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經濟審察的事告一段落,戶部尚書李起元說道:“皇上,本朝流通的白銀本就不多,每年鑄銀還會產生很多火耗,以前一直用生絲、茶葉、瓷器賣到海外換回白銀,現在皇上下令不許種桑這白銀就會越來越少,請問該怎麼辦?”
聽了李起元的話天啟第一時間就決定這個問題先不說,銀子問題、土地問題、栽種問題等在現階段都是很敏感的問題,這裏麵漏洞太多一時半會兒還解決不好隻有先拖著,或許自己以後還要靠那些漏洞賺錢,想到這裏天啟沉默了一下說:“朕沒有說過不許種桑,隻是不許把種糧食的田改種桑樹,山邊、河畔、田頭都可以種桑養蠶。至於火耗問題其實是個小問題,但因為牽扯太多暫時不談,等時機成熟了再說。”
見李起元沒再提火耗問題天啟又說起了經濟審察:“讓官員接受經濟審察會讓官員損失很多利益,朕不想讓人背後說朕刻薄寡恩,所以決定在經濟審察的同時推行賣爵製度,這樣做能讓百姓得到方便、官員得到實惠、朝廷也得到實惠、朕也能沾一些光,任何製度隻有共贏才能長久。”
天啟知道單一地取消別人的既得利益會引起反抗,取消某一項就要用另外一項去彌補別人的損失,自己要做的隻是調整,通過合理的調整把有限的人員和財物用在最恰當的地方,這樣才能得到盡可能多的支持。果然,群臣一聽有得有失也就沒有反對,一起齊聲說:“皇上聖明。”
天啟笑道:“朕也不是什麼聖明,隻不過是能理解‘千裏做官隻為財’這句話罷了,官員當官有的為了發財有的為了升官,升官的目的是為了發更多的財,所以總的來說還是為了發財。那些滿嘴裏都說的是為了百姓和國家的人,要麼是撈銀子撈得差不多的人要麼是正在狠撈的人,說一套做一套很不好很虛偽,真正奉獻的人是不會說出來的。”
群臣聽了天啟的話有的臉露不豫之色,有的似笑非笑,有的低頭不語,有的若有所思。
趙南星這時又上前說道:“皇上,臣剛剛問的是公事,現在還有一件私事,就是臣今年已經七十有六,請求皇上允許臣致仕回老家。”
聽趙南星這麼一說其他幾個老臣也出列說年老體弱想致仕回家,天啟想了想說:“你們都七十多了也不容易,既然想回家享受天倫之樂朕也不好強留,那就都準了吧。”
眾人一聽心都涼了,心想:“就算我們真想走你假馬意思留一下很困難嗎?難道就迫不及待要趕我們走?”
這時天啟又說道:“朕準是準了,但你們現在還不能走。”
聽天啟開始準了後麵又有挽留的意思大家都不是很明白,趙南星問道:“請問皇上,這是為何?”
天啟說:“老年人給年輕人騰位置是應該的,但你們都有豐富的經驗,應該把經驗留下來再走。”
群臣一聽更不舒服了,過河拆橋就夠讓人不爽了,聽皇帝現在的意思還要卸磨殺驢?趙南星忍住氣問道:“請問皇上,這經驗都在各人心裏,皇上叫大家留下來是什麼意思?臣等不明白請皇上賜教。”
看趙南星好像有情緒,天啟愣了一下笑道:“趙大人誤會朕了,朕不是紂王也沒有讓你們學習比幹,隻是想讓所有官員按年齡段來做事,上次朕要求今後進政務院的官員必須要六十歲就有這方麵的考慮。為了說清楚情況朕先來個現場調查,趙大人和其他大人稍安勿躁一旁細聽如何?”
原來是另有原因,大家的氣慢慢平了下來,都表示想聽聽天啟的真實想法。
天啟看了看大家然後說:“翰林院侍讀錢謙益,朕問你幾句話你要誠實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