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詩·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毛傳:“錯,石也,可以琢玉。舉賢用滯,則可以治國。”鄭玄箋:“它山喻異國。”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毛傳:“攻,錯也。”本謂別國的賢才也可用為本國的輔佐,正如別的山上的石頭也可為礪石,用來琢磨玉器。後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幫助自己改正錯誤缺點或提供借鑒的外力。

【遝來踵至】紛紛到來。

【遝來麕至】同“遝來踵至”。

【踏故習常】謂因襲守舊,安於現狀。

【踏破鐵鞋】比喻為找到某樣東西曆盡困難,花費極大的力氣。

【遝岡複嶺】謂岡巒重遝。

【駘背鶴發】鮐背白發。形容年老高壽。

【太山北鬥】太山為五嶽之首,北鬥為眾星所拱,故常用以比喻眾所崇仰的人。

【太公釣魚,原者上鉤】《武王伐紂平話》卷下:“薑尚因命守時,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麵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釣來!’”後以“太公釣魚,原者上鉤”比喻心甘情願地上圈套。

【太平盛世】社會安寧昌盛的時代。

【太平無象】謂太平盛世並無一定標誌。《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六年》:“會上禦延英,謂宰相曰:‘天下何時當太平,卿等亦有意於此乎?’僧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後以“太平無象”諷刺反動統治者粉飾升平。

【太阿倒持】《漢書·梅福傳》:“至秦則不然,張誹謗之罔,以為漢驅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泰阿即太阿,古劍名。後以“太阿倒持”比喻授人權柄,自受其害。

【太倉一粟】猶太倉稊米。

【太倉稊米】大穀倉中一粒小米,喻極渺小。語出《莊子·秋水》:“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太歲頭上動土】舊時迷信謂在太歲出現的方向動土興建,會招來災禍。因以“太歲頭上動土”比喻觸犯凶惡強暴的人,將會招致禍殃。

【汰劣留良】謂淘汰掉低劣的而留下精良的。

【泰山北鬥】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為人們所尊重敬仰的人。

【泰山其頹】《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孔子將死時作此歌,自稱“哲人”,把自己的死比作泰山崩塌。後用來比喻眾所仰望的人去世。多用作悼辭。

【泰山磐石】比喻安定穩固。

【泰山壓卵】比喻以絕對優勢輕而易舉地壓倒對方。語出《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功易於太山破雞子,輕於四馬載鴻毛,此湯武兵也。”

【泰然自若】不以為意,神情如常。形容臨事從容鎮定。

【泰然處之】形容對事毫不在意。

【貪小失大】《呂氏春秋·權勳》:“達子又帥其餘卒,以軍於秦周,無以賞,使人請金於齊王,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後以“貪小失大”指因貪圖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貪天之功】本謂以自然成功之事為己功。後多指攘奪他人的功勞。

【貪夫徇財】貪財的人為財利送命。

【貪夫狥利】同“貪夫徇財”。

【貪夫狥財】見“貪夫徇財”。

【貪夫殉利】見“貪夫狥利”。

【貪心不足】貪得之心永不滿足。

【貪功起釁】貪求事功而挑起爭端。

【貪生怕死】見“貪生畏死”。

【貪生畏死】貪戀生存,害怕死亡。

【貪生惡死】見“貪生畏死”。

【貪吃懶做】謂又饞又懶。

【貪多務得】貪求多而誌在必得。

【貪汙狼藉】謂貪財納賄,行為不檢,聲名敗壞。

【貪汙腐化】利用職權侵吞國家財物或接受賄賂,過糜爛墮落的生活。

【貪求無已】見“貪求無厭”。

【貪求無厭】貪圖利益,無滿足的時候。

【貪位慕祿】貪戀權位,羨慕俸祿。

【貪官汙吏】貪財納賄的官吏。

【貪財好色】貪圖財貨,喜好女色。

【貪婪無厭】同“貪得無厭”。

【貪得無厭】對財物權益孜孜以求,沒有滿足的時候。

【貪欲無厭】猶言貪得無厭。

【貪惏無饜】同“貪得無厭”。

【貪猥無厭】同“貪得無厭”。

【貪賄無藝】見“貪欲無藝”。

【貪欲無藝】謂貪財的欲望沒有限度。

【貪聲逐色】貪愛歌舞,追求女色。形容生活放蕩。

【貪贓枉法】亦作“貪贓壞法”。謂貪汙受賄,破壞法紀。

【貪贓壞法】見“貪贓枉法”。

【攤書傲百城】北魏李謐博覽群書,無意做官,將家產都花在收羅書籍上。經他細加審訂的書有四千卷之多。他有句名言:“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麵百城!”意即隻要有萬卷書,又何必做管轄百城的官。事見《魏書·李謐傳》。後以“攤書傲百城”喻藏書之富或嗜書之深。

