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點頭說:“劉大人說得沒錯,在百姓中了解情況然後製定政策最後應用到百姓身上,符合以民為本的觀點。”
劉宗周說:“既然是以民為本,那麼官員都應該是為民辦事了,進一步說廷推官員之前就要保證參與廷推的人都是能勝任的人,能力不夠或者沒有為民辦事的想法之官員先就要排除在外。”
天啟想了想說:“劉大人的意思是你現在已經想好了,先用經過聖學院、博學院、都察院等製定的合理政策篩選,篩選合格的人再拿到朝堂上廷推,這樣一來無論最後選的是誰都是能夠勝任的人,而且這個人因為是當場推選出來的,還不會有人說朕不公平,是這個意思嗎?”
劉宗周說:“是這個意思。”
天啟想了想說:“其實朕一開始也想到用事來篩選人,但跟你想的順序不一樣。朕的意思是廷推時每次多推選幾個人,比如說需要三個人就先推選五個,最後由朕根據政策來作最後決定。劉大人認為哪個主意要好一些?”
劉宗周想了想說:“已往的廷推也有皇上說的那樣,要五個推八個最後讓皇帝作最後決定。但以往是以皇帝的喜好定人現在是按多個部門確定的政策定人,如此一來這個順序就要改一改。”
天啟皺眉說:“劉大人的意思是你的主意比朕的主意高明,那麼你說說你高明在哪裏?”
劉宗周微微一笑說:“臣不敢說比皇上高明,就算這個以事選人的想法都是從皇上那兒得來的。臣的意思是既然已經有了進步,為什麼幹脆進一大步呢?直接說由皇上最後按心情決定大家也沒有話說,但既然說了按事定人皇上就應該避嫌。先粗選然後廷推時當場確定誰當選,這樣一來大家都沒有怨言。如果由皇上作最後決定,就算是皇上沒有摻雜私心別人也會說皇上的暗箱操作,雖不敢言但肯定心有不甘。”
天啟想了想說:“那這樣一來會不會選出幾個不聽話的跟朕對著幹的人呢?”
劉宗周說:“先用事粗選出能勝任的人,最後選出的無論是誰都無所謂了,因為選誰都可以勝任。如果皇上怕今後出現不聽話的刺頭,在事先就明確規定凡是跟皇上作對的即為不合格,反正皇上也說了你從今後不管具體事務。假如出現跟皇上對著幹的人,要麼此人妨礙了整個體製的運轉,要麼是此人不清楚在非常時期皇上可以強行中止整個體製運轉之事,無論犯了哪一條都可以立即將其開革,其他人都不會有話說。”
天啟想了想說:“看來劉大人是真想給朕放大假了,那好,我們就這麼說定了。朕隻有在出現整個體製運轉不暢時,還有跟戰爭、騷亂、大規模自然災害有關時才親自出手,其他時間都由你們幾個部門包辦了。不過無論是政務院、軍務院還是聖學院和都察院,你們所作的一切每三到五天都要寫個條陳來,還有就是大事要每天奏報,因為朕要隨時知情免得出問題。隻不過你們聖學院從今後就要忙了,不再是邊上的看客。”
劉宗周說:“既然皇上把臣等擺在這個位置,為君分憂為民辦事就是臣的職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臣的準則。”
天啟聽了暗暗點頭,心想:“劉宗周腦子活而且拍馬屁的水平也見漲,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