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世界(續1)(1 / 3)

動物世界(續)

兩棲類

【兩棲綱】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發生經過變態,或變態不顯著。幼體用鰓呼吸,適於水棲;成體一般用肺呼吸,多棲於陸上。皮膚裸露,有粘液腺。心髒分兩心耳、一心室;血液循環分大、小循環,但不完全。體溫不恒定。現存的兩棲類,可分無足目(例如魚螈)、有尾目(例如大鯢)和無尾目(例如蟾蜍、青蛙)三目。

【無足目】亦稱“裸蛇類”、蚓螈類”。兩棲綱。體形似蛇,無四肢及肢帶。眼退化,耳無鼓膜。皮膚內或有細鱗。雄性有由泄殖腔壁突出而成的交接器。體內受精。在濕地營洞穴生活。分布於東南亞、熱帶非洲、中美洲、南美洲等地。例如蚓螈、魚螈。

【蚓螈】亦稱“盲裸蛇”。兩棲綱,蚓螈科。形似蚯蚓,長約40厘米;體表有環狀縊;皮膚內無細鱗。無四肢;眼退化。潛行土中。分布於南美洲巴西、圭亞那、秘魯、厄瓜多爾等地。

【魚螈】亦稱“魚蛇”、“蛇螈”。兩棲綱,蚓螈科。體形似蛇,長約30—40厘米。體呈暗褐色或暗綠色,兩側有縱走的黃色帶狀斑。皮膚內有細鱗。雌的產卵於水邊穴中,蜷曲身體,把卵圍住,使受保護。分布於印度、斯裏蘭卡、馬來半島等地。

【有尾目】兩棲綱。體分頭、軀幹和尾三部。皮膚無鱗。耳無鼓膜和鼓室。尾側扁,適於遊泳。多數具四肢,少數隻有前肢而無後肢。有的終生生活於水中,且具外鰓;有的在變態後移到陸上濕地生活。多體內受精。例如泥螈、小鯢、大鯢、虎螈、蠑螈等。

【泥螈】亦稱“泥狗”。兩棲綱,洞螈科。長約60厘米;褐色,有斑點。頭和軀幹扁平;尾側扁。四肢短小,均具四趾。終生有3對淡紅色的外鰓。棲於河沼等底部,行動緩慢,夜出捕食小動物。分布於北美洲東部。

【小鯢】亦稱“短尾鯢”。兩棲綱,小鯢科。長5—9厘米。背麵黑色,腹麵色淡,全體有銀白色斑點。體側有肋溝10—12條。舌甚大;有鋤骨齒兩行,排成V字形。眼有眼瞼。前肢四指;後肢五趾。尾短而側扁。平時在水邊水草間活動。分布於我國浙江、福建、湖北、四川等地。

【大鯢】兩棲綱,大鯢科。長60—70厘米,大者可達1.8米。背麵棕褐色,有大黑斑;腹麵色淡。頭寬而扁;口大,鋤骨齒成一弧狀;鼻孔和眼極小,位於頭的背麵;無眼瞼。軀幹粗壯而扁;尾側扁;四肢甚短;前肢四指,後肢五趾;趾間有微蹼。皮膚較光滑;頭部疣粒顯著,自頸側至體側有皮膚褶。棲息山穀溪水中,以魚、蛙、蝦等為食。因叫聲似小孩啼,故亦稱“娃娃魚”。分布於我國山西、陝西、河南、四川、浙江、湖南、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肉可食用。

【娃娃魚】即“大鯢”。

【虎螈】亦稱“鈍口螈”。兩棲綱,鈍口螈科。長約13—23厘米。背麵黑色,有黃色斑紋和條紋。生活於濕地。分布於墨西哥等地。幼體生活於湖沼中,有外鰓,稱美西螈。

【蠑螈】別稱“東方蠑螈”。兩棲綱,蠑螈科。長約7厘米。背和體側都呈黑色。有蠟光;腹麵朱紅色,有不規則的黑斑。頭扁平;軀幹部背麵中央有不顯著的脊溝;尾側扁。鋤骨齒兩長斜行成∧形。四肢細長;前肢四指,後肢五趾;無蹼。生活於清冷的靜水池沼內。分布於我國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北、雲南等地。可作實驗動物用。

