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尋找答案的問題
第八節 提出問題的功效
隻因為他是個猶太人,納粹便不由分說地闖入他的家,將他的一家人逮捕並像牲畜般地趕上火車,一路開到令人不寒而粟的奧斯維茲死亡集中營。他從未想到竟然會有一天目睹家人的死亡,他的孩子隻不過去衝了個“淋浴”便失去了蹤影,而衣服卻穿在別的小孩身上,他怎麼受得了這種錐心之痛呢?
然而他還是咬著牙熬過了。他知道有一天也得麵對那躲也躲不掉的相同噩夢,隻要在這座集中營多待一天,就難有活命的可能。因此他作了個“決定”,就是一定得逃走,並且越快越好。雖然此刻還不知怎麼逃,但是他知道不逃是不行的。接下來的幾個星期,他急切地向其他的人問道:“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逃出這個可怕的地方?”可是得到的總是千篇一律的答案:“少傻了,你這不是白費力氣嗎,哪有可能逃出這個地方。還是乖乖地於活,求老天爺多多保佑才是!”這些話並沒使他泄氣,他可不是聽天由命的那種人,別人越那麼說就越激發他求生的意誌。他依然時時刻刻心裏想著:我得怎麼逃呢?總會有辦法的吧?“今天”我得怎麼做,才能平平安安逃出這個鬼地方呢廠雖然有時所想出來的逃生之道十分荒唐,可是他始終都不氣餒,仍然鍥而不舍地動腦筋。
有句話說隻要你求得懇切,就必然會得到。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很可能是他長久以來“熱切”探索逃亡這個問題,因而激發出內心潛藏的偉大力量,終於有一天他得到所要的答案。這個逃生之道簡直是沒有人能夠想得出來,就是借助於腐屍的臭味。這個方法是有可能的,因為在他做工數步之遠便是一堆要抬上車的死屍,裏麵有男有女、有大人也有小孩,都是在毒氣間被毒死的。他們嘴裏的金牙被拔掉了、身上的值錢珠寶被拿走了、連穿的衣服也被剝光了,這一切看在其他人的眼裏可能會興起納粹殘酷、天地不仁之歎,然而對史坦尼斯洛來說卻興起一個問題:“我得如何利用這個機會脫逃呢?”很快地他便得到所要的答案了。當那天要收工而眾人正忙著收拾工具時,史坦尼斯洛趁著沒有人留意,便迅速躲在卡車之後脫下一切的衣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赤條條地趴在那堆死屍之上,裝得就跟死人一模一樣。他屏住呼吸一動也不動,哪怕還有其他的死屍後來又堆在他的身上。
在他的四周此刻已堆了不少死屍,其中有些並且已散發出臭味和流出血水,這都未使史坦尼斯洛移動分毫,惟恐被別人發現他的詐死,他隻是靜靜地等候被搬上車,然後開走。終於他聽到卡車引擎發動的聲音,隨之便一巔一巔地上了路,雖然四周的氣味十分難聞,不過在他的心裏已然升起一絲活命的希望。不久卡車陡地停在一個大坑前麵,傾卸下一件件令人不忍卒睹的貨物,那是敷十具死屍以及—個裝死的活人。在坑裏,史坦尼斯洛仍然靜止不動,等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直到暮色四合已無人,他才悄悄地攀上坑口,不顧身無寸縷,一口氣狂奔了七十公裏,最後終於求得活命。
在奧斯維茲集中營裏喪命的人不計其數,可是史坦尼斯涪卻能活了下來,這其中的原因何在?不用說是有不少的原因,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提出了一個別人所從不敢想的問題,他不時地提出這個問題,並且也迫切尋求它的答案,最後他的腦子終於給了他所要的,麵這個答案就救了他的一條命。史坦尼斯洛之得以活命,固然可以說是他求生的決定和行動所致,不過若不是他提出正確的“問題”,焉能有這樣的結果?
