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外國城市
古埃及的城市
古埃及人很早就活動在非洲東北部的尼羅河流域。它的古代曆史分為古、中、新3個王國。政權的不穩定,使它在3000年中更換了30個王朝。
公元前3000年左右,第一王朝的國王美尼斯統一全國,奠定了奴隸製中央集權國家的基礎。他在上、下埃及的交界處建立了一座名叫白城的首都,這就是後來的孟菲斯。
孟菲斯為第三王朝時期的約瑟王所建。他的謀士和當時的建築師霍特普使尼羅河的河道向東及上遊方位改道,獲得了孟菲斯城的6.5公裏×13.2公裏的建築用地。
他在建造這個城市的同時還建造了自己的陵寢,兩者平麵布局幾乎一致,均為南北走向。約瑟王的這一陵墓約達3.6公裏×1.6公裏,與孟菲斯城內城的麵積也正好相等。
古王國後期,地方勢力開始囂張。古代壁畫反映了當時各州混戰中據城攻守的情況。在一個國王的記述中說,他消滅了國內的罪惡,把一個城市搶自另一個城市的東西物歸原主。
鬥爭如此激烈,以致使第十二王朝的首都設在一個城堡裏。此城名叫伊套伊。它的四周布滿了塹濠,城防堅固厚實,從中可以看出早期城市的一種職能。
第十二王朝的國王阿美涅姆黑特一世是個有作為的人,他重新統一了埃及,拉開了中王國曆史的序幕。為了解決人口日益增長的需要,他開墾了尼羅河三角洲上的法尤姆綠洲。
古埃及有名的城市卡宏,就是第十二王朝時期建立起來的。它的平麵為長方形,邊長380米×260米,有城牆圍著。城內又用牆分成東西兩部分。
東部偏北為貴族區,有條東西向大道從中間通過,有11個寬闊的院落。其中西端的一個布置別致,可能是顯貴的住所。其餘則為中產者住區,它的平麵成曲尺形,房屋零散地分布著。
西部為貧民區,有一條南北向大道從東側城門貫穿這一區,其兩邊密排著11行住房。它的麵積幾乎與貴族區相等,卻擠滿了250個用棕櫚枝、蘆葦及粘土建造的小屋。
這個城市明顯地反映了階級對立:貧民的住宅隻不過7~10平方米,貴族的宅院有的竟占地60米×45米,擁有70多個房間,有幾層院落。
有個貴族的宅院保留得很清楚。它從臨街的一個門進去,經過道到庭院,房間開向庭院,主房及院子都在中軸線上。這種典型平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的布局。
對古代卡宏城可以有不同猜測,長期以來它隻是被認為是為修建金字塔而築成的一個小城。實際上按現代的概念來想象中王國的城市是不確切的,因為那時的城市也可能是農業中心。
古代文獻就記載著當時城市中住著占有土地的法人。再說這座城市恰巧處於通往法尤姆的要道上,而開發這塊綠洲正是當時最重大的事件。
古埃及的新王國時期是從第十八王朝開始的。此後國力大振,疆土不斷擴大,以至使地中海和紅海都變成了這個古老國家的內湖。
古埃及王權與神權相結合,許多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宗教中心。第十八王朝時期,國王阿曼赫特普四世用一神教代替傳統的多神教,以突出自己的地位,他建造了新都阿瑪納城。
阿瑪納城西臨尼羅河,三麵山崖環抱,沒有城牆,也不是方方正正的一條皇家禦路沿河流蜿蜒曲折,由南而北貫穿全城,沿路分布著全城的主要建築物。
此城已有一定分區。北頭有所夏宮,為避暑用宮苑,麵積112米×142米,有明確的中軸線。國王崇奉阿頓神,並自命為祭司長,所以第一間院子裏設有這個神的聖堂。
城市南部為高級官員的府邸。它們千篇一律,一般占地70米×70米,都是臨街的,設有高高的圍牆,可分3部分:中間是主人住房;後側為輔助房間;再一部分就是前麵的大院子,其中有菜園、果樹及魚池。
中央區為城市的主要部分。王宮居中,它有意讓大路分成兩半,以過街樓巧妙地連接起來,大小阿頓神廟分列左右。王宮之後為行政及文化機構。
這個市中心的布局,顯然是深思熟慮過的。它不僅構圖優美,還體現了阿曼赫特普宗教改革的意圖。後來國王死後,宗教改革失敗,居民紛紛離去,所以這個城市沒有完全建成,它在整體上是不完整的。
倒是在東郊離中央區約2公裏的一個小居住區,規劃得整整齊齊。它占地69米×69.6米,四周有牆,有74家標準化的簡陋房屋,大概是建築工人住的。
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
