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很少記得你講過他多少次好話,但是永遠會記得你講過他的壞話,哪怕僅有一次。然後他就會非理性地審視你們的友情。沒有朋友的世界是暗淡的,我們該互敬互愛,不要用幻想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和心靈。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包括自己和朋友。不要因為自己的缺點而煩惱,也不要因為朋友的缺點而厭惡他。總體而言,我們的朋友還是值得喜愛的。
虐待狂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過分誇大了自己的價值。以劇作家為例,他認為自己是當今最優秀的劇作家。然而,他的作品卻很少公映,即使上演也不成功。他會如何替自己解釋這種現象呢?他會說,經理、演員和評論家們聯合起來反對我。我不能向他們低頭,更不會曲意逢迎去討好他們!我的劇本承載了真理,那些人們否定真理,自然不會認可我。如此,我的才能也被埋沒了。
還有一種人,他根據偶然的事實產生悲哀的感覺,但隻從自己的體驗中做出結論,過分關注那些偶然的但不典型的事實。他認為他的不幸代表了世間上所有的不幸。比如說,一些政府機構為了名譽封鎖了一些醜聞,而他恰好發現了,他想去揭露,但遭到了所有宣傳機構的拒絕,即使是那些看起來很高尚的人,也對他的憤怒不屑一顧,拒絕染指其中。所以,他的遭遇就讓他有了這樣一種概括--“當權者黑”。權勢建立在罪惡的基礎之上,所以政府、掌權者都會掩飾罪惡。而他不幸地成了罪惡的犧牲品。
某些慈善家也是常見的虐待狂患者之一,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好事,卻不管人們是否願意接受他的幫助,他這樣做是否會違背別人的意願。而當人們對他的幫助無動於衷時,他又會苦惱,認為他們忘恩負義。實際上,他遠不像自己想的那樣高尚。當他期望得到別人的感謝時,他做好事的動機就已經不純潔了。
在政界中也有類似的情況。政治家們把權力都緊握在自己手裏。為了實現那些崇高的目標,他們放棄個人享受,為公眾謀取福祉,但是最後人們卻無視他的功績,轉而圍攻他,他困惑不已。他認為,自己的心裏從來隻有公眾動機、沒有個人主義。但他沒有想過是執政、施政的快樂激發了他的活力。他感歎世界的墮落,也哀歎自己的隱退,為自己吃力不討好的付出而遺憾萬分。
上麵那些例子揭示了四條普遍的原則,如果人們充分認識到這些原則,那麼它們將是預防虐待狂症狀的有效手段。首先,要認清一點,我們的動機並不像自己想的那樣單純;其次,不要高估自己的優點;再次,不要期望別人像你一樣對你那麼關注;最後,不要假想很多人都與你為敵。下麵的內容將對這四條原則一一說明。
第一條原則,我們的動機並不像自己想的那樣單純。慈善家和行政官員必須對自己的動機持懷疑態度。他們自以為的動機並不是那麼大公無私。他們對世界的發展狀態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覺得自己設計的宏圖能為人類造福。但是,他們沒有想到,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他們想影響的那些人也有保留自己看法的權利。
一個官員常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任何反對的聲音都是不可取的。可是主觀臆斷往往與客觀事實背道而馳。他以自我為中心,他的信念也隻是一層紗幕,遮掩了他行事以自己為出發點的快樂。喜好權力是很多官員為政的動機,另外還有一種動機就是虛榮心。品行高尚的理想主義者因為聽到選民反對自己的聲音感到驚訝,選民指責他隻是在追求一種榮耀。不過,如果他能靜下來想想,就會發現,也許那些尖酸刻薄的選民是對的。
動機披上了理想主義的偽裝,就會產生自己被他人“虐待”的心理。一般而言,人性很難達到道德層麵上利他主義的高度,絕大多數人都有自私的動機,但這是正常現象,也是人的自然本能。如果隻利他,不利己,這個人是活不下去的。一個人如果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教別人吃飯上,而忘記自己吃飯,那他會餓死的。無論做任何事,都需要投入熱情,但如果沒有自私的動機,這種熱情是很難實現的。那些期待得到別人很高評價的人應該意識到,他自己並沒有達到那種無私的高度,當追求無私和自我欺騙結合在一起,虐待狂就很容易形成。
第二條原則,不要高估自己的優點。那位失敗的劇作家,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是不是劇本寫得不好,如果真是劇本的原因,他就該坦然地接受它。如果他確實有才華,但暫時不被認可,那他就該堅持自己的理想,繼續堅定地走下去。但是,如果他真的無能,隻為了虛榮心而堅持己見,那他最好“回頭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