【攤書擁百城】見“攤書傲百城”。

【曇花一現】曇花,優曇缽花。開花短時即謝。《長阿含經·遊行經》:“扞佛呴告諸比丘,汝等當觀,如來時時出世,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後用以比喻事物之乍現即逝。

【談天說地】漫無邊際地閑談。

【談天論地】談論天文地理。形容博學多識。

【談不容口】猶言讚不絕口。

【談玄說妙】談論玄妙的事理。

【談吐生風】談話機敏風趣。

【談吐風生】見“談吐生風”。

【談何容易】本謂在君王麵前談說論議、指陳得失不可輕易從事。何容,豈可,怎能容許。《文選·東方朔〈非有先生論〉》:“先生曰:於戲,可乎哉?可乎哉?談何容易!”張銑注:“再言之者,所以言談之辭,何得輕易而為之。”漢桓寬《鹽鐵論·箴石》:“賈生有言曰:‘懇言則辭淺而不入,深言則逆耳而失指。’故曰:‘談何容易。’談且不易,而況行之乎?此胡建所以不得其死,而吳得幾不免於患也。”馬非百簡注:“談,說話。何容,怎能容許。易,輕易。”後以“容易”連讀,意為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並不那麼容易。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十回:“說的,~,他肯由你要回,方才不帶他們去了。”

【談言微中】說話隱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談若懸河】猶言口若懸河。

【談虎色變】《二程遺書》卷二上:“真知與常知異。常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於眾。若虎能傷人,雖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嚐真知。真知須如田夫乃是。”原意是說被虎咬過的人才真知虎的厲害。後以“談虎色變”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連臉色都變了。

【談空說幻】謂談說佛理。

【談空說有】佛教有“空宗”“有宗”二宗。宋蘇軾《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詩:“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後來泛指閑談;空談。

【談笑自如】見“談笑自若”。

【談笑自若】和平常一樣有說有笑。形容態度自然。

【談笑封侯】唐杜甫《複愁》詩之六:“閭閻聽小子,談笑覓封侯。”後以“談笑封侯”形容博取功名很容易。

【談笑風生】形容談話時有說有笑,興致勃勃而有風趣。語出宋辛棄疾《念奴嬌·贈夏成玉》詞:“遐想後日蛾眉,兩山橫黛,談笑風生頰。”

【談過其實】猶言言過其實。

【談情說愛】談戀愛。

【談圓說通】論說權變之道。

【談論風生】言談議論活躍,有風趣。

【談霏玉屑】談話時美好的言辭像玉的碎末紛紛灑落一樣。形容言談美妙,滔滔不絕。

【談優務劣】善於空談而治理政務的能力很差。

【談議風生】見“談論風生”。

【譚天說地】謂所談內容極為廣泛。形容談論者知識廣博。

【譚言微中】說話隱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檀郎謝女】喻指多才而鍾情的青年男女。檀,潘嶽;謝,謝道韞。

【忐上忑下】謂心神不定,恐懼不安。

【忐忑不安】心神不安定。形容膽怯,對事情沒有把握。

【忐忑不定】同“忐忑不安”。

【坦然自若】態度安詳,一如常態。

【歎為觀止】讚歎所見事物好到極點。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劄來聘……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後因以“歎為觀止”。指讚歎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

【歎老嗟卑】感歎年已老大而猶未顯達。

【探口而出】猶言脫口而出。

【探丸借客】《漢書·酷吏傳·尹賞》:“長安中奸猾浸多,閭裏少年群輩殺吏,受賕報仇,相與探丸為彈,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喪。”後以“探丸借客”喻遊俠殺人報仇。

【探幽索隱】同“探賾索隱”。

【探竿影草】探竿、影草、都是漁民使魚聚集後下網捕撈之法。佛教禪宗借以喻啟發性的隨宜施教。

【探湯蹈火】猶言赴湯蹈火。喻不怕任何艱險。

【探頭探腦】不斷伸頭張望。形容小心窺探的樣子。

【探頭縮腦】小心膽怯張望貌。

【探賾索隱】探索幽深隱微的事理。

【探賾鉤深】探索幽隱,求取深意。語本《易·係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探囊取物】伸手到袋裏取東西。比喻極易辦到的事。語本《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中國用吾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爾。”

【探囊胠篋】用手摸袋子,撬開小箱子。指偷盜。語本《莊子·胠篋》:“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

