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結構(4)(1 / 3)

【興奮】活組織或細胞接受刺激產生反應的一種形式。當刺激達到一定強度,對組織作用一定時間後,組織由靜止變為活動狀態,或由活動弱變為活動增強的狀態,即為興奮。如肌肉接受刺激產生收縮;刺激心交感神經,心率由慢變快等。興奮不僅有外在表現,還包括電位變化、氧的消耗和二氧化碳增多、產熱增加等代謝變化。不同組織器官興奮的表現形式不同。肌肉表現為收縮,神經興奮有神經衝動傳播,腺體表現為分泌。

【抑製】機體或組織器官接受刺激產生反應的一種形式。刺激作用於組織器官後,組織器官由活動狀態變為靜止狀態,或由活動強變為活動減弱的狀態,即為抑製。如當支配心髒的迷走神經衝動增加時,心率變慢,心肌收縮力減弱,產生抑製過程。中樞神經係統的基本神經過程為興奮和抑製。分析屈肘運動,控製屈肌的中樞興奮,由於中樞其它神經元的影響,使控製伸肌的神經元產生抑製性電位變化,因此沒有神經衝動傳出,使伸肌舒張。抑製不是疲勞,也不是適應,而是一種主動的神經過程。機體反射活動所以能實現,都是中樞興奮與抑製兩個過程相互協調的結果。

【靜息電位】又稱膜電位。活細胞未受刺激時,細胞膜內外兩側的電位差。隻要細胞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膜電位就固定在一定值。如烏賊巨大神經纖維膜電位約50毫伏,蛙縫匠肌膜電位約80毫伏,蛙神經纖維膜電位約70毫伏,人紅細胞膜電位為6—10毫伏,平滑肌膜電位約55—60毫伏。由於細胞膜有選擇通透性,使膜內外離子分布不均衡。靜息狀態下主要表現為K+外流。在膜的外側聚集較多正離子,膜內側有較多負離子,使細胞膜兩側處於膜外為正、膜內為負的極化狀態。

【動作電位】組織細胞興奮後,在細胞膜上產生的可傳播的去極化過程。當一個有效刺激作用於細胞,使膜的通透性發生變化,在刺激部位,膜對於Na+通透性突然增高,超過對K+通透性,大量Na+流入膜內,使靜息時膜外為正、膜內為負的極化狀態很快去極化,甚至變為膜外為負、膜內為正的反極化狀態。這樣,興奮部位與靜息部位形成電位差,產生局部微弱電流,興奮部位的去極化過程沿細胞膜傳播開來。原來的興奮部位由去極化經複極化,恢複原來極化狀態。複極化過程需要細胞供給能量。興奮部位迅速產生去極化、複極化過程稱為一個動作電位。不同細胞動作電位變化幅度與持續時間不同,神經和骨骼肌細胞動作電位持續一至數毫秒,而心肌細胞為數百毫秒。通過儀器可顯示和記錄動作電位。

【神經衝動】沿神經纖維傳播的動作電位或鋒電位。在儀器上用高倍放大和慢掃描顯示的動作電位包括鋒電位與後電位。鋒電位的上升支代表去極化,下降支為複極化,後電位是複極化後微小的電位變化,又分負後電位與正後電位。鋒電位是興奮的表現,後電位表示興奮後細胞代謝恢複過程。胞內描記時,一個有效刺激即能在電極下記錄到一個鋒電位,即一次神經衝動。刺激頻率增加,鋒電位以相同數目出現,即神經衝動增加。在一根神經纖維上,神經衝動的傳播可沿纖維向兩側傳導,其鋒電位幅度與傳播速度不會改變,神經也不易疲勞。當用機械壓力、冷凍、藥物、電流作用於神經纖維,可使神經衝動傳導阻滯。由於神經纖維外有髓鞘等結構,神經幹內的許多神經纖維各自傳導自己的信息。互不幹擾。

