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說:“臣也覺得錦州、義州等地的位置太突出了些,但好不容易占住了憑白無故撤走那裏的軍民都會想不通,不如把大淩河城修複堅固,或許更好一些。”
高第說:“朝廷已經沒錢修複大淩河。”
這時盧象升說:“下官以為在長城邊訓練騎兵和車營可行,但訓練得差不多了就應該拉出去以戰代練,所以應該有個絕對堅固的地方作為騎兵的依托,想攻就攻攻擊不利就回來。”
黃道周也說道:“對,而且這個地方必須在前線,這樣才能隨時找到敵人並攻擊他們。”
熊廷弼說:“任何險關如果隻守肯定守不住,必須互拚消耗才能挫傷敵之銳氣耗損敵之力量,所差的是倚靠城關的一方消耗小無所倚靠一方消耗大,用騎兵車營倚城待機,出則攻擊襲擾入則修養補給,既可打擊敵人變被動防守為主動防守又可訓練自己,這辦法好。”
天啟看暫時沒人說了就說道:“諸位的意思總結起來就是山海關到錦州這一路主守,至少在籌備到足夠的錢之前不考慮大舉進攻。北出蒙古這一路一邊談一邊練,最好先給蒙古人一些賞賜讓蒙古部成為大明藩籬堵住建奴繞道進攻的路線,我們的騎兵練得差不多了就經常拉出去以戰代練,但得先把前線修堅固了。東江毛文龍部主要是襲擾,讓敵人時刻擔心就行,對不對?”
眾人點頭道:“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天啟說:“既然大家都同意在守堅城時也要增加攻擊力量,那麼就說說哪裏是絕對堅固的堅城?”
王在晉本來因為八裏鋪築城的事跟孫承宗意見不合被排擠到南京,現在回來了又老話重提:“臣以為既然是守就要多建幾處險要且可守之地才保險,山海關地勢低無法成為大明最後的屏障,臣建議還在八裏鋪修建重關,遼東一年花費四百餘萬兩而修八裏鋪不過隻需一百萬。寧遠在遼西走廊中部,城東北約五六裏的首山與窟窿山之間不過兩裏,適合修建關城,花費應該也不多。寧遠關、八裏鋪關、山海關三道關城可確保京城安全。至於錦州、右屯等地在財力物力不繼時不要也罷。”
王化貞說:“王大人三條關城的說法下官認為不妥,朝廷缺錢無力修繕山海關之後再新修兩關,最多隻修寧遠關。”
張維迎也說道:“既要倚靠堅城又要離前線近,隻有寧遠了,那麼修寧遠關就迫在眉睫早修早好。”
高第也說:“建奴一般都是深秋或冬天才來,可能是夏天太熱他們穿不了棉甲,要修寧遠關還有不到半年時間。”
天啟說:“那這樣,立即組織人在寧遠築關,朕再借戶部一百萬兩專門築寧遠關任何人不得挪用。”
孫承宗說:“關城的弊端就是一點被攻破全線就潰敗,而且關城內駐不下太多軍隊,駐守城外禦寒又成問題。”
就在北京軍務院眾人討論攻守以及築關問題的時候,遠在錦州的山海關總兵馬世龍也在與部下討論將來怎麼辦,根據各種渠道得來的消息孫承宗這一回京很可能就不再回來,那麼繼任者會怎麼做就是個問題。從天啟二年起到現在三年了,每年都要花費幾百萬兩銀子卻沒有打一場大仗,隻建了幾十座並無多大用處的城堡。孫承宗因為是皇帝的老師,禦史們要給皇帝幾分麵子所以直接攻擊孫承宗的不多,但從側麵彈劾馬世龍的折子已經有很多份了,現在,馬總兵太需要一場勝利了,無論是為了檢驗部隊的戰鬥力還是為了堵住悠悠眾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