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七七八八】①猶言差不多。②猶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樣。
【七了八當】形容十分妥帖。
【七大八小】①大小不一。②零落貌。③謂妻妾眾多。
【七上八下】①形容無所適從或心神不定。②形容零落不齊或紛亂不齊。③七之上,八之下。猶言中等,還過得去。
【七上八落】形容心神不定或慌亂不安。
【七口八嘴】同“七嘴八舌”。
【七子八婿】唐郭子儀有子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見《舊唐書·郭子儀傳》。後因以“七子八婿“形容子、婿眾多。
【七支八搭】①隨意瞎扯。②謂不團結。
【七手八腳】①動作忙亂貌。②眾人一起動手貌。③形容頭緒、支節很多。④形容手和腳多。
【七孔生煙】同“七竅生煙”。
【七生七死】見“七死七生”。
【七老八十】形容年紀很大。
【七老八倒】形容年老體衰。
【七死七生】亦作“七生七死”。佛數謂小乘初果者,尚須往返天上人間,受七度生死,才能證得阿羅漢果。
【七死八活】形容痛苦不堪或瀕臨死境。
【七舌八嘴】同“七嘴八舌”。
【七行俱下】形容讀書極快,聰敏異常。
【七折八扣】形容不按十足計算,折扣很大。
【七步八叉】相傳曹植七步成詩,溫庭筠凡八叉手而賦成八韻,後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七步之才】有七步成詩的才能。稱人才思敏捷。
【七步成章】同“七步成詩”。
【七步成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嚐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後以“七步成詩”稱人才思敏捷。
【七足八手】見“七腳八手”。
【七男八婿】同“七子八婿”。
【七返還丹】見“七返丹”。
【七言八語】形容人多語雜。
【七青八黃】泛指錢財。
【七長八短】①長短高低不齊貌。②零落不全貌。③謂說長道短,嘮叨不絕。④猶言是非好歹。
【七拉八扯】①謂漫無邊際地閑談。②謂亂拉來一大堆人。
【七拱八翹】形容關係不和諧或心情不舒暢。
【七拚八湊】把零碎的東西勉強拚湊起來。亦指胡亂湊合。
【七相五公】語出《文選·班固〈西都賦〉》:“冠蓋如雲,七相五公。”呂向注:“七相:謂車千秋、黃霸、王商、王嘉、韋賢、平當、魏相。五公:張湯、蕭望之、馮奉世、史丹、張安世。公侯、禦史大夫、將軍,通稱為公。”所舉皆漢代公卿,後泛指眾多的文武大臣。
【七歪八扭】形容歪斜不正。
【七貞九烈】舊時形容婦女無比貞節剛烈,寧死不失身。
【七首八腳】形容慌張亂闖。
【七穿八洞】形容破舊不堪。
【七穿八爛】形容破爛不堪。
【七破八補】形容衣物非常破舊。
【七高八低】形容凹凸不平。
【七病八倒】形容體弱多病。
【七病八痛】①泛指各種各樣的病痛。②指體弱多病。
【七推八阻】以各種借口推托。
【七情六欲】泛指人的各種感情和欲望。
【七張八嘴】同“七嘴八張”。
【七搭八扯】同“七搭八搭”。
【七搭八搭】①形容說話漫無邊際,沒有中心。②糾纏;亂搭腔。
【七慌八亂】形容非常慌張混亂。
【七開八得】形容反反複複,十分周備。
【七損八益】謂女子月事宜以時下,男子精氣宜於充盈。中醫述人生長發育過程,女子以七為紀,男子以八為紀,故七指女,八指男。
【七損八傷】形容損傷慘重。
【七零八落】①散亂;不整齊貌。②破敗、破殘貌。③稀少的樣子。
【七零八碎】①形容殘破不堪。②零星瑣碎。③指零星的物品。
【七郤八手】亦作“七足八手”。形容動作忙亂,許多人一齊動手。
【七窩八代】詈詞。指全部眷屬家族。
【七滿八平】形容沒有空餘的地方。
【七擒七縱】同“七縱七禽”。
【七撈八攘】到處撈摸擾攘。形容思緒紛亂不寧。
【七橫八豎】形容縱橫雜亂。
【七瘡八孔】窟窿多。比喻經濟上負債累累。
【七擔八挪】一再耽擱拖延。
【七嘴八舌】①形容人多語雜。②形容饒舌,多嘴。
