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奧列弗·克倫威爾
奧列弗·克倫威爾(1599~1658),出生在英國的亨廷頓,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建立了英國共和政體,曾擔任護國主和海陸軍總司令,在英國乃至世界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走向廣闊的人生天地
1599年,奧列弗·克倫威爾出生於英國東部亨廷頓城的一個新貴族家庭。父親是一位十分虔誠的清教徒。克倫威爾就是在這個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中長大的。
1617年,由於父親的去逝,克倫威爾不得不中斷在劍橋大學的學習返回家鄉。兩年後,20歲的克倫威爾再度離開家鄉,來到了英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倫敦。
在倫敦,他呆了一年,比在劍橋時,思想上要成熟多了,其誌向漸漸地向政治方向轉移。此時,在德國正發生一場新教與舊教諸侯的戰爭。年輕的克倫威爾恨不得奔往歐洲大陸,站在新教一邊,向“可惡”的天主教徒進行一番廝殺。
★負起時代的重托
1628年,克倫威爾當選為亨廷頓自治市議員。在國會中他批評國王的宗教政策,捍衛他所信仰的清教原則,由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629年,國王查理一世決定解散國會,獨自一人統治國家。1631年,克倫威爾賣掉了在亨廷頓的家產,舉家遷往劍橋附近的伊萊。1640年,查理一世為籌集對蘇格蘭戰爭費用,重新召開國會,克倫威爾再次當選議員。他與國會中其他反對派首領一起猛烈抨擊國王的專製統治。他參與起草了《大抗議書》,查理一世不接受《大抗議書》,並親率衛隊搜捕國會首領。由於遭到武裝市民和農民的反對,國王失敗了,於1642年離開倫敦前往諾丁漢,在那裏宣布討伐國會,挑起了內戰。內戰初起時,國會軍屢遭失敗。克倫威爾返回亨廷頓,招募起一支主要由自耕民組成的千人騎兵隊同國王軍作戰。1644年7月,他率軍在馬斯頓草原大敗王軍,扭轉了國會軍初時失利的局麵。1645年1月,國會授權他組織一支2萬多人的“新模範軍”。6月,這支軍隊在納西比戰役中殲滅王軍主力。1646年6月,他率軍攻克王黨大本營牛津。不久,查理一世成為國會的階下囚,曆時4年的內戰結束了。克倫威爾以他卓著的戰功而名聲大振。
第一次內戰結束後,內部派別間的矛盾突出了。1647年3月,國會中掌權的長老派下令解散軍隊,並拒發所欠士兵的薪餉,士兵們憤然反對。克倫威爾一度猶豫之後,與士兵站在一起。8月率軍進入倫敦,驅散國會裏的長老派議員。隨後,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高級軍官同平等派在未來國家製度的政治方案上發生了尖銳的衝突。兩派一度相持不下,克倫威爾以武力鎮壓了平等派。內部派別的爭鬥,使得國王查理趁機逃脫。1648年3月,王黨分子糾集起來挑起了第二次內戰,克倫威爾不得不重新與平等派聯合起來。經過數月的戰鬥,擊敗王黨軍隊,再次俘虜國王查理一世。1649年1月30日,克倫威爾以“暴君、叛徒、殺人犯和國家的敵人”罪名,將查理一世推上了斷頭台。同年3月,君主製和上議院被國會取消。5月19日,英國宣布為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