【瘰螈】別稱“中國瘰螈”。兩棲綱,蠑螈科。長約14厘米。背麵黑褐色,背脊棱棕紅色;腹麵較淡,有不規則的橙色斑紋。頭扁平;軀幹長圓;尾側扁,尾長為全長的二分之一或稍短。四肢長,前肢稍細;無蹼。皮膚粗糙,背麵和兩側滿布大不等的疣粒,在腹麵的一般成細小的顆粒。生活於山溪旁。分布於我國安徽、浙江、廣東等地。

【肥螈】兩棲綱,蠑螈科。體形肥壯,長約15厘米,尾長為全長的二分之一或稍短。背和側麵青灰黑色,有棕褐色小圓斑;腹麵橘黃色或橘紅色,有少數棕黑色斑紋。頭扁平;尾後端側扁,背鰭褶比腹鰭褶為高;四肢短小;前肢四指,後肢五趾;無蹼。生活於山溪石縫間。分布於我國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

【無尾目】兩棲綱。成體無尾;頭部稍呈三角形;頸部不明顯;四肢發達,後肢適於跳躍或遊泳。耳有鼓膜和鼓室;多無肋骨;額骨與頂骨,尺骨與橈骨,脛骨與腓骨都各自愈合。多體外受精。卵一般產在水中,孵化成蝌蚪,用鰓呼吸;經過顯著變態後,主要用肺呼吸。例如負子蟾、蟾蜍、青蛙等。

【負子蟾】兩棲綱,負子蟾科。體長約10厘米,黑褐色。口內無舌;趾間全蹼。體側具側線。生活於水中。產卵期,雌蟾背麵皮膚軟化似海綿狀,泄殖腔壁伸到外麵形成管狀產卵帶,彎曲達於背上,雄蟾在雌蟾背上壓著產卵帶,把卵擠出,壓入海綿狀皮膚的小窩中,覆以膠質。卵在小窩中發育,經蝌蚪期,變成幼小的成體後才離雌體。分布於南美洲巴西、圭亞那等地。

【鈴蟾】別稱“東方鈴蟾”。兩棲綱,盤舌蟾科。體長約4.5厘米。舌呈盤狀,周圍與口腔粘膜相連。皮膚粗糙。背麵灰棕色或綠色,具斑點和大小不等的刺疣;腹麵橘紅色,有黑色斑點。趾間有蹼;雄蟾無聲囊。生活於山區溪流石下。分布於我國吉林、遼寧、山東等地;也產於朝鮮、日本。

【角蟾】亦稱“淡肩角蟾”。兩棲綱,鋤足蟾科。體長約4厘米。背麵草綠色,腹麵棕褐色。吻部突出,超過下頜。鼓膜明顯;由鼓膜後方到前肢基部有一條明顯的腺體。背麵中間有成群的疣,側麵散生較小的疣。趾基有蹼。雄蟾在咽下有單個內聲囊。蝌蚪有漏鬥狀口。生活在山溪附近。分布於我國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四川、廣東等地。

【髭蟾】亦稱“胡子蟾”。兩棲綱,鋤足蟾科。體長7—9厘米。頭部、軀幹部和四肢背麵均呈藍褐色或青灰色,體側和背上有不規則的斑點,腹麵呈紫紅色或白色,密布乳白色小斑點,雄蟾上頜邊緣有黑色角質刺10—16枚(以12枚居多);雌蟾上頜邊緣有米色小點。頭部扁而寬。前肢長,後肢短;趾間有蹼。眼很特殊,上半呈藍綠色,下半深棕色。雄蟾無聲囊和指墊。生活於山地溪流附近的草叢、樹洞、石縫等處,捕食昆蟲、蛞蝓、蝸牛等。為我國特產動物,產於四川峨眉山。福建、廣西、雲南等地亦產有近似的種類。

【蟾蜍】兩棲綱,蟾蜍科動物的通稱。有多種,最常見的是大蟾蜍,別稱“癩哈蟆”。體長可達10厘米以上。背麵多呈黑綠色,有大小不等的瘰疣;腹麵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斑紋及小疣。上下頜均無齒,有一對耳後腺。趾間有蹼。雄蟾前肢內側三指具黑色指墊,無聲囊。平時白天多棲於泥穴或石下、草內,夜晚出來捕食昆蟲等。成體冬季多在水底泥內冬眠,早春在水裏產卵。廣布於我國南北地區;也產於朝鮮等地。常作為實驗動物;耳後腺和皮膚腺的白色分泌物可製成“蟾酥”,供藥用。

