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獲取名譽未必是福,得不到名譽也未必是禍,此理和塞翁失馬相同。總有人會為求不到的名譽而憂,他們這是太在乎名譽所帶來的好處了,實際上他們並不了解和珍惜名譽。籠罩著光環的人物,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事事順心、時時快樂,名譽所帶來的壓力和反作用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從人生的意境上講,得不到名譽並沒有實際上的損失,相反卻可盡享平凡的樂趣。
活學活用
難得糊塗,吃虧是福
最大的幸福莫過於不為瑣事而煩惱,最大的災禍莫過於疑神疑鬼。惟有整日勞碌奔忙的人,才知道輕鬆是最大的幸福;隻有那些心如止水平靜安詳的人,才知道多心猜疑是最大的災禍。
一位外國學者這樣說:“會快樂生活的人,並不一味地爭強好勝,在必要的時候,寧肯裝一下糊塗,吃一點虧。”
明朝正德年間,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朝廷派王陽明率兵去征討,由於他出色的指揮,一舉擒獲朱宸濠,立下了大功。當時的總督江彬——是位受到正德皇帝寵信之人,十分嫉妒王陽明的功績,認為他奪走了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於是,他廣布流言說:“最初王陽明和朱宸濠是同黨,後來聽說朝廷派兵征討,才抓住朱宸濠為自己解脫。”想以此嫁禍於王陽明,並除掉他,把這個功勞奪為己有。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和好友張永不得不對這不白之冤討論對策:“如果退讓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勞讓給江彬,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假如堅持下去,不做妥協,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牆,做出傷天害理的勾當。”為此,他將朱宸濠交給張永,使之重新報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總督大人的功勞。”就這樣,王陽明堵住了江彬的嘴,使其不再亂說話。隨後,王陽明就以病體纏身為由,回家休養去了。張永回到朝廷後,大力稱頌王陽明的忠誠和慷慨推功的高尚事跡。正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後,就重新給予了王陽明應得的封賞。
正德皇帝
王陽明以退讓之術,避免了橫禍的發生。由此可見,有時候懂得吃虧是很必要的。
一個人隻有願意吃小虧、敢於吃小虧,不去事事占便宜、討好處,日後才有大便宜可占。相反,那種事事處處要占便宜、不願吃虧的人,到頭來反而會吃大虧。許多曆史故事都能證明這一點。
春秋末年,齊國的國君橫征無度,苛捐雜稅嚴重,害得民不聊生。田成子看到這種情況後說:“公室用橫征暴斂的手段榨取民脂民膏,‘取之猶舍也’。”於是他就派人做了大小兩種鬥,把自己糧食用大鬥借給饑民,用小鬥回收還來的糧。田成子這種惠民的政策深得民眾擁護。於是,很多人紛紛前來投靠田成子,給田成子種地。一時民歸如流水,最終齊國國君寶座為田氏家族所得。
史學家範曄說:“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之為取。”其實,田成子看似失去了很多糧食,吃了大虧,但是他得到了比糧食更重要的人心。得與失是相互轉化的,失隻是一時的,隨之而來的便是收獲。
無獨有偶,孟嚐君也是一個嚐到了“吃虧”甜頭的君子。馮諼是孟嚐君門下的一個謀士,感於孟嚐君在自己落魄時候的真誠相待,決心為孟嚐君效力。
一次,孟嚐君要派人到封地薛邑去收租,問誰願意去。馮諼便自告奮勇地說他願意去。臨走時,馮諼問孟嚐君回來時要買點什麼,孟嚐君告訴他說:“你看家裏缺點什麼就買點什麼東西吧。”馮諼去了薛地後,把民眾召集到一起,對大家說:“孟嚐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所以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欠的債一律作廢。”百姓都目瞪口呆的,怎麼也不相信。馮諼為了使大家相信他說的話,他當著百姓的麵把債條燒了。百姓都感動地跪下,高呼孟嚐君是好人。馮諼兩手空空地回來了,並報告說債已經收完了。孟嚐君很高興,問他買了點什麼回來。馮諼說買了義回來,接著便講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孟嚐君聽後很不高興,說:“好貴的義!”數年以後,孟嚐君被讒言所害,逃到薛地。薛地的百姓成群結隊地走出數裏來迎接孟嚐君。至此,孟嚐君才真正體會到馮諼給他“種下”的義。所以說,好予者,必多取。暫時的損失,會帶來更大的收獲,吃虧並不是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