【探驪得珠】傳說古代有個靠編織蒿草簾為生的人,其子入水,得千金之珠。他對兒子說:這種珠生在九重深淵的驪龍頷下。你一定是趁它睡著摘來的,如果驪龍當時醒過來,你就沒命了。事見《莊子·列禦寇》。後以“探驪得珠”喻應試得第或吟詩作文能抓住關鍵。

【湯去三麵】《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麵,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麵,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後因以“湯去三麵”泛言普施仁德。

【湯池鐵城】形容城池牢不可破。亦比喻言談無懈可擊。

【湯燒火熱】謂生病發高燒。

【堂而皇之】形容公然、大模大樣或有氣派。

【堂哉皇哉】猶堂而皇之。

【堂皇冠冕】形容表麵上莊嚴或正大的樣子。

【堂皇富麗】形容氣象宏偉壯麗。

【堂堂一表】形容身材魁偉,相貌出眾。

【堂堂正正】①形容強大嚴整。語出《孫子·軍爭》:“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杜佑注:“正正者,整齊也;堂堂者,盛大之貌也。”②光明正大。

【淘沙取金】淘金。

【淘沙得金】見“淘沙取金”。

【滔滔不絕】見“滔滔不竭”。

【滔滔不竭】比喻像流水一樣連續不斷。

【滔滔不斷】見“滔滔不竭”。

【滔滔汩汩】水湧流貌。多比喻說話連續不斷。

【滔滔滾滾】①大水奔流貌。常比喻說話連續不斷。②喻聲勢浩大。

【韜戈卷甲】收藏起武器鎧甲。指息兵。

【韜戈偃武】收藏兵器,停止武備。謂息兵修文。

【韜光用晦】同“韜光養晦”。

【韜光俟奮】謂掩藏才智,待時奮起。

【韜光晦跡】收斂光芒,隱藏蹤跡。比喻不顯露鋒芒和才能。

【韜光晦跡】見“韜光晦跡”。

【韜光滅跡】謂隱藏自己行跡,不使外人得知。

【韜光養晦】謂隱藏才能,使不外露。

【韜光隱晦】同“韜光養晦”。

【韜光隱跡】同“韜光晦跡”。

【韜光斂彩】收斂光采。比喻隱匿才華,無聲無息。

【韜光斂跡】同“韜光晦跡”。

【韜光韞玉】隱匿光采,韞藏寶玉。比喻隱藏才華,不露光芒。

【韜形滅影】謂藏匿蹤跡,不露於世。

【韜跡隱智】謂藏匿蹤跡,不露才智。

【韜神晦跡】謂隱藏蹤跡。

【韜晦之計】謂收斂鋒芒,隱蔽才華意圖,待時而起的計謀。

【韜晦待時】謂掩藏鋒芒,隱匿蹤跡,等待時機。

【韜聲匿跡】隱匿音信蹤跡。謂不被人所見聞。

【韜曜含光】掩藏隱匿光明。謂不顯耀名聲。

【饕口饞舌】指貪吃的人。

【饕風虐雪】指狂暴肆虐的風雪。

【逃之夭夭】《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後因“桃”、“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詼諧語,形容逃跑得無影無蹤。

【桃之夭夭】①《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毛傳:“桃有華之盛者,夭夭,其少壯也。”後以喻事物的繁榮興盛。②形容逃跑。桃,諧音“逃”。有時含詼諧義。

【桃夭李豔】桃李盛開。泛指春日美景。

【桃夭柳媚】形容女子年青貌美。

【桃花人麵】事本唐孟棨《本事詩》。崔護清明京都郊遊,於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訪,物在人去,慨歎不已,題一絕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東風。”後遂用“桃花人麵”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桃李之教】指老師的教誨。

【桃李之饋】《詩·大雅·抑》:“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原謂互贈禮品,後引申指送禮,賄賂。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行,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古諺語。比喻實至名歸。

【桃李成蹊】“桃李不言,不自成蹊”的省語。

【桃李爭妍】桃花李花競相開放。形容春光豔麗。

【桃李門牆】謂生徒眾多的師門。

【桃李春風】比喻學生受到良師的諄諄教誨。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遍天下】見“桃李滿天下”。

【桃李精神】形容妖豔嬌媚的神態。

【桃李滿天下】唐狄仁傑門生眾多,累向武則天推薦將相多人,或謂仁傑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後因以“桃李滿天下”比喻所培養的優秀人才眾多。