【雨蛙】別稱“中國雨蛙”。兩棲綱,雨蛙科。體長可達4厘米。背麵綠色,腹麵白色;體側有黑斑。指、趾末端具吸盤;趾間有蹼。雄蛙在咽下有單個外聲囊,第一指基部有淺棕色指墊。白天在樹根附近活動,夜晚棲息灌木上。分布於我國陝西、河南、四川、湖北、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台灣等地。

【浮蛙】別稱“尖舌浮蛙”。兩棲綱,蛙科。體長可達3厘米。背麵灰綠色或綠棕色;腹麵白色。皮膚不光滑,滿布大小刺粒。舌狹長,後端尖而薄。趾端尖細,趾間具全蹼。雄蛙在咽下有單個內聲囊。生活於池沼內,常浮於水麵。分布於我國福建、廣東、廣西、雲南;也產於印度以及東南亞等地。

【湍蛙】別稱“華南湍蛙”。兩棲綱,蛙科。體長約5厘米。體扁平;背麵橄欖綠色,散布大型暗黑斑點。指、趾末端均具吸盤;趾間蹼發達;鼓膜不明顯;有鋤骨齒;雄蛙無聲囊。生活於山區溪流湍急處。分布於我國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川、廣東、廣西;也產於越南。

【虎紋蛙】兩棲綱,蛙科。體長可達10厘米以上。背麵黃綠棕色,有不規則斑紋;腹麵白色;前、後肢有橫斑。皮膚粗造,背麵有許多疣粒。趾間具全蹼。雄蛙在咽側下有外聲囊一對;前肢粗壯,指墊發達,呈灰色。生活於近山的曠野、水田、池塘等處。捕食昆蟲、蚯蚓、蜘蛛以及澤蛙、姬蛙等小型蛙類。分布於我國長江流域和以南地區;也產於越南、緬甸等地。蝌蚪對魚苗危害很大,養魚區應加控製。

【澤蛙】別稱“梆聲蛙”。兩棲綱,蛙科。體長可達5厘米餘。背麵分散排列許多長短不一的縱皮膚褶,但無背側褶;體側有小圓疣。背麵棕灰色或灰棕橄欖綠色,有不規則的斑紋;肢有橫斑;腹麵白色。趾間有蹼。雄蛙咽部黑色,在咽下有單個外聲囊,第一指基部有淺色指墊。生活於池沼、田野等處。分布於我國山東、河南至長江流域和以南地區;也產於日本及東南亞等地。

【棘胸蛙】別稱“山雞”、“棘蛙”。兩棲綱,蛙科。體長達12厘米餘。皮膚粗糙。雄蛙背麵有成行的長疣,長疣間有小圓疣;胸部有大團刺疣,刺疣中央有角質黑刺;前肢粗壯,內側三指有黑刺;在咽下有單個內聲囊。雌蛙背部都是分散的小圓疣,腹麵光滑。趾間有蹼。生活於山區溪流下或其附近岩石上,分布於我國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青蛙】別稱“黑斑蛙”、“田雞”。兩棲綱,蛙科。體長可達8厘米。背麵黃綠、深綠或帶灰棕色,有黑斑;腹麵白色。頭寬扁,略呈三角形;眼圓而突出;鼓膜顯著;鼻孔小;口大;舌扁平,舌根附於下頜,舌尖分叉、向喉,能突然翻出口外,雄蛙在口角兩旁有一對外聲囊。趾間有蹼。皮膚較光滑,有背側褶2個,其間有4—6行不規則的短膚褶;背麵中央常有淺色脊線一條。棲息池塘、水溝或小河的岸邊草叢中,捕食害蟲,對農業有益。廣布於我國南北地區;也產於朝鮮和日本。常作為實驗動物。

【田雞】一般即指青蛙。泛指青蛙、金線蛙、虎紋蛙等。

【金線蛙】兩棲綱,蛙科。體長約5厘米。背麵綠色或橄欖綠色,有兩條寬的棕黃色背側褶;股後方有一條黃色的和一條褐色的縱紋;腹麵黃色。背側褶寬厚。背麵和體側有分散的疣粒。趾間近全蹼。雄蛙在咽側有內聲囊一對;第一指基部有指墊。生活於池塘、湖沼內。分布於我國河北、山東、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等地。

