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哀哀父母】哀哉哀哉,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時在暴政下人民終年在外服勞役,對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詩經·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那寶珠按未嫁女之禮在靈前哀哀欲絕。”
【哀哀欲絕】哀哀:極度悲哀;絕:斷氣,死。形容極其悲痛。
【哀而不傷】謂悲傷而不過分。儒家詩教的重要命題。指詩歌、音樂不失中和之美。《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何晏集解:“孔曰:‘哀不至傷,言其和也。’”朱熹集注:“傷者,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哀而不傷,樂而不淫,雖詩歌,亦教訓也。”亦謂貌似悲哀而實不傷心。
【哀兵必勝】《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王弼注:“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任繼愈注:“哀,沉痛,悲憤。”後遂謂因受壓而悲憤的一方,定能克敵製勝。
【哀絲豪竹】指悲壯的樂聲。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
【哀感頑豔】頑:愚頑。《文選·繁欽〈與魏文帝箋〉》:“詠北狄之遐征,奏胡馬之長嘶,淒入肝脾,哀感頑豔。”呂延濟注:“頑鈍豔美者皆感之。”後遂以“哀感頑豔”形容詩文的詞旨淒惻動人。(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一回:“這封信卻是駢四駢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寫得異常的~。”
【哀毀骨立】亦作“哀毀瘠立”。形容因居親喪悲損其身,瘦瘠如骨骸支立。語本《後漢書·韋彪傳》:“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眾親戚已到,商量在本族親房立了一個兒子過來,然後大殮治喪。蘧公子~,極盡半子之誼。”
【哀毀瘠立】見“哀毀骨立”。
【哀鴻遍地】見“哀鴻遍野”。
【哀鴻遍野】哀鴻:哀鳴的鴻雁。比喻啼饑號寒的災民。喻在天災人禍中到處都是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災民。《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哀鳴嗷嗷。”清·梁啟超《新羅馬》:“我記得曆史上的羅馬何等殷闐繁盛,怎麼今日卻是~,春燕無歸,滿眼淒惶。”
【哀感天地】形容極其哀痛,使天地都為之感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
【哀感中年】形容人到中年對親友離別的傷感情緒。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安)語王右軍(王羲之)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是惡。’”(清·丘逢甲)《東北感春詩》:“神丹浪說解還童,~遇謝公。”
【哀告賓服】賓服:古指諸侯或邊遠部落按時朝貢,表示依服、服從。後泛指歸順、服從。指哀求饒恕,願意服從。(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見他慌悚躊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賓服。”
【哀梨蒸食】將哀梨蒸著吃。喻不識貨,糊塗地糟蹋了好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曰:‘君得哀家梨,當複不蒸食不?’”
【哀莫大於心死】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燼。指最可悲哀的事,莫過於思想頑鈍,麻木不仁。《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哀聲歎氣】因傷感、煩悶或痛苦而發出歎息聲。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終日價沒心沒想,哀聲歎氣。”
【哀絲豪竹】絲、竹:弦樂、管樂的通稱;豪竹:粗大的竹管製成的樂器。形容管弦樂聲的悲壯動人。唐·杜甫《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茅盾《觀北昆劇院初演〈紅霞〉》:“~頌英烈,此是北昆躍進花。”
【哀思如潮】哀傷的思緒如同潮湧一般。形容極度悲痛。
【哀天叫地】哀:悲哀。悲哀地呼天喊地。形容悲痛至極。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平兒豐兒等哭的~,賈政心中也著了忙。”
【哀痛欲絕】形容悲痛到了極點。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那寶珠按未嫁女之禮在靈前哀哀欲絕。”老舍《鼓書藝人》:“寶慶給大哥唱了一曲挽歌,直唱得泣不成聲,~。”
【唉聲歎氣】見“哀聲歎氣”。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三回:“我看你臉上一團私欲愁悶氣色!這會子又~,你那些還不足,還不自在?”