信念會影響我們的決定、行動、方向乃至於最終的命運,這一連串的影響可說是我們“思考”──腦子對人生所作“認定和創造意義”的過程──下的產物,所以如果我們想開創人生,就得不時地為“我得怎樣思考”這個問題找出答案。
問題會主導我們的思考
過去這些年裏我見過各色各樣的人,有幸運者也有不幸者、有成功者也有失敗者,我常常想知道這些人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因素決定了他們的命運,為什麼有的人會有那麼大的成就,而為什麼有的人卻消逝在“尼加拉瀑布”的激流之中?因此有時我會自問:“是什麼重要的因素決定了‘我’這個人,我的現在以及未來?”而思索的所得就是先前已經告訴各位的那句話:“不是發生於身上的遭遇決定我們的人生,而得看我們對其作出什麼樣的詮釋與認定。”當我們對所遭遇的賦予什麼樣的童義,那就會影響所作的決定、所拿出的行動。最終便注定了我們的命運。
我們可以說思考本身就是問題的問與答的過程,如果我們要想改變自己的人生,那麼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也就是說你得改變提出問題的習慣。因為你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意焦就會集中在什麼樣的問題上,從而便影響到你的思考和感受。
不用說,最會提問題的就是孩子了,在他們成長的過程裏會提出多少讓你頭疼的問題呢?你為什麼會認為這些是頭疼的問題呢?就因為自己很難答得出來嗎?孩子之會如此間,事實上乃是為了認定事物的意義,同時也為了知道自己該怎麼做,而這個學習過程就便他們在心智上建立起各種的神經鏈,好用來麵對未來的人生。這一切的學習、思考都起自於提出各樣的問題,不管是問自己或是問別人。
我們一切的學習差不多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而這也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教學方式,這可引導學生的意焦,從而探索所要的答案。當我了解到提出問題具有影響我們思考方向及對遭遇反應的神奇力量後,便開始進行探討提出問題這檔子事,我不僅想知道提出問題對社會的影響,同時也想知道它對個人人生的影響。在所主持的每一場研討會裏我都會問學員們,期能挖掘出影響他們人生中所提出的一些問題,我發現成功者與失效者──不管是在哪一方麵──之間的主要差異,在於前者能提出好的問題,因而導引出好的答案,這個答案可以激勵他們,在任何的環境下都能做出所想要的結果。
問題提得好才能開創出美好的人生,你要把這句話樓鏤在你的腦海裏,讓它成為你人生中的座右銘。一個企業之所以能夠興盛,乃是經營的人對行銷、策略或生產提出好的問題,然後作出正確的決定所致;人際關係之所以和諧,乃是對於潛在的衝突提出好的問題,因而避開了決裂,使雙方都成為贏家;從政者之所以能贏得選舉,乃是因為他們能提出社會所期望解決的問題,並且能提出好的答案。
當汽車業還在發展的早期階段,有許多人爭先恐後地想在這一行裏分一杯羹,然而亨利·福特卻提出這個問題:“我怎樣才能使汽車大量生產呢?”問題提得恰當,就能造成一連串遠非人們所能想到的影響,若你對於自己的能力提出適當的問題,就能夠拆除掉圍困你的藩籬,不管那是在事業上或是人際關係上。我相信人類一切的成就都肇因於不斷提出新的問題。
問題的神奇力量“人們在看事物時都視為當然,說道:‘有什麼奇怪的?’;我則從來不把事物視為當然,反倒問道:‘為什麼我要這樣子?’”──蕭伯納
卡當我們看到有些人作出不凡的成就時,往往會認為他們不是走運便是天生命好,卻鮮有人會想到是那些人善用腦力的結果。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頭腦運作的速度快過地球上最超級的電腦,那樣快的速度已不是十億分之一秒所能衡量的,若是想把你腦中的資料儲藏起來,不動用紐約那兩幢高逾百層的世界貿易中心是不夠的。這塊隻不過三磅重的“白豆腐”,卻能夠在轉瞬之間供給你麵對任何環境所需要的資料,其能力遠遠超過人世間各種駭人的科技。一部電腦不管它的容量有多大,若是使用的人不知道如何存取其中的資料,那麼這部電腦對他來說隻是一堆廢鐵。要想利用電腦中所儲存的資料,首先你一定得懂得如何下正確的指令,同樣的道理,若是你想從自己的頭腦資料庫中取得所需要的資料,那麼你要下的指令是什麼呢?就是提出正確的問題。
“惟有能提出好的問題,才能得到好的答案。”──科明斯
在此我要告訴各位,每個人之所以會有不同的成就,原因就在於所提出的問題不同。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很容易便泄氣,為什麼會如此呢?部分原因可能是這已成為習性,他不費事便能進入這種狀態,然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看事的角度,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情緒。他們能否馬上改變這樣的情緒反應呢?當然可以,隻要改變意焦即可。
然而怎樣才能夠很快地改變意焦呢?很簡單,隻要提出一個新的問題。這個人之所以很容易泄氣,乃是因為經常提出一些令自己泄氣的問題所致,這些問題諸如:這有什麼用?既然不會有什麼效果,為什麼要去試呢?為什麼我就這麼倒楣?各位別忘了這句話:“你求的是什麼,得到的就是什麼。”如果你提出的是個糟糕的問題,那麼所得到答案也必然是糟糕的。你腦中的那台超級電腦隨時準備著為你服務,你給它輸入什麼樣的問題,它就給你輸出什麼樣的答案。因此如果你問道:“為什麼我沒有成功呢?”別擔心,它一定會給你弄出一個答案來的,這個答案可能是:“因為你很笨。”或者是:“因為你並沒有做好那件事。”
在此我跟各位介紹一個提出好問題的例子,若是你曾看過《激發無限的潛力》一書,相信應該還記得在第二章裏介紹的那住米契爾先生吧?稱可知道當他身上三分之工的皮膚被灼傷後是怎麼活過來的嗎?隨後他因飛機失事而致癱瘓,終生離不開輪椅,你可知道他又怎麼能夠積極地活著並服務社會?就是因為他能提出自己正確的問題,因而掌握住意焦。
當他醒來發現自己躺在醫院裏,身上被燒得體無完膚,周圍盡是一大群跟他有相同遭遇的傷者,人人都對自己的遭遇自憐自艾:“為什麼是我?老天爺為什麼如此對我?人生為什麼這麼不公平?成為這種樣子在這個社會上還能有什麼作為?”然而米契爾卻這麼想:“我要如何重新站起來呢?像我這個樣子能怎樣來服務社會呢?”自憐自艾根本無濟於事,相反地,像米契爾這樣思考如何重新站立起來的心態,卻能激發一個人奮起向上的動力,不僅為自己帶來前途,也為社會帶來希望。米契爾知道光是一味地難過、發脾氣、意誌消沉並不能改變他的命運,因此他不去注意已經失去的,反而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幸運地現在還擁有些什麼?此刻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難道說隻看重身上的這副臭皮囊,而不注重其他看不見的嗎?此刻我還能比以前做更多些什麼事?”
