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特色立縣的幾點思考
本刊特稿
作者:譚景峰
一、發展縣域特色經濟要以樹立“特色理念”為先導
縣域經濟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經濟,自然資源、經濟基礎、文化背景及地理區位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性。我區橫跨“三北”,地域遼闊,各旗縣市區域特征千差萬別。人口最多的旗縣市近60萬人,人口最少的不足2萬人,麵積最大的旗縣市達11.5萬平方公裏,麵積最小的僅為585平方公裏。同時,各旗縣市由於發展基礎、條件和資源不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差距較大。2012年生產總值最高的超過1000億元,而最低的僅為12.7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最高的為67.4億元,而最低的僅為0.58億元。發展縣域特色經濟,要從縣情實際出發,進一步統一思想,充分認識發展縣域特色經濟是提升縣域經濟整體水平的重要手段和現實選擇。要立足資源稟賦,全麵把握縣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正確分析縣域經濟發展麵臨的機遇和挑戰,樹立“特色理念”, 破除“大而全”、“照搬模仿”、“盲目跟風”、“粗放加工”的理念誤區,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特色發展路子。要客觀地分析縣域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製約因素,依托資源優勢,麵向兩大市場,培育符合本地實際的特色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要因地製宜,找準縣域發展定位和主攻方向,突出差異化競爭實施差異化發展,實現以特色領航發展、以特色贏得發展,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縣域發展之路。
二、發展縣域特色經濟要以挖掘“特色資源”為依托
從全國其他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曆程來看,特色經濟一般都是依托特色資源發展起來的。我區的各個旗縣市都有不同的發展曆史、不同的區位特點、不同的資源稟賦、不同的文化傳統,必然存在有別於其他的資源優勢。有的區位優勢獨特(地處交通樞紐或沿邊開放帶),有的自然資源富集(蘊藏大量礦藏資源或豐富的水、草、林等資源),有的產業資源明顯(擁有良好的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旅遊業等發展基礎),有的社會資源突出(擁有深厚的曆史底蘊或豐富的文化資源)。隻有充分認識並開發好資源優勢,構築起本地區的特色產業,才能擺脫資金等因素的製約,實現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各旗縣市發展縣域特色經濟,要在全麵了解縣情的基礎上,努力發掘自己的發展優勢,同時把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緊密的結合起來,依據資源的自然、人文、科技、生態環境等多個層麵的特色和屬性,對獨具特色的資源進行物質形態的加工和轉化,集中各種優勢力量對特色資源進行規模開發、深度開發,培育經濟增長點,創造出本地經濟的鮮明特色。
三、發展縣域特色經濟要以建設“特色城鎮”為載體
從城鄉發展的格局看,縣域經濟發展的中心在縣城及中心鎮。從國內實踐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中,以縣城為中心的城鎮體係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其發展增強了縣域經濟的競爭力。我區的大部分縣城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公共服務能力薄弱、吸引力不強,缺乏發展縣域經濟特別是特色經濟必要的要素資源支撐。因此,發展壯大縣域特色經濟,要通過強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的功能,搭建良好的服務平台,增強發展要素聚集能力,為縣域特色經濟加速發展提供有效載體。要堅持統籌規劃,積極構建布局合理、多中心帶動的城鎮化格局,著力加強區域中心城市和縣城兩級城鎮體係建設。城鎮建設要根據未來城鎮化人口的發展趨勢,在做大中心城市的同時做大縣城,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要本著“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的原則,打造一批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配套的重點縣城。建製鎮建設要圍繞區域資源和產業特點,對特色產業進行重點培育,打造一批集聚帶動力強的專業鎮、特色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