【突觸】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或效應器細胞相接觸的特化部位,是信息傳遞與整合的關鍵部位。神經肌肉接點是突觸的一種,神經元間的突觸與它相似。神經元軸突末端分枝的終末處膨大,稱突觸小體,可與多個神經元發生突觸聯係,增加接觸麵積,擴大信息。突觸小體與後一神經元相對部位為突觸前膜,後一神經元的部位為突觸後膜,之間有突觸間隙。突觸小體胞漿內有較多的線粒體,以提供能量。還有突觸小泡,小泡內含有遞質,不同神經元所含遞質不同。突觸後膜上有一些特殊蛋白質結構稱為受體,它可與相應的遞質產生特異性結合,使突觸後膜對不同離子的通透性發生改變。

【突觸傳遞】興奮經過突觸傳到下一個細胞的過程。當動作電位傳到神經元軸突末梢的突觸小體時,使突觸前膜的鈣通道開放,鈣離子由胞外高濃度向胞內低濃度流動,使一定數量突觸小泡向前膜移動,內含的遞質被釋放到突觸間隙,經突觸間隙與後膜上相應受體結合。若釋放的是興奮性遞質,則使後膜對Na+通透性增加,突觸後膜去極化,易產生興奮。若釋放抑製性遞質,則使後膜上K+外流增加,使突觸後膜興奮性降低,產生抑製。後一個神經元上有無數興奮性突觸和抑製性突觸,從時間或空間範圍,這些局部電位可以總和,決定該神經元在某一瞬間有無動作電位產生。若後膜出現動作電位,則興奮通過突觸傳到了下一個神經元。若下一個神經元無動作電位出現,則產生抑製過程。

【神經遞質】通過突觸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它在突觸前神經元胞體中合成,貯存在囊泡中,通過軸突中的胞質運輸到突觸小體末梢。由於突觸傳遞過程釋放到突觸間隙,與下一個細胞突觸後膜相應受體結合,使後膜產生興奮或抑製影響。發揮作用後遞質失活或被前膜重新攝取,使作用終止,以保證作用的靈活性。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隻釋放一種遞質,有的遞質對突觸後膜產生興奮性影響,如乙酰膽堿。有的則產生抑製性影響,如γ氨基丁酸。同一種遞質對不同突觸後膜可以有不同的作用,如迷走神經末梢分泌遞質為乙酰膽堿,對心髒產生抑製效應。但對胃腺壁細胞卻產生興奮效應,促使壁細胞分泌增加。在不同部位,由於結合受體不同,有的為興奮性影響,有的為抑製性影響。如交感節後神經元末梢遞質為去甲腎上腺素,與平滑肌α受體結合,使平滑肌收縮;與β受體結合,則使平滑肌鬆弛。

【反射】在中樞神經係統參與下,機體對內外環境刺激產生的規律性反應。神經係統的活動無論多麼複雜,都是反射活動。根據它的形成特點分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根據效應器可分為軀體反射和內髒反射,前者是調節骨骼肌的反射活動,由軀體神經控製。後者是調節心血管、內髒器官活動及腺體分泌,由植物性神經控製。通過反射,神經係統控製調節體內各器官活動,彼此相互協調,並與外環境密切聯係,相互統一。

【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動所經過的神經通路。一個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個部分。感受器將內外環境刺激的能量轉化為神經上的動作電位。傳入神經將神經衝動由外周傳向中樞。通過中樞的分析綜合,再將神經信息由傳出神經從中樞傳向外周效應器。效應器是產生應答反應的器官,即肌肉和腺體。最簡單的反射弧隻有傳入和傳出兩個神經元,為單突觸反射。在傳入和傳出神經元間有一個以上中間神經元的,為多突觸反射,中間神經元越多反射活動就越複雜。臨床上檢查各種簡單反射有助於發現神經係統病變。病變發生在反射弧任何部位,可使反射消失或低下。病變在高級神經中樞,由於失去高級中樞的控製而出現病理反射。

【神經中樞】又稱反射中樞。中樞神經係統中,調節某一生理活動的神經細胞群。每種反射的中樞部分稱為該反射的中樞,如心血管中樞,呼吸中樞、排尿中樞等。控製某一反射的中樞分布在中樞神經係統不同部位,有低級(基本)與高級神經中樞之分。如控製呼吸節律的基本中樞是延髓吸氣中樞與呼氣中樞及腦橋呼吸調整中樞,高級中樞在下丘腦和大腦皮層。