因為飛機失事而致腰部以下癱瘓,住院期間他結識了一位名叫安妮的迷人女護士,他不顧臉上的傷殘和行動不便,竟然大膽地想出此舉:“我怎樣才能跟安妮約會呢?”。他的同伴都認為他實在是有些神智不清,必然會碰一鼻子灰回來,誰會想到一年半後兩人竟然打得火熱,如今安妮已成為他的太太。發生在米契爾身上的遭遇換成別人可能早就不想活了,然而他不但活下來了並且活得讓人羨慕,有成功的事業和美滿的婚姻,這一切可說都是因為他所提出的問題具有振奮人心鼓勵向上的力量。
各位當不會忘記兩年前唐納德·特朗普從紐約房地產的王座上掉下來的新聞,他可算是一位十分傳奇人物,差不多有十年之久都是紐約房地產界的大亨。他怎麼能攀升到那樣的地位呢?其中原因不少,然而不容否認的是;他在七十年代中期的紐約多家銀行倒閉風暴中有和其他人不同的想法,當時很多房地產商人所想的問題是:“如果紐約這個都市沒落,我要如何保住現有的一切?”然而特朗普卻有截然不同的想法:“當大家都為目前的情況憂心忡忡時,我要怎麼做才能致富?”他所提出的這個問題幫助他作出許多重大的投資決定,結果使他成為紐約金融圈中的要角。
然而他並未因此而就滿足,反而又提出更具野心的問題,作為每次投資時的考慮重點,一旦他相信其中具有經濟上重大的利益時便會提問:“如果投資不顧的話該怎麼辦?如果發生最惡劣的狀況,我是否艙控製得了?”他認為如果碰上了最惡劣的情況都能挺住,那麼就應該投資,反之,情況若是較預期的為佳就更不得了了。各位想一想,他能提出這麼精明的問題,結果當然是不言可喻了。
就在那段經濟不景氣的時期裏,特朗普的生意越做越大,當時沒有人能有他這般魄力。當全球經濟風向開始好轉時,他可說真是賺足了,然而最終他還是碰上了經濟上的麻煩。何以會如此呢?許多人說那是他不再進行投資之故,因為他所提的問題已開始轉變為:“我要如何來享用所擁有的一切?”而不再是:“什麼是最能獲利的生意?”更糟糕的是特朗普竟然膨脹得自認為是個所向無敵的人,因而停止了提出“情況惡劣時”的問題,就這個對未來判斷的轉變──他提出自己問題的轉變──結果使他損失了大筆的財富。由此可見影響你人生的不隻是你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而且包括你沒有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如果說我從當代那些有特殊成就的人身上學得什麼重要的信念,那就是“惟有好的觀念才能有好的人生”,而我們每個人就具有開創偉大人生的觀念能力。當你聽到“天才”這個字眼時心裏會想到什麼人?相信你和我一樣會馬上想到愛因斯坦,你可知道他如何越過高中投畢業的障礙,而成為當代的大思想家嗎?毋庸置疑地,那是因為他提出一些大家所未曾想到過的問題。
當愛因斯坦一踏進時空相對的研究領域時提出這個問題:“看似同時發生的事情是否並非其真正麵貌?”譬如說如果你距離爆炸聲響數裏之遙,當你聽到聲音時是否正是它爆炸的那一刻呢?愛因斯坦的推測並非如此,而認為確實的爆炸是在你聽到聲音之前。就一般來說,他認為時間是相對的,它的長度往往得視受測者的感受而定,為此他解釋道:“若是一個人身旁坐了個美女,那麼一個小時對他來說有如一分鍾那麼短;可是若是他坐在熱爐子上,一分鍾對他來說可能就是一個小時那麼長。”他更進一步在物理學中推論光的速度是一定的,為此他還提出這個問題:“如果把光線裝在火箭上而升空,它的速度是否會加快呢?”就因為經常探索這類有意思的問題,愛因斯坦最後發明了相對論。
