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南北共進(2 / 2)

前一陣曹文詔和左良玉的騎兵和車炮營要擴編,又在這兩萬人中忽悠走了幾千意誌不堅定的人,後來張靜安的山地步兵營要擴編又繼續在剩下的人裏忽悠,到最後四萬人隻剩下不到六千人了。不過經過幾次篩選後留下的人都是對修建專業有著異常的執著信念的人,也可以說他們都是修城建堡方麵的佼佼者,正所謂大浪淘沙始見真金。

寧遠副將朱梅是個老將,見自己攤了個這樣的差事手下又是這樣的一群人,尋思一陣後把這六千人分為兩個部分,輪換著去兩河口各搞半月修建。明軍方麵因為個個都是修城高手自然做得快,前來幫忙的蒙古人就有些吃不消,一個個都叫苦不迭。

說實在話,此時的蒙古人隻有兩種,一種是懶人,另一種是非常懶的人。這些人成天想的就是如何做輕鬆事情拿豐厚報酬,掙到一點錢就覺得自己很富有了,喝酒吃肉唱歌跳舞當下就過年。每次喝醉了想起從前的榮光就打老婆,打完了就拉上床睡覺,第二天沒了錢又開始怨天尤人埋怨老天對他們不公平。

朱梅並沒有歧視這些成吉思汗的後代,他隻是說讓蒙古人跟明軍做一樣的事吃一樣的飯菜,這可就要了蒙古人的老命了。蒙古人是很浪漫的人,每天離開了歌舞就渾身沒力氣,現在要他們長時間使力氣修城還不準他們唱歌跳舞,沒有三天蒙古人就不幹了。朱梅見了一點也不生氣,隻是說不想幹就回去,不勞動不得食這一原則是沒有商量的。蒙古人互相商議了很久最終同意留下,心中也因此對朱梅產生了恨意。

卻說薊州副將張靜安,他本來隻從何可剛手裏接過五千山地步兵營,為了早日擴編到三萬人並訓練成軍,張靜安在原修城部隊和當地百姓還有外來移民中招了兩萬多人。數量夠了就說質量,為了讓這兩萬多人早日形成戰鬥力,張靜安把這兩萬多人跟原來的五千人混合在一起,分成十隊輪番進山練習部隊在山中的生存能力,沒輪到進山的就在營房邊練習單兵刺殺和布陣配合。

左良玉的車炮營訓練起來比較乏味,每天就是看車炮兵們從接到命令到移動大炮就位再到發射需要多久時間,添人的速度比添炮的速度快,所以天天在營門口等著兵部給他們送炮來的人是越來越多。

曹文詔的騎兵每天都拿著木製刀槍互相砍殺,盡量讓訓練接近實戰,這樣的訓練效果才大。在他們練兵的同時,軍務院軍政處陸續派來了一些文官轉來的監軍,拿刀槍拚命的將士對這些隻會耍嘴皮子的人從心裏瞧不起,不過當有個監軍看了他們的訓練後提了一點意見,這讓曹文詔大為驚奇,仔細想了想後覺得很有道理,決定按這人的意見做。

這個監軍說的是讓士兵們在單兵練習的同時要注重少數人之間的配合,比如說兩個人怎麼快速殺死對方一個人;二對二時該如何進攻或者如何全身而退;三對三和四對四等情況下又該如何配合,總之就是讓士兵們把在各種不同對敵情形下的最佳配合舉動,固定成一定的容易記住的攻防模式,在戰場上真到了那個時候才不會謊。

曹文詔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聽士兵們對這樣的訓練感到很滿意,於是從心裏對文官監軍改變了原有看法。

就在明軍都在不斷磨練自己的時候,傳來消息說努爾哈赤向北進攻了。四月本不是用兵的月份,但努爾哈赤為了自己的麵子也為了能獲得些糧食和牲畜,在四月中旬對喀爾喀部發動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