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又名興宗,幼名重八,字國瑞,1328年出生於濠州(今安徽鳳陽)。他雖出身低微,但極富韜略和膽識,1352年參加元末農民起義軍紅巾軍,1355年掌握了起義軍領導權,1368年先後消滅割據勢力陳友諒、張士誠等,並先後推翻元朝統治後建立明朝即皇帝位,改國號為明,成為明代開國皇帝。
★濠州出家
朱元璋父親朱世珍一輩子給財主做牛做馬。父輩及鄉鄰們的辛酸淚水把他的幼小心瓣泡化為自強的葉芽。他從小就決心同命運抗爭,出人頭地,加上他的特殊秉性,綜合起來表現出了極強的領袖欲:既愛出主意,又好支配人。
朱元璋16歲的那一年,家鄉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太平鄉遭受了嚴重的旱災、蝗災和瘟疫。在六親俱斷、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到皇覺寺當了和尚,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被迫出門化緣自謀生路。三四年的周遊,使他不但開闊了眼界,更增長了智謀。回到皇覺寺後,他一邊用心結交朋友,物色有膽有識的好漢;一邊告誡自己要積累知識,準備將來幹出一番事業來。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烽火為他提供了顯露身手的時機。經過慎思權衡後,他毅然離開皇覺寺,投奔紅巾軍,彙入時代的大潮之中。
朱元璋來到濠州城下,被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收為步卒,從此走上了戎馬生涯。由於他聰明能幹,作戰勇敢,受到郭子興的賞識,很快被調到身邊當親兵,任九夫長,並將養女馬氏許配其為妻。後因治軍有方,屢建戰功,步步高升,先後被提拔為鎮撫、總管和總兵官。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郭子興病逝,朱元璋“並統其軍”執掌起義軍的領導權。
★嚴紀安民
兵民是勝利之本,紀律是勝利的保證。朱元璋以史為鑒,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而著力把自己的軍隊建設成為一支訓練有素、軍紀嚴明的仁義之師。
在橫澗一戰,朱元璋收容了2萬新軍,他嚴厲而懇切的訓誡該軍的將士們說:“你們原來是很強大的部隊,可是卻吃了敗仗被我收編了。原因在哪裏呢?一是將官沒有紀律約束,二是士卒缺乏訓練。現在我們必須令行禁止,嚴格訓練,隻有這樣,才能建功立業,對大家都有好處。”軍士們聽了,心服口服,無不喜歡。攻下集慶後,朱元璋入城召集官吏軍民大會,宣告說:“元朝政治腐敗,老百姓吃夠了苦頭,烽煙四起,國無寧日,民不聊生。你們困處危城,擔驚受怕,生命財產都沒有了保障。我帶兵到這裏是為你們平暴除亂的。大家都要各安其職,不要疑懼;賢人君子願意跟我建功立業的,以禮重用。作官的不許橫暴,作踐百姓;舊製度對百姓不好的都要改掉。”一番話安定了人心,建立了正常秩序。老百姓高興極了,奔走相告,互相慶賀。
為了整頓軍隊紀律,朱元璋擬定了許多計策。有一次出兵時,他和大將徐達事先商量好,故意找出徐達的錯處。為了顯示法紀的嚴肅性,綁了徐達要在全軍麵前處以死刑。經李善長和一群幕僚再三求情,好說歹說才鬆了綁。朱元璋當眾嚴格要求徐達這次出兵要嚴守軍紀,攻下城池後不許燒殺搶掠,以便將功折罪。這一“佯怪”作法,對蒙在鼓裏的全軍將士震動極大。徐達破鎮江時,號令嚴肅,秋毫無犯,百姓安安靜靜,買賣照常,民心安定。攻下婺州後,朱元璋有個親隨黃某搶了百姓財物,朱元璋立即斬首號令。“不許擄掠,違令者按軍法處置。”朱元璋這一嚴紀安民的作法,使他贏得了人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