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群臣以為今天的朝會終於要完了時,天啟這時候又問道:“徐光啟、劉宗周、孫元化、茅元儀四人來了沒有?”
四人一聽天啟叫到自己齊聲說:“臣在。”
開使叫了一兩人都說了很久,現在見天啟一次就叫了四個,大家就知道今天的朝會肯定還很漫長,幾個沒吃早飯的悄悄伸手把腰帶勒了又勒,準備打一場持久戰。
這時天啟說道:“前一陣有人舉薦了徐光啟和劉宗周兩人,朕認真看了看你們的書,說實在話朕沒看懂多少。”
兩人開始聽天啟說認真看了自己的書,心裏都很是高興,但一聽天啟說沒看懂多少又感到很鬱悶。人們都說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但現在帝王看不懂你的東西恐怕也賣不起什麼價。這時聽天啟繼續說道:“雖然沒看懂多少,但朕卻看出了幾樣有用的東西,這也是朕招你們來北京的原因。”
兩人聽天啟這樣說都躬身道:“請皇上明示。”
天啟說:“從你們的書裏朕看到了三樣東西,對國家的忠誠、對百姓的仁愛、還有就是都不大想當官。”
兩人一聽天啟這樣說都沒有出聲,隻是突然間覺得有薄霧樣的淚水在眼中迷漫,心裏都有一句話沒說出來,就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皇上也!”
劉宗周說:“皇上但有所命,臣無有不遵!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聽了劉宗周的話天啟很是滿意,心裏暗道這知識分子就是好打交道,隻要說兩句貼心窩子的話他就會死心塌地給你賣命,不象那些粗魯的武夫眼裏隻有錢,稍微給少了還要嘩變。
天啟說道:“前一陣朕在翰林院建了座聖學院,朕還準備在國子監再建一座博學院。”
徐光啟迷惑地問:“請問皇上,這聖學院和博學院都是做什麼的?”
天啟說:“徐大人和劉大人恐怕不知道,聽朕慢慢解釋。前一陣朕在翰林院劃分出來一半建了座聖學院,準備讓劉宗周來聖學院主持。劉宗周要做的事有三樣,一是為七十歲以上的老臣服務,讓他們在裏麵著書立說;二是讓有學問的人都在聖學院坐而論道,讓所有學派、學者都來聖學院進行思想交流;三是弘揚正道,避免異端邪說毒害百姓。”
劉宗周說:“臣多謝皇上看重,前兩樣臣能勝任,但第三樣恐怕有難度,異端邪說的標準是什麼不好判定。”
天啟微微一笑說:“這好辦,一般來說思想的碰撞有三種結果,一是得到大多數人讚同,二是互有爭執不相上下,三是大多數人反對,根據這個來就好判定。”
劉宗周皺眉道:“多數人讚同的不一定就是對的,少數人堅持的不一定就是錯的,臣認為按人多人少來判定是否是異端邪說怕有不妥。”
聽了劉宗周的話天啟暗暗不爽,這認死理也是知識分子的通病,不把他說服說通,要他做事他就會不情不願,不象對待武將,一句一切行動聽指揮就損了好多事。
盡管心裏不爽天啟還是讚許地點了點頭道:“你說得有道理,朕的意思是隻有得到大多數人讚同的東西才能允許向天下百姓宣揚,少數人堅持的東西不一定是錯的,但他們在沒有被大多數人接受前就是不值得推廣的,將錯誤的或者是不值得推廣的言論四處傳播就是異端邪說。”
見劉宗周還在想天啟說:“朕的宗旨是學以致用,少數人堅持的東西就算是正確的,但你不能說服多數人說明你的東西暫時還不能被多數人接受,也就不值得運用。朕的觀點對不對慢慢探討,劉大人以為如何?”
劉宗周問道:“臣還有個疑問,皇上說的大多數人不讚同隻是某一個地方的大多數人,比如說在聖學院。如果讓普天下的百姓來判定恐怕就是另一個結果,不知道皇上以為臣說得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