【七嘴八張】形容人多語雜。
【七縱七禽】亦作“七縱七擒”。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長孟獲,又七次釋放,終於使孟獲心悅誠服。《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鬆之注引《漢晉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秖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後比喻善於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七縱七擒】見“七縱七禽”。
【七縱八橫】形容奔放自如。
【七竅生煙】形容氣憤或焦急至極點。
【七竅玲瓏】形容聰明靈巧。相傳心有七竅,故稱。
【七竅冒火】同“七竅生煙”。
【七斷八續】①形容散亂,不相照應。②斷接之處甚多。形容十分破爛。
【七顛八倒】①形容紛亂不堪。②謂失去常態。③猶言顛三倒四。④猶言懵頭轉向。
【七彎八拐】見“七灣八拐”。
【七灣八扭】同“七灣八拐”。
【七灣八拐】亦作“七彎八拐”。①多處彎曲,不斷轉變方向。②形容做事不直截了當。
【訖情盡意】謂盡量滿足自己的情感和心意,不加控製。
【妻兒老小】亦作“妻兒老少”。指父、母、妻、子等全體家屬。
【妻兒老少】見“妻兒老小”。
【妻梅子鶴】以梅為妻,以鶴為子,表示清高。
【妻離子散】形容一家人被迫分離四散。
【淒風苦雨】語本《左傳·昭公四年》:“春無淒風,秋無苦雨。”後以“淒風苦雨”形容天氣惡劣,或比喻境況的淒涼悲慘。
【淒風楚雨】見“淒風苦雨”。
【淒風冷雨】見“淒風苦雨”。
【淒風寒雨】見“淒風苦雨”。
【棲丘飲穀】指隱逸山林。
【棲衝業簡】亦作“棲衝業簡”。見“棲衝業簡”。
【棲衝業簡】謂安於淡泊簡樸的生活。
【棲風宿雨】在風雨中止息。形容奔波辛勞。
【期期艾艾】語本《史記·張丞相列傳》:“昌為人口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又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鄧艾口吃,語稱艾艾。”後因以“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結巴。
【欺上罔下】對上欺騙,對下隱瞞。
【欺天罔人】騙天騙人。形容欺騙行為之大。
【欺天罔地】欺騙天地。極言人之背理昧心。
【欺世盜名】欺騙世人,竊取名譽。語本《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
【欺君罔上】欺騙蒙蔽君上。
【欺軟怕硬】欺負軟弱的,懼怕強硬的。
【欹嶔曆落】形容品格獨特,心地光明。
【漆黑一團】①形容非常黑暗,沒有一點光明。②指社會黑暗。③比喻一無所知。
【齊大非偶】《左傳·桓公六年》:“齊侯欲以文薑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後因以“齊大非偶”指辭婚者表示自己門第或勢位卑微,不敢高攀。
【齊王舍牛】《孟子·梁惠王上》:“王(齊宣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後以“齊王舍牛”比喻帝王對臣民懷有惻隱之心。
【齊天洪福】稱頌人福氣大,與天相齊。
【齊心一力】同“齊心協力”。
【齊心同力】見“齊心協力”。
【齊心協力】亦作“齊心同力”。亦作“齊心併力”。同心合力。眾人一心,共同努力。
【齊心併力】見“齊心協力”。
【齊心戮力】同心盡力。
【齊名並價】有同等的名望和身價。
【齊足並驅】謂齊頭並進,不分高下。
【齊東野語】《孟子·萬章上》載孟子弟子鹹丘蒙(齊人)問及舜為天子,堯率諸侯北麵稱臣之說是否屬實,孟子答道:“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後以“齊東野語”比喻道聽途說、不足為憑之言。