【挨風緝縫】謂多方鑽營。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但有一二分才貌的,那一個不挨風緝縫,央媒說合。”
【挨家挨戶】一家一戶,戶戶不漏。挨,依次,順次。老舍《四世同堂》七四:“自從他作了副縣長,隨著白巡長~地收銅鐵,他的美譽便降落了許多。”
【挨肩並足】形容人群擁擠。明·馮夢龍《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那山中遠近人家,都曉得高家新女婿才貌雙全,竟來觀看,挨肩並足,如看神會故事的一般熱鬧。”
【挨肩擦膀】謂身體相貼近。也形容人群擁擠。元·劉君錫《來生債》第一折:“你怎麼偏要挨肩擦膀的,舒著手往我懷裏摸甚麼?”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四二回:“那兩邊圍看的,~,不知其數。”
【挨肩擦背】形容人群擁擠。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卷:“常常走到廚房下,挨肩擦背,調嘴弄舌。”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五回:“引惹得那樓下看燈的人,~,仰望上瞧。”
【挨肩擦臉】狎昵狀。《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六五回:“賈珍便和三姐~,百般輕薄起來。”
【挨肩搭背】狎昵狀。《官場維新記》第九回:“小玉鳳見是警察局的大人到了,連忙拋了各客,溜進房間裏來,與袁伯珍挨肩搭背的坐在一塊兒。”
【挨肩疊背】形容人群擁擠。
【挨門逐戶】見“挨家挨戶”。清·錢彩《說嶽全傳》第六十一回:“寫出嶽元帥父子受屈情節,~的分派;約齊日子,共上民表,要替嶽爺申冤。”
【挨三頂五】猶言三五成群。明·馮夢龍《平妖傳》:“眾人挨三頂四,簇擁將來,一個個伸出手來,求太醫看脈。”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五:“但見紅塵滾滾,車馬紛紛,許多商販客人馱著貨物,~的進店安歇。”
【挨山塞海】形容人多擁擠不堪。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那日觀看的人,何止挨山塞海。”
【挨凍受餓】指無衣無食之困境。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回:“媽媽這一輩子想來還不至挨凍受餓。”
【捱三頂四】形容人群擁擠,接連不斷。
【捱三頂五】見“捱三頂四”。
【捱風緝縫】多方鑽營。
【騃女癡男】指迷戀於情愛的男女。
【騃女癡兒】見“騃女癡男”。
【騃童鈍夫】指愚昧笨拙的人。
【藹然可親】態度和氣,使人願意接近。明·李開先《賀邑令賀洪濱獎異序》:“迄今才八閱月,絕從生之文法,除苛細之科條,雖若凜不可犯,而實~。”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早有那般世誼同年,見他翩翩風度,~,都願和他親近進來了。”
【藹然仁者】對人和善而有仁德之人。唐·韓愈《答李翊書》:“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矮人看場】見“矮子看戲”。
【矮子看戲】喻隻知附和他人,沒有自己的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朱子語類》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戲一般,見前麵人笑,他也笑,他雖眼不曾見,想必是好笑,便隨他笑。”清·趙翼《詩論》:“矮子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噯聲歎氣】因傷感、煩悶或痛苦而發出歎息的聲音。
【愛別離苦】佛家語,指親愛的人離別的痛苦。《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一:“雲何愛別離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問:‘如何是至極之談?’曰:‘愛別離苦。’”
【愛博而情不專】愛好廣泛,然,對事對物用心不一。唐·韓愈《與陳給事書》:“夫位益尊則賤者日隔,伺候於門牆者日益進,則愛博而情不專。”朱自清《那裏走》:“在這三條路裏,我將選擇那一條呢?我慚愧自己是個‘愛博而情不專’的人;雖者想著隻選定一條路,卻總丟不下別的。”
【愛人以德】按照道德標準去愛護和幫助他人。《禮記·檀弓上》:“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愛才如命】見“愛才若渴”。
【愛才如渴】愛慕賢才就像口渴思飲一樣。形容十分愛重人才。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六回:“宮保~,兄弟實在欽佩的。”
【愛才若渴】見“愛才如渴”。魯迅《上海文藝之一瞥》:“清·葉燮《原詩·外篇上》:“嫉惡甚嚴,愛才若渴,此韓愈之麵目也。””
【愛不忍釋】喜歡得舍不得放下。極言喜愛。南朝·梁·蕭統《陶淵明集序》:“餘愛嗜其文,不能釋手。”
【愛不釋手】見“愛不忍釋”。
【愛富嫌貧】嫌棄貧窮,喜愛富有。指對人的好惡以其貧富為準。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折:“有那等嫌貧愛富的兒曹輩,將俺這貧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那個肯恤孤念寡存仁義。”
【愛國如家】指帝王像愛撫自己的家室一樣愛國愛民。漢·荀悅《漢紀·惠帝紀》:“封建諸侯各世其位,欲使親民如子、愛國如家。”《晉書·劉聰傳》:“臣聞古之聖王愛國如家,故皇天亦祐之如子。”
【愛鶴失眾】喻因小失大。《左傳·閔公二年》:“狄人伐魏,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有祿位,餘焉能戰?’”