【哈士蟆】一作“哈士蟆”,亦稱“中國林蛙”。兩棲綱,蛙科。體長6—7厘米,大者可達9厘米。背部土灰色,散布黃色及紅色斑點,鼓膜處有一深色三角斑;四肢有清晰的橫紋;腹麵乳白色,散有紅色斑點。背側褶在鼓膜上方斜向外側,隨即又折向中線。雄蛙在咽側下有一對內聲囊,第一指上灰色指墊極發達。趾間有蹼。生活於陰濕的山坡樹叢中,冬季群集河水深處石塊下冬眠,早春產卵。分布於我國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四川、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幹燥體和雌蛙輸卵管的幹製品(俗稱“哈士蟆油”)中醫學上用為養陰藥,性平、味甘腥,主治虛勞咳嗽等症。

【林蛙】亦稱“日本林蛙”。兩棲綱,蛙科。體長4—6厘米。背麵和體側綠黃色、綠灰色、草黃色或淺棕色,有深灰色小點;四肢有橫斑紋;鼓膜處有三角形黑斑。腹麵乳黃色或乳白色。皮膚光滑,背側褶明顯,從眼後直達胯部,在鼓膜上方不曲折。雄蛙無聲囊,第一指基部有灰白色指墊。趾間有蹼。分布於我國長江流域和以南地區;也產於日本。

【沼蛙】兩棲綱,蛙科。體長約7厘米。背麵棕色,沿背側褶有黑色縱紋;體側有黑斑;後肢有黑色橫斑;腹麵白色。口角後有兩個淺色頜腺。雄蛙在咽側下有外聲囊一對,上臂基部有大的腺體,指墊不顯著。趾間有蹼。生活於水池、稻田等處。分布於我國長江流域和以南地區;也產於越南。

【粗皮蛙】亦稱“土蛙”、“蝦蟆”。兩棲綱,蛙科。體長約7.5厘米。皮膚極粗糙。背麵灰黑色,散有黑點,並有多數縱走的皮膚褶;腹麵淡灰色,有多數黑點。前、後肢都有許多黑色帶狀斑。趾間有蹼。雄蛙無聲囊。生活於濕地、水田等處。分布於我國遼寧、吉林、浙江、安徽;也產於朝鮮、日本。

【樹蛙】別稱“斑腿樹蛙”、“變色樹蛙”。兩棲綱,樹蛙科。體長可達6厘米。體色隨環境而變化,背麵赭黃色或棕色,一般有黑色縱紋四條;股部有三四條橫紋;腹麵乳白色。指、趾末端膨大成吸盤,趾間具微蹼。雄蛙在咽下有單個內聲囊,第一指基部有白色指墊。生活於草叢、樹上、竹上。分布於我國長江流域和以南地區;也產於印度以及東南亞等地。

【狹口蛙】別稱“北方狹口蛙”、“氣鼓子”。兩棲綱,姬蛙科。體形肥壯,體長可達4厘米餘。背麵淺棕色或橄欖棕色,有黑色斑點;腹麵淡紫肉色;體側、咽、前後肢都有圓斑。後肢粗短,趾間具半蹼。雄蛙在咽下有單個外聲囊,胸部有大的皮膚腺。生活於房屋、水塘附近的草叢內、土石下,捕食螞蟻、甲蟲等。夏季產卵。分布於我國遼寧、吉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等地。

【姬蛙】別稱“飾紋姬蛙”。兩棲綱,姬蛙科。體長約2厘米餘。背麵灰棕色,有兩條深棕色紋,由兩眼瞼間延伸到身體後端;四肢都有橫斑;腹麵白色。鼓膜不顯著;趾間具微蹼。雄蛙在咽下有單個外聲囊。生活於水田的泥窩、草間。分布於我國山西、陝西至長江流域和以南地區;也產於印度、斯裏蘭卡以及東南亞一帶。

【牛蛙】亦稱“喧蛙”、“食用蛙”。兩棲綱,蛙科。體色多變化。雌蛙體長約20厘米;背麵褐色,有黑色斑點;腹麵白色,咽喉部有淡黑色斑點;鼓膜為眼徑的四分之三。雄蛙體長約18厘米;背麵深綠色,有淡黑色斑點;腹麵白色,咽喉部黃色;鼓膜為眼徑的三分之一。腹麵有不明顯的灰色條紋。後肢很長;趾間有蹼。生活於池沼、水田等處,以昆蟲、小魚等為食。年產卵約九萬餘粒;由卵孵化成蝌蚪,由蝌蚪變化到成體,共需4—5年。因其鳴聲宏亮,遠聞似牛叫聲,故名牛蛙。原產北美洲。可飼養。供食用。

