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也許再沒有什麼方式及方法,能比一種圓融變通的人生智慧更有利於我們自身的發展和完善了。因為如果一個人總是難以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相反卻總是墨守陳規甚至是偏執於某一種習慣思維的話,那麼不但他的言行容易陷入偏激的誤區,就連他的性格也會慢慢地變得尖酸刻薄。久而久之,就像一潭死水或是一塊朽木,完全有可能斷絕了任何的生機與活力,從而最終成為一個對於社會和他人都沒有益處的人,自然也就無法再奢談什麼個人的發展了。相比之下,一種處亂不驚、隨機應變的態度和做法,不僅是我們謀求個人成功和搞好與他人關係的一種處世之道,同時更是我們換取更大發展和實現個人價值的做人之理。
在極其複雜多變的現實生活中,那些難以預料的挫折與失敗,可能隨時隨地都會降臨到我們的身上。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懂得一些圓融變通的人生智慧,找到看待事情和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與方法。套用佛教的一種說法,就是在分析和處理各種問題的時候,要懂得用“第三隻眼”——在所謂“是”與“非”的兩種答案之外,找到第三個同時也是更為全麵更為合理的那個答案,從而更加切實有效地達到解決難題的最終目的。
道理雖然簡單,但是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掌握和利用這種圓融變通的人生智慧,甚至就連最起碼的隨機應變都不懂得的人也是隨處可見。這些人或是習慣於每天保持著同樣的一條出行路線,日複一日甚至年複一年;或是習慣於終日裏翻閱著同樣的幾份報刊,也從未想過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東西可看;或是習慣於抽同一牌子的煙、喝同一牌子的酒,包括飯後的水果和點心也可以很多天都不加以更換;或是習慣於同一口味的飯菜,對於其他的飲食方式不聞不問視而不見……
雖然我們說懂得堅持是人生的一種美德,可是這種所謂的堅持,卻更多的是指對於人生理想以及奮鬥目標的一份永不放棄和執著追求,而絕對不等同於對個人習慣的不加改變,更不意味著我們在應對以及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可以本著“以不變應萬變”的可笑態度和愚蠢做法去麵對一切和解決一切。要知道,堅持一旦演化成了對於一成不變的老方法以及故步自封的舊習慣的抱殘守缺,那麼這種堅持也就失去了任何的積極意義。而那些還在繼續這種堅持的人,當然也注定無法在社會生活中取得任何的進步和發展。
發生在某個家庭中的一則小故事,也許會讓那些不懂得圓融變通這種人生智慧的人有所感悟和自省吧。那是在某一天的晚上,當正在書房裏做作業的兒子和女兒,為了是否“把窗子打開”這樣的問題而發生爭執的時候,這讓孩子們的父親確實感到了左右為難。如果打開窗子,兒子需要的新鮮空氣是有了,可女兒的怕冷問題卻無法得到解決;可是如果不開窗子,雖然女兒的要求得到了滿足,但兒子的願望顯然又不能實現。至於打開一半的窗子來達到兩個孩子的共同要求,那麼做的結果很有可能會讓兩個孩子都不買賬。麵對著如此難於做出選擇的問題,這位父親的辦法就是打開隔壁那個相通房間的窗子,這樣既能使空氣變得流通,又不至於讓冷風直接地吹進來,於是兩個孩子的要求自然也就全部得到了滿足。
智慧金言
能夠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往往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難於發現。它需要的,隻是我們能夠擁有一份圓融變通的人生智慧,以及一種能夠寬容待人和善於觀察發現的能力而已。也許在生活中確實會出現很多無法預料的困境與磨難,但如果我們能夠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基礎上,進而做到客觀而又全麵地去抓住那些問題的核心和重點,那麼也就可以不斷地找到解決問題、贏得成功的最佳方案了。
所謂“事在人為”,說的也正是這個簡單的道理。
王者不辯,辯則少威焉
譯文
稱王的人不和人爭辯,爭辯會減少他的威嚴。
解讀
精於言辭不是高高在上者的長項,也不是他們贏取高位的根本。相反,高高在上者縱是口齒伶俐,也會刻意不用其能,不在言語上與人過多地計較,爭個上下高低。在封建專製時代,權力和地位是最有說服力的,也是最有權威的,恃此便足以讓人屈服。如果和人理論,不能以理服人,隻會暴露出他們的無知和霸道,使之大白於天下,這應是高高在上者極力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