亞洲西南部,底格裏斯河及幼發拉底河之間,古稱兩河流域,也叫美索不達米亞。在古代這個地區民族經常變遷。它先後為蘇美爾人,亞述人及迎勒底人等所統治。
公元前2300年前,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不少城市。這些城市是由原始公社聯合而成的農村公社的中心。據曆史記載,這種具有各自的城市中心的農村公社共有幾十個,其中最著名的叫吳爾城。
吳爾城建於公元前2200年~2100年。它的中央建有宮殿、廟宇及觀象台的三位一體的城寨。古代兩河流域也流行多神教,後來君主製促進了神的分化,也神化了國王。所以宮殿總與廟宇連在一起。
宮殿、廟宇建築群建在城市高地上。它們都是四合院的,前者常由好幾個院落所組成,並不很規則;後者平麵較規正,一般是四方形的。它們用厚厚的土坯牆包圍起來。
星象台用幾個四棱台迭成,一個比一個小,有很大的坡道直通台頂。吳爾城中今天還保存著它的殘骸。這種崇拜天體的建築物在古代常與公共場所結合在一起,它生動地點綴了市中心。
吳爾城的外廓近似於卵形,有兩個港口通往水麵。除中央部分的堡寨外,城市中還保留著大量耕地。有幾處零星的居民點散布在這些耕地中。”。
這些耕地起初可能是公社社員的;後來逐漸為寺院和王室所並吞。附近農村公社的社員及奴隸在這裏參加勞動,奴隸主貴族住在城堡裏監視他們。從附近農村中征收來的穀物裝進城堡的倉庫裏。
古代蘇美爾人的文獻記載著這種奴隸使用的情況。它除農業外還涉及到鐵器。製陶、木工、紡織、造船等多種手工業。奴隸們在奴隸主的皮鞭下從事雇傭的或無償的勞動,死亡率達到驚人的程度。
實際上那時公社已名存實亡。仔細研究古代蘇美爾人的曆史,並使它與吳爾城的情況結合起來,可以使我們了解早期奴隸製城市中的經濟組織及生產關係的大概。
公元前3000年末,兩河流域建立了一個以巴比倫為首都的國家。相傳巴比倫城占地200平方裏,城牆厚實,牆頂可通四輪馬車,城門高大,俱為銅製。
公元前八世紀末,巴比倫為底格裏斯河北部山地上的亞述人所征服。這也是個古老國家,後來因為冶鐵術方麵的優勢,對外發動了一係列侵略戰爭,統一了西亞。
古亞述人的首都亞述,位於今伊拉克北部石油名城摩蘇爾對岸。古代楔形文字記載著該城興衰的始末。它的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
這個城市的全盛期在公元前1300年之前。它的興衰的曆史恰恰與國力的擴張成反比。此後隨著政治和軍事的重心的遷移,它僅為宗教中心而已。
此城分內外兩圈,選址於一個高差25米的山坡上,向北傾向底格裏斯河。道路對高差不很顯著的等高線配合得很好。它的街道高出於地麵,要通過階梯進人沿街建築的底層。
它的外景頗為壯觀,城市人口建造得曲折而富於變化,近河處有35個神廟,位於人工築的高台上。主要建築放在很顯眼的地位,以住房加以陪襯。建築物、河流、岩壁都很協調。
城中的阿奴與阿達德神廟有一對相同的觀主台。在它們之間用廟宇連接。廟前有一個用很厚的牆封閉起來的院子。整個建築物都有強烈的防禦性,很可能這廟宇也是宮殿,神權與王權合一了。
公元前7世紀末,迦勒底人征服亞述後,古代巴比倫又成為新巴比倫王國的中心。據曆史記載,新巴比倫的麵積88平方公裏,人口五、六十萬人。它的平麵略似長方形,橫跨幼發拉底河兩岸,有3道城牆,9個城門。通向城門的筆直的大道均勻地劃分城市。中央的普洛采西大道串連著宮殿、廟宇、城門及郊外的莊園。
城市中心,普洛采西大道的中段西側,有馬圖克神的聖地。它背靠幼發拉底河,一個8層高的星象台正對著大門。門兩側有兩個方形院子,它們被狹長的屋子包圍著,可能是朝聖者的旅舍。
聖地南麵圍牆之外是馬圖克廟,裏麵套著方形的院子。它和聖地都用牆圍著,從外牆的主要入口開始縱深的構圖。內部房間排列很整齊,穿過幾道連列的門,可以看到中央軸線盡端的黃金神像。
普洛采西大道北端西側是宮殿,也占著一個梯形地段,麵積約4.5公頃,從東麵的入口進去,是一連串5個院子。中間院子的南邊為皇帝的接待廳,它的跨度很大,可能是用磚拱做頂的。
大廳用彩色玻璃磚裝飾起來。這些玻璃磚按預定的花紋做出雕飾和浮雕,分小塊焙燒,最後貼在牆上構成整幅牆麵的裝飾畫。宮殿附近的巴比倫正門,也用了這種彩色玻璃磚的大幅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