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改口遝舌】重新轉動舌頭,改變原來的說法。
【改天換地】改變天地的原狀。指從根本上改造大自然,改造社會。
【改玉改行】見“改步改玉”。
【改玉改步】見“改步改玉”。
【改而更張】同“改弦更張”。
【改邪歸正】不再做壞事,走上正路。
【改曲易調】比喻改變策略或做法。
【改行自新】改變行為,重新做人。
【改行從善】見“改行為善”。
【改行為善】改變不良行為,誠心向善。
【改步改玉】亦作“改玉改行”。亦作“改玉改步”。《左傳·定公五年》:“季平子行東野,還,未至。丙申,卒於房。陽虎將以璵璠斂,仲梁懷弗與,曰:‘改步改玉。’”杜預注:“昭公之出,季孫行君事,佩璵璠祭宗廟。今定公立,複臣位,改君步,則亦當去璵璠。”《國語·周語中》:“晉文公既定襄王於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王不許,曰:‘……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韋昭注:“玉,佩玉,所以節行步也。君臣尊卑,遲速有節,言服其服則行其禮,以言晉侯尚在臣位,不宜有隧也。”原謂改變步武,更改佩玉,使符合臣製。後稱改變製度或改朝換代為“改玉改步”。
【改往修來】謂改變以往的錯誤,修治來日的善行。
【改弦更張】調換樂器上的弦線,並重新調音。張,將弦繃緊。比喻改革製度或變更方法。語出《漢書·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改弦更張】同“改弦更張”。
【改弦易轍】亦作“改弦易轍”。改換弦線,變更行車線路。比喻改變方向、做法或態度。
【改弦易轍】見“改弦易轍”。
【改姓易代】謂朝代改換。泛指政權更替。
【改政移風】改變風氣習俗。
【改柯易葉】謂枝葉凋敗。比喻人品蛻變。
【改柱張弦】改換琴柱,另張琴弦。比喻改革製度或變更方法。
【改換門庭】見“改換門閭”。
【改換門閭】①改變門第出身,提高社會地位。②比喻另擇新主,另找依靠。
【改換頭麵】喻改變身份。
【改過不吝】謂毫無保留地改正過錯。
【改過自新】改正錯誤,重新做人。
【改過遷善】改正錯誤,決心向善。語本《易·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改梁換柱】比喻玩弄手法,暗中改變事物的內容或事情的性質。
【改張易調】更換琴弦,變換聲調。比喻改變方針、做法或態度。
【改弦更張】同“改弦更張”。
【改弦易張】猶改弦更張。
【改弦易調】猶改張易調。
【改弦易轍】見“改弦易轍”。
【改惡從善】見“改惡為善”。
【改惡為善】不再作惡,重新做人。
【改朝換代】舊的朝代為新的朝代所代替。泛指政權更替。
【改朝換姓】見“改朝換代”。
【改頭換麵】①佛教語。謂眾生在六道輪回中隻改變形相而其神識不變。②改扮;改變麵目。③比喻隻改形式,不變實質、內容。
【概日淩雲】蔽日穿雲。極言其高。
【概莫能外】一概不能例外。
【幹名犯義】幹犯名教和道義。
【幹名采譽】以不正當手段獵取名譽。
【幹雲蔽日】形容樹木高大繁茂。
【幹霄蔽日】猶幹雲蔽日。
【乾巴利脆】見“乾巴利落”。
【乾巴利落】幹脆;爽快。
【乾淨利索】快速徹底,不拖泥帶水。
【乾淨利落】①清潔整齊。②簡潔,不拖泥帶水。
【乾脆利索】同“乾脆利落”。
【乾脆利落】簡單爽快。
【乾啼濕哭】猶言哭哭啼啼。
【乾乾翼翼】勤勉敬慎。
【甘心如薺】《詩·邶風·穀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鄭玄箋:“荼誠苦矣,而君子於己之苦毒又甚於荼,比方之荼,則甘如薺。”後因以“甘心如薺”謂事如樂意為之,雖苦亦甜。
【甘心情原】謂完全願意。
【甘心瞑目】猶言死而無怨。
【甘旨肥濃】泛指佳肴美味。
【甘雨隨車】《太平禦覽》卷十引三國吳謝承《後漢書》:“百裏嵩字景山,為徐州刺史。境旱,嵩出巡處,遽甘雨輒澍。東海、祝其、合鄉等三縣父老訴曰:‘人等是公百姓,獨不迂降。’回赴,雨隨車而下。”後因以“甘雨隨車”喻德政廣被。