【蝌蚪】亦作“科鬥”。蛙、蟾蜍、蠑螈、鯢等兩棲動物的幼體。體橢圓,尾大而扁,遊泳水中。成長時有的先生後肢,繼生前肢,例如蛙;有的先生前肢,後生後肢,例如蠑螈;蝌蚪經變態而成成體。

爬行類

【爬行綱】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皮膚具由表皮形成的角質鱗或真皮形成的骨板(皮骨),一般缺乏皮膚腺。用肺呼吸。心髒由兩心耳和分隔不完全的兩心室構成(僅鱷類的心室有發達的隔壁,將心室完全隔成左右兩部分;僅在大動脈基部與肺動脈基部之間,還有一孔相通)。體溫不恒定。發生中有羊膜出現。現存的爬行類,可分喙頭目(例如楔齒蜥)、有鱗目(例如蝮蛇、壁虎)、龜鱉目(例如金龜、鱉)和鱷目(例如鼉、灣鱷)四目。

【喙頭目】爬行綱。形似蜥蜴,體表有角質鱗。頭上有顱頂眼一個。前肢五指,後肢五趾;椎骨為兩凹型;椎體中有殘存的脊索。現存的僅楔齒蜥一種。

【楔齒蜥】亦稱“新西蘭蜥蜴”。爬行綱,楔齒蜥科。一種原始的爬行類,常被引喻為活化石,在學術上有重要的意義。形似蜥蜴,長可達75厘米。體呈淡黃綠色或黑色。頭端為吻狀;尾部近似鱷,側扁。體表被有顆粒小鱗,背和腹側有薄板狀大鱗,背中線上有棘狀鱗列。無鼓室、鼓膜和交接器。常生活於洞穴中或水中;主要在夜間活動;捕食蠕蟲、昆蟲、蝸牛等。卵生。分布於新西蘭。

【龜鱉目】爬行綱。體被函狀的甲,甲由背甲、腹甲合成;甲的外麵為角質板。上、下頜均無齒,被有角質鞘,形成喙。頭、尾和四肢都有鱗。四肢隨生活環境而有不同的適應變化:陸上生活的適於爬行;水中生活的,或趾間具蹼,或變為鰭足狀,都適於遊泳。多分布於熱帶和溫帶。例如玳瑁、金龜、黿、鱉等。

【棱皮龜】亦稱“革龜”。爬行綱,棱皮龜科。長達2米餘,是現存龜鱉類中最大的一種。背麵無角質板,被以柔軟的革質皮膚,上麵有7條縱棱,棱間微凹如溝;腹甲骨化不完全,有5條縱棱。四肢呈鰭足狀,無爪;前肢甚長,後肢短。尾短。體背漆黑色或暗褐色,微帶黃斑。善於遊泳。以蝦、蟹、軟體動物、魚類、海藻等為食。產於我國福建、浙江、江蘇、山東沿海及熱帶、亞熱帶沿海。肉多脂肪,可製油;卵可食;甲可製裝飾品等。

【玳瑁】爬行綱,海龜科。長約0.6米,大者可達1.6米。頭頂有兩對前額鱗,上頜鉤曲。背麵的角質板呈平鋪狀(幼體成覆瓦狀排列),表麵光滑,具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花紋。四肢呈鰭足狀。前肢較大,有兩爪;後肢較小,僅具一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性強暴,以魚、介、海藻為食。產於我國黃海、東海、南海及熱帶、亞熱帶沿海。卵可食;角質板可製鈕扣、眼鏡框或裝飾品;中醫學上以甲片入藥,性寒、味甘,功能清熱解毒、定驚,主治熱病發狂、小兒驚風、癰腫瘡毒等症。

【海龜】爬行綱,海龜科。長可達1米餘。背麵褐色或暗綠色,有黃斑;腹麵黃色。頭頂有一對前額鱗。四肢呈鰭足狀,內側指、趾各有一爪。以大葉藻等為食。分布於我國山東、福建、浙江、台灣、廣東等地沿海;也產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肉可食,脂肪可提油,甲可製物。

【大頭龜】別稱“大頭平胸龜”、“平胸龜”。爬行綱,平胸龜科。頭很大,略呈三角形,不能縮入甲內。頜強呈鉤曲狀。背甲扁平,長可達25厘米,寬可達20厘米,暗橄欖色,有小型暗褐斑;腹麵黃綠色。尾甚長。生活於山溪間或海濱,能爬岩上樹,以蛇、魚、蠕蟲等為食。分布於我國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也產於越南、緬甸、泰國等地。肉可食用;背甲可作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