【愛毛反裘】反裘:指反穿皮衣。古時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麵向外。喻不重視根本,輕重倒置。漢·劉向《新序·雜事二》:“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裏盡而毛無所恃邪?’”
【愛民如子】舊時稱讚某些統治者愛護百姓,就象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禮記·中庸》:“子,庶民也。”漢·劉向《新序·雜事一》:“良君將賞善而除民患,愛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若地。”
【愛屋及烏】謂愛其人而推愛及與之有關的人或物。語本《尚書大傳》卷三:“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
【愛素好古】《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後以“愛素好古”謂愛好樸質,不趨時尚。
【愛莫能助】雖然同情,卻限於條件無從幫助。語本《詩·大雅·烝民》:“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鄭玄箋:“愛,惜也。仲山甫獨能舉此德而行之,惜乎莫能助之者。”
【愛莫之助】見“愛莫能助”。
【愛錢如命】見“愛財如命”。明·謝讜《四喜記·大宋畢姻》“既稱月老,又號冰人,愛錢如命,說謊能神,自家高媒婆是也。”
【愛財如命】吝惜錢財就像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樣。喻過分貪財,非常吝嗇。
【愛人好士】愛護、重視人才。《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聖姿碩茂,神武在躬,仁覆積德,愛人好士,是以四方歸心焉。”
【愛人利物】愛護人民,力求有利於人民。《莊子·天地》:“愛人利物之謂仁。”
【愛日惜力】珍惜時間,不虛擲精力。《三國誌·吳誌·孫和傳》“且誌土愛日惜力,君子慕其大道,高山景行,恥非其次。”《周書·蕭圓蕭傳》:“朗讀百邊,乙夜難寐,愛日惜力,寸陰無棄。”
【愛如己出】像對待親生子女那樣地愛護。明·周輯《西湖二集·假鄰女誕生真子》:“果然方氏愛如己出,撫養成人長大。”沈從文《死水微瀾》第二部分:“她出世半歲,就喪了父親,一歲半時,就隨母來到鄧家。母親自然是愛的,後父也~。”
【愛如珍寶】形容十分喜歡。明·天然癡叟《石點頭·侯官縣烈女殲仇》:“申屠娘子,已是身懷六甲,到得十月滿足……生個兒子,愛如珍寶。”
【愛生惡死】喜愛生存,厭惡死亡。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六回:“可見愛生惡死,亦是物之恒情。”
【愛惜羽毛】漢劉向《說苑·雜言》:“夫君子愛口,孔雀愛羽,虎豹愛爪。”後以“愛惜羽毛”喻珍惜自己的名聲。
【愛憎分明】愛什麼,恨什麼,態度很鮮明。
【愛禮存羊】《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後以“愛禮存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加諸膝:放在膝蓋上;墜諸淵:推進深淵裏。意指不講原則,感情用事,對別人的愛憎態度,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定。《禮記·檀弓下》:“今之君子,進入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五回:“‘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卿何不容一宦官耶?”
【礙手礙腳】妨礙別人做事,使人感到不方便。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三十二卷:“後邊有些嫌忌起來,礙手礙腳,到底不妙。”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八回:“寶釵因說道:‘咱們別在這裏~。’說著,和寶玉等便往迎春房中來。”
【礙足礙手】同“礙手礙腳”。
【礙口識羞】因羞而不說話。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轉運漢巧遇洞庭紅》:“文若虛終是礙口識羞,待說又止。”
【礙難從命】有所妨礙,難以遵從吩咐,是委婉拒絕對方要求的話。《三打祝家莊》第一幕第一場:“你回去複李大官人,本當將時遷放回,怎奈他是梁山賊黨,~。”
【曖昧不明】態度不明朗,關係不鮮明。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又把你姑娘一片俠腸,埋沒得曖昧不明,我安龍媒真真的愧悔無地!”
【曖昧之情】行為不光明,內有不可告人的隱情。也指男女互相愛悅之私事。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三現身包龍圖斷冤》:“做知縣時,便能剖人間曖昧之情,斷天下狐疑之獄。”
【安安穩穩】十分安定穩當。元·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小儲君倒也~守著妝盒做護身符,則是我陳琳兢兢戰戰抱著個天大悶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