【齊軌連轡】猶言並駕齊驅。
【齊眉舉案】同“舉案齊眉”。
【齊紈魯縞】古代齊國和魯國出產的白色絹。後亦泛指名貴的絲織品。
【齊煙九點】齊,齊州,指中國。言俯視九州,小如煙點。語出唐李賀《夢天》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齊家治國】整治家庭和治理國家。語出《禮記·大學》:“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齊量等觀】同“等量齊觀”。
【齊頭並進】多方麵同時前進。
【齊趨並駕】猶言並駕齊驅。
【齊驅並進】同“齊頭並進”。
【齊驅並駕】同“並駕齊驅”。
【齊驅並驟】見“齊驅並駕”。
【齊鑣並驅】同“並駕齊驅”。
【齊心滌慮】同“齋心滌慮”。
【祁奚之薦】春秋晉國大夫祁奚告老,將辭中軍尉職事。晉悼公問誰可承接,祁奚先推薦仇人解狐。複問,又薦舉其子祁午。時人因而有“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之譽。後用為善於薦賢之典。
【歧路亡羊】《列子·說符》:“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後用“歧路亡羊”比喻因情況複雜多變而迷失方向,走入迷途。
【騏驥困鹽車】猶言驥伏鹽車。
【奇才異能】特殊的才智和能力。
【奇文共賞】①語本晉陶潛《移居》詩之一:“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意謂奇妙的文章共同欣賞。②現常指對內容荒謬怪誕的文章,大家來共同評斷研究。
【奇光異彩】奇妙的光亮和色彩。
【奇形怪狀】見“奇形異狀”。
【奇形異狀】亦作“奇形怪狀”。奇異的形狀。
【奇技淫巧】謂過於奇巧而無益的技藝與製品。
【奇花異卉】①希奇少見的花草。語本《西京雜記》卷三:“奇樹異草,靡不具植。”②喻指美妙的篇章作品等。
【奇花異草】同“奇花異卉”。
【奇珍異寶】謂罕見的珍貴寶物。
【奇恥大辱】極大的恥辱。
【奇貨可居】謂商人把稀有的東西囤積起來,等待高價賣出去。亦比喻依仗某種獨特的技藝、成就等以博取名利地位。
【奇想天開】形容想法非常奇怪,不切實際。
【奇裝異服】與社會上一般衣著式樣不同的奇異服裝。多含貶義。
【奇談怪論】不合事理的奇怪的言論。
【奇離古怪】猶言希奇古怪。
【其道亡繇】亦作“其道無由”。找不到門徑;無法辦到。
【其道無由】見“其道亡繇”。
【其勢洶洶】來勢凶猛;樣子凶猛。含貶義。
【其貌不揚】《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今子少不颺。”杜預注:“顏貌不揚顯。”唐裴度《自題寫真讚》:“爾才不長,爾貌不揚。”後以“其貌不揚”形容人容貌平常或醜陋。
【其應如響】謂反應迅捷,如回聲之相應和。語本《莊子·天下》:“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其應若響】見“其應如響”。
【崎嶔曆落】形容性行卓異磊落。
【騎上揚州鶴】同“騎鶴上揚州”。
【騎牛覓牛】見“騎驢覓驢”。
【騎牛讀漢書】《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的緱山,往從之。以蒲韀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後以“騎牛讀漢書”形容刻苦攻讀。
【騎者善墮】比喻擅長某一技能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意,反而遭致意外的失敗。語出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悲哉,夫好船者溺,好騎者墮,君子各以所好為禍。”
