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說:“在寧遠關後先橫著建無數烽火墩,每三十丈建一個,然後順著往後延伸幾裏全這樣修上烽火墩,然後用磚土每兩列包一座長城,隻不過這長城是豎著的。不需要一次性建好,如有需要還可以建長些。”
這時,一直沒說話的倪元璐說道:“臣覺得很好,烽火墩裏可以駐守人,父子、兄弟、同鄉都可以一家一家的幾家人住在裏麵,外麵再包上磚土牆天再冷也不會凍著。敵人即便是攻破了寧遠關城也對這幾十條豎關沒轍,豎關分為幾十節敵人啃一節還有無數節,就算他想從兩城之間過,地上是深坑還有水他騎馬也過不了,還得被兩邊的人交叉射擊,皇上這法子真妙。”
天啟說:“兩城之間的取土坑裏灌水可以養魚蝦還能防火,但冬天就會凍上馬還是能過,應該每隔一段就在地上打上石樁,人過馬不過。”
高第也興奮地說:“這樣修的好處還有兩個,一是不用一次就修好,可以慢慢修;二是管糧不給餉朝廷的負擔就低,讓所有人一天修城練力氣一天練攻防操練,免得十幾萬人吃飽喝足了沒事幹。”
孫承宗說:“如果敵人攻破寧遠關占據不走,這些豎關也足以跟敵人對峙,爭取到時間我們就可以用大炮來跟他們說話,不過最好還是盡力堅守住寧遠關,把這些豎關當做可防守也可住人的兵營吧。”
天啟說:“既然大家都沒意見就這樣說定,具體細節你們慢慢再推敲。孫先生回來了前方需要人去督師,你們軍機大臣商量一下誰去?朕傾向高第去。練騎兵和車營需要四個人,朕的意思是黃道周和盧象升算兩個,另外兩個孫先生推薦兩個前方將領,看文職武將和武職武將誰厲害。熊廷弼專門負責修寧遠關,王化貞專門去聯絡蒙古插汗部的林丹汗,事辦好了你們兩個官複原職,辦不好就別回來了自己挖個坑把自己埋了省事。”
大家都起身答應後孫承宗望著天啟說:“皇上,你為什麼點名要高大人去呢?”
天啟說:“軍機處四個人,孫先生你和王在晉王大人過去有隔閡在一起謀事朕比較放心,有不同見解和不同行事風格的人都同意的事才是可行之事,一人說話其他人都附和的現象不利於解決問題。你們有了不同意見英國公可以居中抹稀泥,他適合做這個,剩下的隻有高大人了所以讓高大人去督師,再說高大人脾氣好也比較聽話。”
聽了天啟的話眾人都無語苦笑。天啟對高第說:“高大人,雖然你是督師但也要多聽前方將士的意見,一個好的部署,要同時得到前方實施者和後方謀劃者的一致同意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當然,如果是軍機處下了命令,就必須要求前方的人立即執行,任何人不管他地位多高、資格多老、職位多大、能力多強,告訴他如果不聽命令朕會將他捉拿回京埋了。”
天啟給高第說完了又對其他人說:“你們準備準備三天後都走,朕有事先走了,這裏一切交給孫先生了。”
孫承宗說:“臣定不負皇上重托。”然後和眾人一起起身恭送。
天啟走後孫承宗呆呆的坐了好一陣,看大家都盯著他他沒頭沒腦說了句:“幾年沒見,皇上喜歡埋人。”
王在晉也自言自語的說:“豎修好幾裏,還一修幾十條,是不是都瘋了?”
楊漣剛剛拿到皇帝賜給他的房子就急急忙忙地把棲身於客棧中的妻兒老小接了過來,房不大隻有五進三院外帶兩個花園。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兩個女兒一開始見他被押送進京就急得不行,變賣了家產一路追了上來準備陪他一起到北京申冤,後來追上他時才知道皇帝下令改押送為護送,大喜之下先行到京住在一家客棧裏,現在有了房子一家人高興得不行,兩個女兒跟三個粗使丫頭忙著打掃清潔,兩個兒子正忙著替父親四處拜訪和回訪故舊和同僚,生活有了新氣象讓楊漣的心中熱乎乎的,一年多來因受到委屈而煩悶不已的心情終於寧靜了下來。正在他心情大好在前院走來走去準備賦詩一首以作紀念時,一高一矮兩個小太監找到了他家,高個的那個問道:“請問這是左副都禦史楊漣的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