【非條件反射】先天就有的反射活動。在種族進化中形成,有種族差別,沒有個體差異,反射弧固定。如角膜反射、腱反射、哺乳類新生兒的吸吮反射、食物刺激口腔粘膜引起唾液腺分泌等,都是與攝食、防禦、性活動有關的反射。它們是由非條件刺激物引起、不經過學習就會的反射活動,使機體具有基本適應環境的能力。

【條件反射】個體在後天經過學習逐步建立的反射活動。由於個體生活環境不同,這種反射有明顯的個體差異。蘇聯科學家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利用無關刺激(中性刺激)與非條件刺激多次結合建立條件反射,無關刺激變為有信號意義的條件刺激物。條件反射的反射弧是暫時性的神經聯係,是易變的。由於個體生活環境複雜,可建立無數條件反射,擴大了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動物隻能對具體的外界刺激物建立條件反射,除此之外,人還能對語言文字建立條件反射。

【錐體係】哺乳動物大腦皮層對軀體運動控製的徑路之一。布魯德曼對大腦皮層分區法的第四區皮層第五層貝茨細胞,以及第四、第六區皮層第三層的大錐體細胞,稱上運動神經元,它們的軸突組成下行傳導束,經內囊、中腦大腦腳、腦橋基底部到延髓腹側,聚集成錐體,在錐體下端大部分纖維經錐體交叉到對側,終止在同側前角運動神經元。不交叉纖維一般隻達胸節,再交叉到對側前角運動神經元,以上稱皮質脊髓束。錐體係下行途中,有腦幹部位,與雙側腦神經運動核聯係(除舌下神經核和麵神經核支配下部麵肌的細胞群接受對側纖維)組成皮質腦幹束。前角運動神經元和腦神經運動核細胞稱下運動神經元。大腦運動區對軀體運動控製是對側性的,而頭麵部絕大部分為雙側性支配,它們引起個別肌肉的收縮,而不是肌群運動。一般六區控製四肢近端肌肉,四區控製四肢遠端肌肉。控製手和頭麵部複雜而精確運動的皮層神經元較多;在皮層所占範圍較大,而控製軀幹運動的皮層神經元較少,在皮層所占的範圍相對較小。

【錐體外係】錐體係以外的控製骨骼肌活動的結構。包括大腦皮層、紋狀體、小腦、網狀結構等,它們的神經元在腦部多次換元後,影響支配骨骼肌的運動神經元。鳥類以下的脊椎動物,紋狀體是最高控製運動的中樞。而哺乳類的錐體外係隻是起輔助作用,調節肌緊張、協調肌肉活動、錐持姿勢有關的活動。在錐體外係調節適宜姿勢與肌張力情況下,錐體係進行精細的隨意運動。

【神經調節】機體通過反射活動調節各器官係統機能的一種方式。機體適應外界環境複雜變化,通過神經調節產生相應反應,並調節與協調體內各器官活動,使機體成為統一整體。如調節循環機能的減壓反射和調節軀體運動的姿勢反射等等。與體液調節相比,神經調節的調節速度快而精確,可及時發生及時停止。神經衝動沿著專門的途徑到一定器官,影響的範圍比體液調節小。它與體液調節共同調節機體全身機能。但內分泌腺大多直接或間接受中樞控製,體液調節成為神經調節傳出部分的一個環節,常稱神經-體液調節。從整體上看,神經調節處於主導作用。

感覺器官

【感受器】具有感覺神經末梢、能將某種刺激的能量轉化為神經衝動的特殊感受裝置。一種感受器對某一形式能量的刺激特別敏感,稱感受器的適宜刺激。光波是光感受器的適宜刺激,光感受器能將光能轉變為神經衝動。根據刺激物的特點可將感受器分為:機械感受器(如觸覺、壓覺、聽覺感受器)、溫度感受器、光感受器、化學感受器(味覺與嗅覺感受器)。根據感受器所在部位:分布在體表或接近體表、感受外環境變化的稱外感受器。它是外界信息進入神經係統的唯一途徑,如皮膚中的感受器,以及眼、耳等。內感受器分布在機體內部,感受機體內環境變化,如肌梭、動脈中牽張感受器等。根據結構的複雜性分為一般感受器與特殊感覺器官。感覺器官包括感受器及附屬結構,附屬結構起支持、保護、提高感受效能的作用。眼為視覺器官,其中視網膜為光感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