的進攻?”

孫承宗皺眉道:“朵顏部修的邊牆上百裏,要完全防守住有些困難。皇上如果要把張靜安的三萬山地步兵營抽到南方攻打奢崇明和安邦顏,那防守就隻有再調馬世龍的部隊了,曹文詔的騎兵和左良玉的車炮營雖然都已經增加滿員,但山地作戰和防守不是他們所長。”

天啟說:“朕的意思是這樣的,兩河口是支撐點絕對不能丟,那裏山勢陡峭易守難攻應該問題不大,為了保證兩河口萬無一失朕準備讓倪元璐帶上足夠的手雷親自去堅守。兩河口最大的危險是被人斷絕糧道然後圍困,曹文詔的三萬騎兵就在大淩河古道沿途據守保證古道暢通無阻。至於說三道邊牆容易被攻破,那不作為考慮的內容,邊牆本就是沿山而建,攻上去了也不容易快速衝下來,邊牆隻起個預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