【桃來李答】語本《詩·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後以“桃來李答”比喻互相酬贈。

【桃紅柳綠】形容絢麗多彩的春天景色。

【桃羞杏讓】形容女子妝飾華美。讓,避讓。

【桃腮柳眼】形容初開的桃花和新綠的柳葉嫵媚多姿。

【桃腮粉臉】形容女子粉紅色的麵頰。

【桃僵李代】同“李代桃僵”。原比喻兄弟友愛相助,後轉用為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桃蹊柳曲】見“桃蹊柳陌”。

【桃蹊柳陌】亦作“桃蹊柳曲”。指春景豔麗的地方。

【陶情適性】怡悅情性。

【討是尋非】惹是生非,故意挑剔。

【討流溯源】謂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討惡翦暴】征討和剪除凶惡殘暴的勢力。

【討價還價】①指在商品成交過程中,買賣雙方對價格要求的一增一減。②比喻接受任務或舉行談判時,雙方對所提條件斤斤計較,反複爭論。

【討類知原】謂通過類比而探知淵源。

【忑忑忐忐】心神不安,膽怯。

【特立獨行】謂誌行高潔,不隨波逐流。

【騰達飛黃】同“飛黃騰達”。

【騰雲駕霧】①謂乘雲霧飛行。②形容神誌恍惚。

【騰蛟起鳳】喻才華優異。

【騰焰飛芒】謂光芒四射。

【騰聲飛實】傳揚名聲與功業。謂使名實俱得傳揚。

【騰騰兀兀】猶言昏昏沉沉;恍恍惚惚。

【剔透玲瓏】①形容靈巧可愛。②比喻人的聰明伶俐。

【剔蠍撩蜂】喻惹事生非。

【梯山架壑】形容登山涉險曆經艱辛。

【梯山航海】登山渡海。謂長途跋涉。

【梯山棧穀】謂鑿梯、修棧道以度高山深穀。泛指跋涉險阻。

【梯愚入聖】謂啟迪引導凡夫俗子成為聖人。

【提心吊膽】見“提心吊膽”。

【提心在口】心提在口,幾乎要跳出來。形容恐懼。

【提心吊膽】亦作“提心吊膽”。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提心吊膽】見“提心吊膽”。

【提綱挈領】提起魚網的總繩,拎住皮衣的領子。《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善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荀子·勸學》:“若挈裘領,拙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後以“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把問題扼要地提示出來。

【提綱振領】同“提綱挈領”。

【提綱舉領】同“提綱挈領”。

【啼天哭地】形容非常悲慘。

【啼笑皆非】既使人難受,又使人發笑。猶言哭笑不得。

【啼饑號寒】形容貧困之極。語出唐韓愈《進學解》:“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

【醍醐灌頂】①佛教以醍醐灌人之頂,喻以智慧灌輸於人,使人徹悟。②喻清涼舒適。

【蹄間三尋】謂馬奔走時,前後蹄間一躍而過三尋。形容馬奔跑得快。

【蹄閒三尋】見“蹄間三尋”。

【題名道姓】猶言指名道姓。謂對人不尊敬。

【鶗鴂彫卉】《後漢書·張衡傳》:“恃己知而華予兮,鶗鴂鳴而不芳。”李賢注:“鶗鴂,鳥名,喻讒人也。”後遂以“鶗鴂彫卉”比喻讒言傷害正直的人。

【體大思精】規模宏大,構思精密。多指著作、設計規劃等。

【體物緣情】謂詩賦的狀物與抒情。語本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體恤入微】同“體貼入微”。

【體規畫圓】猶言依樣畫葫蘆。謂墨守成規,一味模仿。

【體國經野】分劃國都,丈量田野。《周禮·天官·序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鄭玄注:“體猶分也,經謂為之裏數。鄭司農雲:‘營國方九裏,國中九經九緯,左祖右社,麵朝後市,野則九夫為井,四井為邑之屬是也。’”後亦用以泛指創建國家、治理國家。

【體貼入妙】謂體會領悟深刻細致,而使描寫或模仿巧妙逼真。

【體貼入微】①同“體貼入妙”。②形容關懷照顧得十分周到。

【體無完皮】同“體無完膚”。

【體無完膚】①全身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膚。②比喻被責罵得很厲害,或被批駁得一無是處。

【倜儻不群】卓異不凡;出眾。

【倜儻不羈】豪爽灑脫而不受約束。

【涕泗滂沲】見“涕泗滂沱”。

【涕泗滂沱】謂涕淚如雨。形容涕淚流得極多。

【逖聽遐視】謂視聽範圍很遠很廣。

【逷聽遠聞】“逷”同“逖”。謂視聽範圍很遠很廣。

【替天行道】①代行上天的意旨。謂按照天意,在人世間做正義的事業。②借指代行人民群眾的意願。

【替古人耽憂】謂不必要的憂慮。

【替古人擔憂】見“替古人耽憂”。

【摘瓜抱蔓】語本唐李賢《黃台瓜辭》:“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後用以喻一掃而空。

