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製度

一、國際金本位製度

(1)一個國家的貨幣製度,必先在法律上承認某種材料、某種重量、某種成色及某種形式的物品可作為交換的計算單位及最後的支付工具,而且作為同一國家它種貨幣的價值計算標準。而這些包括重量、成色、鑄造、發行、兌現與其他貨幣的兌換比例、準備等規定與習慣就稱為本位製度。

金本位製度,是指一國的本位貨幣以一定量的黃金表示的貨幣製度。金本位製度對近代國際貿易金融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英國首先在1816年製訂“金本位製度法案”,采用金本位製度,成為世界各國實施金本位製度的開始。此後,各國基於英國金本位製度的成功,以及客觀環境的需要,都相仿實行。

自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之初,金本位製度發展成為世界性的貨幣製度。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實行金本位製度的情況下,黃金的需要彈性即成為無限大,因而黃金就具有國際貨幣的機能,而普遍的被用作國際清算的手段,國際金本位製度便逐漸形成了。同時,根據貨幣與黃金的聯係標準,金本位製度可分為金幣本位製度、金塊本位製度與金彙兌製度三種形態。

金幣本位製度:是金本位製度的最初形態。在純粹金本位製度下,貨幣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黃金,也就是金幣本身在市麵流通,黃金與貨幣透過自由鑄造與自由熔化,而形成嚴格的一比一關係。但是,在實際上則以下列兩種情況為主:金幣與可兌現的銀行券、其他幣種同時流通的混合金本位製度;流通貨幣全部屬於可兌現銀行券與其他貨幣,而完全無金幣流通的金本位製度。前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歐美各國的實施的製度,而後者則是日本等黃金數量不多的國家的實行的製度。

金塊本位製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受到戰爭後激烈通貨膨脹等的影響,各國乃相繼恢複為金塊本位製度。在這種製度下,國家既不鑄造金幣,也不允許人民自由鑄造金幣,而是由中央銀行發行以金塊為準備的銀行券在市麵流通,並負責以官定的固定價格買賣黃金。因為一般人得隨時向中央銀行出售或買賣黃金,所以黃金與貨幣能經常維持一種固定的聯係。而以黃金的自由流出入,以及銀行券與金塊的兌換,便維持了金本位製度的營運。

金彙兌本位製度:這是與金塊本位製度同時盛行的貨幣製度。以黃金與黃金外彙(即實施金幣本位製度或金塊本位製度國家的外彙),作為中央銀行的發行準備,並允許以一定價格買賣黃金外彙(即銀行券與黃金外彙的兌換)的製度。因此,這是一種間接使貨幣與黃金聯係的本位製度。

(2)金平價與黃金輸送點

金平價:金本位製度下的國際清算,除了外彙外,還可以運送黃金作為支付手段。在金本位製度下,彙率的決定與變動有二種基準,這就是金平價,又稱為法定平價或鑄造平價。金平價是依據各國法律規定,各國本位貨幣所含有的黃金純量之比,這也是金本位製度下的各國貨幣交換比率。例如1英鎊含金6公克,1美元含金2公克,則金平價即1英鎊等於3美元。但是在金本位製度下的各國彙率,並不是固定於金平價,而是經常發生變動,但它的漲落則在金平價上下一定界限之間變動。這種上下的界限,就是金本位製度下彙率變動的界限,也就是黃金輸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