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揣摩真相(下)(1 / 2)

現在大明的形式從表麵上看有了一點緩解,但仔細分析卻可以發現問題也不少。在遼東地區,雖然女真人和蒙古人都願意暫時和平,但那是因為他們想在草原上分個高低,不願意互相爭鬥時再跟明軍兩線作戰,真以為天下太平沒人敢惹那就要吃大虧的。蒙古各部中的一個二流角色喀喇沁部,就敢率人把三千明軍滅得渣都不剩,如果是全蒙古主力全力進攻明軍能守得住多久?更不要說還有個比蒙古人還凶殘的女真人。

明軍自己的軍隊多是守城部隊,能打出去的也有,不過都是些在寧遠之戰中剩下的種子,必須繼續訓練士兵增加力量。但是,無論是打造水師還是訓練騎兵,那銀子的投入就不是小數目,不想辦法找到個長久來源是不可想象的。

這些都隻是些針對表麵現象提出的想法,領軍將領、朝中官員都陸續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雖然很含蓄但是不容回避。長久以來,文官從治下百姓身上撈銀子,武將從手下士兵身上得好處,這都是些朝廷默認的事。為了讓士兵有戰鬥力,為了讓百姓不被貪官汙吏逼得流離失所,天啟用各種手段製止了這一行為。但是,根據劉宗周提出的綜合施政理論,你從別人手中搶走一塊糖,你就得給別人遞個果子安撫,如果隻搶不給就不行,皇帝也不例外。

天啟清楚地知道這一點,為了讓百姓滿意士兵滿意,還要讓文官滿意武將滿意,天啟決定在收商稅的同時開通商路。

其實天啟也用了些小手段搞了些銀子,比如說賣爵位、抄家、收火耗等,但銀子剛到手還沒捂熱,已經有各路人馬伸出手來巴巴地望著了。老臣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需要照顧,年輕官員是中流砥柱需要安撫,身邊的太監、宮女等親近人也有利益訴求必須得滿足。

這邊還沒忙完,那邊利潤被封了頂的商人又不滿意了,像剛被戴上了籠頭的馬上竄下跳表露自己的不舒服。還好朝中有不貪財隻貪權的東林黨人,讓他們去麵對諸多的不滿也省事,不管他們如何爭吵如何鬧,隻要不把攤子砸壞了天啟也不想管。

天啟的想法是重新尋找個賺錢的門路,舊門路中有很多人在那裏龍爭虎鬥,再強插一隻手進去無異於狗嘴裏搶骨頭,得罪人不說還沒有多大油水。隻有開通了新的門路才能讓盡量多的人動起來,人人有事做才能收到足夠多的稅。不過新門路也不是那麼好找,因為一旦有了一項有利可圖的商機,各路人馬都會明裏暗裏來爭奪,如果不能找出一個各方滿意的模式,新門路很可能成為套在百姓脖子上的新絞索。

馮思琴聽天啟說太監商人都靠不住,要找些新人尋找些新門路,賺錢的同時獲得一個新的能推廣的模式,於是就問道:“皇上,你現在一共隻有三十多萬兩,起點太低了,要不要從民間借些資金合作?”

天啟知道馮思琴家裏有錢,不過他沒有直接說要,他想了想說:“商人都是求利的,朕的感覺是一開始可能賺不了多少,投入點小錢把攤子鋪開就好。一旦覺得可行,戶部那兒還用了朕幾百萬兩股份銀子,如果他們沒錢還就把該分的紅利拿過來,每年一百多萬也夠了,實在不夠再說跟商人合作。”

馮思琴笑著說:“從本朝太祖起就看不慣商人,皇上是不是也覺得商人的銀子有毒啊?”

天啟撇了撇嘴說:“雖不說有毒但也不能饑不擇食,否則會拉肚子的。”

馮思琴笑了笑說:“皇上還沒回答臣妾另外一個問題呢。”

天啟問:“什麼問題?”

馮思琴說:“朝中兩位官員怎麼會突然跳出來跟商人一起反對你?那個喬應甲快七十了吧?他真老糊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