【摘句尋章】摘取、搜尋文章的片斷詞句。指讀書局限於文字的推求。

【摘埴索塗】盲人以杖點地,探索道路。喻盲目的行為。

【摘瑕指瑜】謂揭示優缺點。

【殢雨尤雲】見“殢雲尤雨”。

【殢雲尤雨】“殢”念tì。喻男女之間的纏綿歡愛。

【擿奸發伏】揭露舉發隱秘的奸人和壞事。

【擿埴索途】見“擿埴索塗”。

【擿埴索塗】謂盲人以杖點地摸索道路。常喻暗中求索。

【擿植索塗】見“擿埴索塗”。

【天人之際】天道與人事相互之間的關係。

【天工人代】謂天的職司由人代替執行。語出《書·皋陶謨》:“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天下一家】謂天下人如一家人。亦指全國統一。

【天下大亂】謂全國或世界形勢動蕩混亂。

【天下太平】全國或世界局勢安定。亦形容社會秩序好,到處都很安定。

【天下莫敵】見“天下無敵”。

【天下烏鴉一般黑】比喻壞人壞事各地都差不多,到處都是一樣黑暗。

【天下無敵】亦作“天下莫敵”。謂普天之下沒有對手。形容戰無不勝,不可抵擋。

【天下無雙】世上獨一無二。形容出類拔萃。

【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謂隻要有決心,肯用心思,世上再困難的事也能辦成。

【天下為公】原指君位不為一家私有。後為一種美好的社會政治理想。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謂國家興盛或衰亡,每個普通的人都有責任。語本清顧炎武《日知錄·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天上人間】①天上和人間。②比喻境遇懸殊。

【天上麒麟】《南史·徐陵傳》:“(徐陵)年數歲,家人攜以候沙門釋寶誌,寶誌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後因以“天上麒麟”稱讚他人之子有文才。

【天之僇民】見“天之戮民”。

【天之戮民】亦作“天之僇民”。受天懲罰的人;罪人。

【天之驕子】①漢時匈奴用以自稱。後亦泛稱強盛的邊地少數民族或其首領。②比喻有才能、有影響的人。③現有時亦用於譏諷驕氣十足的人。

【天女散花】《維摩經·觀眾生品》:“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華,同“花”。本以花是否著身驗證諸菩薩、聲聞的向道之心,聲聞結習未盡,花即著身。後多以“天女散花”形容拋灑東西或大雪紛飛的樣子。

【天王老子】比喻至尊至貴、最有權威的人。

【天公地道】形容極公平合理。引申為理所當然。

【天方夜譚】即《一千零一夜》。原為阿拉伯古代民間故事集。古稱阿拉伯國家為天方國。故名。內容廣泛,想象豐富,富於神話色彩。因以比喻虛誕誇飾的議論。

【天打雷劈】謂受天罰。多用於發誓或詛咒。

【天平地成】①謂禹治水成功,地正其勢,天循其時。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夏書》曰‘地平天成’,稱也。”杜預注:“《夏書》,逸書。地平其化,天成其施,上下相稱為宜。”②謂萬事安排妥當,天下太平。

【天生天化】天然生就。

【天生地設】猶天造地設。

【天老地荒】見“天荒地老”。

【天地長久】見“天長地久”。

【天地剖判】猶言開天辟地。

【天地誅滅】猶天誅地滅。比喻為天地所不容。

【天地誅戮】見“天地誅滅”。

【天有不測風雲】比喻災禍難以預料。

【天成地平】比喻萬事安排妥帖,天下太平。

【天年不遂】謂未享天年。

【天年不測】謂意外的死亡。

【天年不齊】謂命運和流年不相配合,以致運道不好。

【天各一方】謂遠隔兩地,各在一方。語出漢蘇武《詩》之四:“良友遠別離,各在天一方。”

【天衣無縫】《太平廣記》卷六八引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稍聞香氣漸氵農,翰甚怪之,仰視空中,見有人冉冉而下,直至翰前,乃一少女……徐視其衣並無縫。翰問之,謂翰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後因以“天衣無縫”喻詩文自然渾成,或事物周密完美,泯然無跡。

【天花亂墜】亦作“天華亂墜”。佛教傳說:佛祖講經,感動天神,諸天各色香花,紛紛下墜。《法華經·序品》:“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後以“天花亂墜”形容言談虛妄、動聽而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