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斌

“教書匠”出身的科利華當家人之一孫斌先生很能代表科利華的形象,他給人的感覺是熱情而自信,幾年的職業經理人生涯並沒有褪去他曾經作為一個教師的親和和可信賴的人文氣質。

孫斌認為,中國現存的傳統填鴨式教育手段已經成為製約培養優秀人才的瓶頸,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需要改革的因素是多方麵的,但教學手段的改革是前提,而科利華恰恰承擔了這個開拓性的重任。“科利華是在做教育,而不僅僅是在做軟件。”孫斌這樣強調說。按照孫斌的定義,科利華教育軟件的開發,除了計算機理論和技術外,必然要涉及到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學規律及教學實踐等,還要涉及到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以及教學大綱和教材教法等多方麵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利華的教育軟件的開發思路已經不得不觸及到了中國傳統教育體製的深層次問題,科利華更願意站在21世紀的高度、站在未來現代化教育體製的高度來發展教育軟件,如果科利華沒有對教育理念的獨特深入的理解,科利華做出的教育軟件隻能是急功近利的一般意義上的純粹商品。“科教興國的前提是有人來振興科教,科利華應該成為振興科教的一個車前卒,教育軟件隻是科利華的一個重要手段,振興教育才是科利華的真正命脈。”——這是孫斌給科利華的定位。

在談到中國教育軟件現狀時,孫斌表情略顯凝重和憂慮。他指出,目前教育軟件市場雖然呈現出空前繁榮的狀況,但是產品品質卻良莠不齊,很多軟件企業或過分注重技術,或貪圖眼前利益,其產品隻是把書本內容照搬上了屏幕,再加上一些簡單的圖像、聲音等多媒體技術,充其量隻是課本的翻版或電子題庫,根本無法體現計算機快速、準確、信息量大等特點在輔助教學中的優勢,也無法利用計算機進行個性化教學,這是開發教育軟件的最低境界。說到底,這種做法隻是將教材和習題編成了軟件,把知識由一種載體機械地轉移到另外一種載體,軟件開發者並沒有太強的教育意識和對教育的研究。

孫斌饒有興趣地描繪了科利華關於未來教育軟件的發展方向:科利華教育軟件的靈魂是幫助人們在信息時代獲取成功,夢想、激情、敏感、體驗將成為信息時代教育軟件的四大內質。科利華人堅信:隻有夢想才能超越,才能擺脫平庸;隻有激情才能感動自己,感召他人;隻有敏感才能抓住一切機遇,領略生命的美和一切意義;隻有體驗才能真正實現人生的價值。

孫斌一直強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人更願意把科利華當成人文而非功利的社團組織。實際上,在前來參加’98CSC教育軟件發展大會的1000多名教師的殷切目光裏,科利華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軟件企業,科利華不僅僅是在做軟件。科利華在做什麼呢?孫斌先生似乎已經給這個問題做了最好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