“最重要的是絕對不可停止好問的精神。好奇心有其存在的理由,無怪乎當人在探索永恒、生命和其他奇妙的事物時會感到懍然,如果你要每天都能學到一點東西,好奇心是不可少的。千萬不要失去你寶貴的好奇心。”──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在人類曆史上之會有出類拔萃的成就,全在於能不斷提出問題,他所提的問題就我們看來似乎都很簡單,可是對後世卻造成極大的影響。當你也能提出同樣簡單並具同樣威力的問題時,你可知會產生多大的效果呢?“問題”具有極為神奇的力量,可以喚醒我們巨大的潛力,讓企望的心願得以實現。別忘了,一個成功的人生必得不停地提出有意義的問題,而你的腦子就具有精靈般的魔力,不管你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它都能解答──隻要你能適當地提出問題。
既然我們的腦子具有這樣的威力,為何有那麼多的人不能過著“快樂、健康、富裕和明智”的日子呢?為什麼又有那麼多的人終日垂頭喪氣,一副找不到生活目標的樣子呢?很可能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對所提出的問題並未寄望會有什麼答案,同時也沒好好提出能使他們帶勁的問題。問題要想提得有效,必須使其與痛苦或快樂結合才行,這樣才能很快地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因此你若是想使人生過得更好,就必須改變你平常提問總是的習慣,讓所提的總是能鼓舞你的內心,朝向成功的人生邁進。
提出問題的功效
問題之能發揮其功效乃是因其具有三種功能:
一、問題能夠立即扭轉一個人的意意宣焦,進而影響其內心的感受。譬如說如果你一直不斷提出像“我為什麼會這麼沮喪?”或“為什麼別人不喜歡我?”這類的問題時,你的意焦會放在如何找到支持這個想法的理由或證據,結果使你一直脫不出這種無奈的狀態。相反地,若是你能改問道:”我怎樣才能改變目前的沮喪,讓自己快樂起來且更受人歡迎?”像這樣的問話就能改變你的意焦,而去探索使自己振奮的方法。就算你腦子的反應是“我無能為力”,你可別因此便泄了氣,而應像史坦尼斯洛或米契爾一樣堅持到底去探索,最終必然會得到所要的答案。
肯定的語氣或疑問的語氣對行為的改變會有很大的不同,譬如當你肯定地說:“我很快樂!“就算是你一連說上三聲,同時並擺出一副的確是如此的架式,難道就真的會覺得很快樂嗎?事實上是不可能的,然而如你改用疑問句:“我現在快樂嗎?如果我希望快樂的話得怎麼做呢?”就像這樣的方式一直問下去,可使你不斷調整意焦,最後必能找到使你快樂的方法。
就因為提出問題具有可以轉換意焦的作用,進而很快地改變原先的情緒,所以我們應多加注意平日習慣用的問句,盡可能使用具有建設性的、促使奮發的、造成積極性的問句。我就是因為使用了這種提出問題的技巧,因而得以在麵對許多情況時能泰然處之。記得有一次我曉得一位已經離職的員工在外麵開班授課,而所用的教材竟然一字不改地全從我這裏剽竊過去,並且還大言不慚地說那是他發展出來的。當我聞知此事的第一個反應是怒不可遏,心裏想他真是大膽,竟然敢厚顏無恥地做這種事。可是轉念一想,這樣生氣隻會使自己昏頭,反而做出非理性的事來,不如換個角度來衡量這件事。既然這件事已經發生了,何不讓我的助理去處理,隻要運用一下我那套痛苦與快樂的法則,便可讓那人了解這麼做是不當的,而我何必為此生氣呢?然而我要是一直這麼想:“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我就很難跳出心中懊惱的狀態。要想改變這種負麵狀態最快的辦法,便是提出自己一連串新的問題,因此我便想道:“這家夥在這件事上有什麼值得我敬佩的呢?”一開始我實在是不能接受這樣的問話,直覺地便認為沒有;可是我又接著再問道:“我是不是可以勉為其難地找出來呢?”終於我這樣想:“好吧,我不能不承認他真是個能夠起而行的人,畢竟他能充分活用我所教他的一切。”當我這麼一想不由得笑了,而這一笑就打破了先前的情緒,改變了既有的狀態,得以心平氣和地去麵對這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