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因為放棄所以輕鬆(2)(3 / 3)

阿爾弗萊德·福勒出身於貧苦的農場家庭,成年後,他雖然努力卻失去了三份工作。之後,他嚐試推銷刷子,他立刻明白了,他喜歡這種工作。他將思想集中於從事世界上最好的銷售工作。

他成了一個成功的銷售員。在攀登成功階梯時,他又定下一個目標:那就是創辦自己的公司。如果他能經營買賣,這個目標就會十分適合他的個性。

阿爾弗萊德·福勒停止了為別人銷售刷子。這時他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興高采烈。他在晚上製造自己的刷子,第二天就出售。銷售額開始上升時,他就在一所舊棚房裏租下一塊空間,雇用一名助手,為他製造刷子。他本人則集中精力於銷售。那個最初失去了三份工作的人得到了什麼樣的最終結果呢?

福勒製刷公司擁有幾千名銷售員和數百萬美元的年收入!

一個人要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首先要有目標,這是人生的起點。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但這個目標必須是合理的即合乎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合乎社會道德的,如果不是,那麼,即使你再有本事,千百倍努力,也不會獲得成功。

七、快樂源於放棄

生活中總在取舍中選擇,我們會渴望取,忽略了舍的必要。人的情感就是這樣,總是希望有所得,以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會越快樂。所以,這人之常情就迫使我們沿著追尋獲得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我們忽然驚覺:我們的憂鬱、無聊、困惑、無奈、一切不快樂,都和我們的圖謀有關,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我們渴望擁有的東西太多了,或者,太執著了,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執迷在某個事物上了。

韓非子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認準了是鄰居家的小子偷的,於是,出來進去,怎麼看都像那小子偷了斧子。在這個時候,他的心思都凝結在斧子上了,斧子就是他的世界,他的宇宙。後來,斧子找到了,他心頭的迷霧才豁然開朗,怎麼看都不像是那個小子偷的。

仔細觀察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都有一把“丟失的斧子”,這“斧子”就是我們熱衷而現在還沒有得到的東西。

譬如說,你愛上了一個人,而她卻不愛你,你的世界就微縮在對她的感情上了,她的一舉手、一投足、衣裙細碎的聲響,都足以吸引你的注意力,都能成為你快樂和痛苦的源泉。有時候,你明明知道那不是你的,卻想去強求,或可能出於盲目自信,或過於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結果不斷的努力,卻遭來不斷的挫折,弄得自己苦不堪言。世界上有很多事,不是我們努力就能實現的,有的靠緣分,有的靠機遇,有的我們能以看山看水的心情來欣賞,不是自己的不強求,無法得到的就放棄。

懂得放棄才有快樂,背著包袱走路總是很辛苦。中國曆史上,“魏晉風度”常受到稱頌,他們於佛、老子、孔子,哪一家也說不上,但是哪一家都有一點,在人世的生活裏,又有一分出世的心情,說到底,是一種不把心思凝結在“斧子”上的心態。

我們在生活中,時刻都在取與舍中選擇,我們又總是渴望著取,渴望著占有,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麵:放棄。懂得了放棄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妙諦。多一點中和的思想,靜觀萬物,體會與世一樣博大的詩意,我們自然會懂得適時地有所放棄,這正是我們獲得內心平衡,獲得快樂的好方法。

古往今來,學會放棄的典故和事跡不勝枚舉。

明朝時,山樂有位叫董篤行的人在京城為官。一天,他接到家母來信,說家裏蓋房子為一堵牆與鄰居發生爭執,希望他能出麵為家裏講話。董篤行接信後回了一首詩:“千裏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董母讀後覺得有道理,於是主動退讓。

這個故事至今還傳為美談。有些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甚至放得下生死,民族英雄文天祥為此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

盡管人生奮鬥不止的目的是獲得,但有些東西卻是不能不學會放棄的,比如功名、利祿、美色……學會放棄,在深秋時可以感受到夏天的熱情,春天的柔情,冬天的真情。但是,放棄並不是悲觀失望的退卻,而是“揚棄”。

學會放棄,是放棄那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難以實現的目標,而不是放棄為之奮鬥的過程和努力;是放棄那種毫無意義的拚爭和沒有價值的索取,而不是喪失奮鬥的動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棄那種金錢地位的搏殺和奢侈生活的創造,而不是失去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和物欲橫流的社會,懂得放棄的人,是會用樂觀、豁達的心態去對待沒有得到的東西的,他們每天都有快樂和愉悅的心情伴隨左右。而不懂得放棄的人,隻會焦頭爛額地亂衝,他們不僅最終未能達到目標,而且每天卻陷於得失的苦惱之中。

也許放棄當時是痛苦的,甚至是無奈的選擇。但是,若幹年後,當我們回首那段往事時,我們會為當時正確的選擇感到自豪,感到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人生。也許正是當年的放棄,才到達今天的光輝極頂和成功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