【騎虎難下】比喻行事雖遇困難,然迫於大勢而不可能中止。語本《晉書·溫嶠傳》:“今之事勢,義無旋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
【騎馬找馬】見“騎馬尋馬”。
【騎馬尋馬】比喻已經有了好處,還要去謀另外的好處。
【騎揚州鶴】同“騎鶴上揚州”。
【騎龍弄鳳】①比喻成仙。②比喻騰達。
【騎鶴上揚】同“騎鶴上揚州”。
【騎鶴上揚州】南朝梁殷芸《小說》卷六:“有客相從,各言所誌,或原為揚州刺史,或原多貲財,或原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後因以比喻欲集做官、發財、成仙於一身,或形容貪婪、妄想。
【騎鶴上維揚】同“騎鶴上揚州”。
【騎鶴更揚州】同“騎鶴上揚州”。
【騎鶴望揚州】同“騎鶴上揚州”。
【騎鶴揚州】同“騎鶴上揚州”。
【騎鶴維揚】同“騎鶴上揚州”。
【騎驢吟灞上】同“騎驢索句”。
【騎驢風雪中】同“騎驢索句”。
【騎驢索句】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載:“唐相國鄭綮雖有詩名,本無廊廟之望……或曰:‘相國近有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蓋言平生苦心也。”後用為苦吟的典故。
【騎驢倒墮】典出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七:“華山隱士陳摶……常乘白騾,從惡少年數百,欲入汴州。中途聞藝祖登極,大笑墜騾曰:‘天下於是定矣。’遂入華山為道士。”後以“騎驢倒墮”形容太平之世。
【騎驢覓驢】比喻物本已有而反外求。
【騎曹不記馬】《晉書·王徽之傳》載:“徽之字子猷。性卓犖不羈,為大司馬桓溫參軍,蓬首散帶,不綜府事。又為車騎桓衝騎兵參軍,衝問:‘卿署何曹?’對曰:‘似是馬曹。’又問:‘管幾馬?’曰:‘不知馬,何由如數!’又問:‘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後以“騎曹不記馬”指有名士習氣,不理事務。
【琪花玉樹】古人謂仙景中的花木,亦以形容霜雪中的景色。
【琪花瑤草】①古人謂仙境中的花草。②指名貴的花草。
【綦谿利跂】謂故作高深,立異離群。《苟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谿利跂,苟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王先謙集解:“綦谿,猶言極深耳,利與離同……離世獨立,故曰離跂。”一說,綦谿,邪徑;利跂,利其歧途而不循正途。
【旗布星峙】猶言星羅棋布。
【旗開得勝】令旗一揚就獲得勝利。極言戰爭勝利之速。亦比喻事情一開始就取得成功。
【旗鼓相當】①兩軍對敵;對抗。②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
【旗幟鮮明】比喻政治傾向非常明顯或態度很明確。
【旗靡轍亂】謂陣腳已亂,抵擋不住。
【棋布星陳】同“棋布星羅”。
【棋布星羅】像棋子般分布,像星星般羅列。形容多而密集。
【棋布錯峙】謂如對弈雙方所著棋子般交錯對峙。
【棋逢對手】猶言棋逢敵手。
【棋逢敵手】比喻彼此本領不相上下。
【棋輸先著】謂因被對方占了先手而輸了棋。比喻功力稍遜於對方。
【乞哀告憐】乞求同情憐憫。
【乞窮儉相】乞丐似的寒酸相。
【乞漿得酒】比喻所得超過所求。
【企踵可待】比喻很快就可以等到。
【岐出岐入】謂出入無固定的處所。
【啟瞶振聾】比喻喚醒糊塗與麻木不仁者。
【啟寵納侮】謂開寵端而招致侮慢。
【杞人之憂】同“杞人憂天”。
【杞人憂天】《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後用以比喻不必要的憂慮。
【杞天之慮】同“杞人憂天”。亦省作“杞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