【甘冒虎口】謂甘願冒著生命危險。
【甘拜下風】相傳古時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見《莊子·在宥》。後因以“甘拜下風”表示誠心佩服,自認不如。
【甘棠遺愛】舊時對巳卸職的地方長官的頌詞。
【肝心塗地】猶言肝腦塗地。
【肝腸寸斷】形容極度悲痛。語本《戰國策·燕策三》:“吾要且死,子腸亦且寸絕。”
【肝腦塗地】亦作“肝膽塗地”。①形容戰亂中死亡慘烈。②形容盡忠竭力,不惜一死。
【肝膽披瀝】猶言披肝瀝膽。比喻極盡忠誠。
【肝膽胡越】猶言肝膽楚越。胡地在北,越地在南,喻遠隔。肝膽,喻近。
【肝膽相照】比喻赤誠相見。
【肝膽楚越】比喻雖近猶遠,雖親猶疏。肝膽同體,喻親近;楚越敵國,喻對立或疏遠。
【肝膽照人】謂以赤誠之心待人。
【肝膽塗地】見“肝腦塗地”。
【肝髓流野】形容戰鬥激烈殘酷、屍橫遍野。
【敢作敢為】謂做事果敢,無所顧忌。
【敢作敢當】敢於作為,敢於承擔責任。
【敢怒而不敢言】內心憤怒但不敢說出來。語出唐杜牧《阿房宮賦》:“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敢勇當先】猶奮勇當先。比喻勇於承擔重任,領頭去幹。
【感人心脾】見“感人肺肝”。
【感人肺肝】形容使人的內心深受感動。
【感人肺腑】見“感人肺肝”。
【感天動地】感動天地。
【感今思昔】見“感今懷昔”。
【感今惟昔】見“感今懷昔”。
【感今懷昔】對當前的事物有所感觸而懷念過去。
【感同身受】感到像親身承受一樣。
【感恩圖報】感激他人對己所施的恩惠並設法報答。
【感恩戴德】見“感恩懷德”。
【感恩懷德】感激別人的恩德。
【感深肺腑】猶言感人肺腑。
【感極涕零】感激之極而流下眼淚。形容極為感激。
【感慨係之】謂對其事不勝感慨。
【感慨激昂】情緒激動,精神昂揚。
【感激涕零】感激得掉下眼淚。形容非常感激。
【旰食宵衣】“旰”念gàn。天已晚才吃飯,天不亮就穿衣起來。多用以稱諛帝王勤勞政事。
【幹父之蠱】謂兒子能繼承父誌,完成父親未竟之業。
【剛正不阿】剛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和。
【剛戾自用】見“剛愎自用”。
【剛愎自用】倔強固執,自以為是。本作“剛戾自用”,後多作“剛愎自用”。
【剛毅木訥】堅毅質樸而不善辭令。
【崗頭澤底】唐代極重視世族,崔、盧、李、鄭為甲門四姓,最為顯赫。其中盧氏稱崗頭盧,李氏稱澤底李。因以“崗頭澤底”為豪門世族的泛稱。
【鋼筋鐵骨】比喻健壯的體魄。
【鋼澆鐵鑄】比喻堅毅頑強。
【高人一等】比別人高出一等。
【高人逸士】清高灑脫不慕名利的人。
【高才卓識】見“高才遠識”。
【高才疾足】同“高才捷足”。
【高才捷足】亦作“高材疾足”。亦作“高材捷足”。①才能高而行動快。②指才能高而行動快的人。
【高才絕學】①猶言才學高超。②指才學高超的人。
【高才遠識】才能高超,見識深遠。
【高下在口】猶言信口雌黃。
【高下在手】同“高下其手”。
【高下在心】①謂根據情況作出決定。②引申為隨心所欲地處置事宜。
【高下任心】見“高下在心”。
【高下其手】猶言上下其手。
【高山仰止】語出《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後用以謂崇敬仰慕。唐·王勃《倬彼我係》:“夫豈不懷,~,願言敏德,啜菽飲水。”。
【高山流水】①《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以“高山流水”為知音相賞或知音難遇之典,或比喻樂典高妙。②琴曲名。內容即據《列子·湯問》所載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譜寫。原為一曲,唐時始分為二曲,至宋時又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一說《高山流水》本屬一曲,元人始分為二。現存傳譜初見於《神奇秘譜》。③詞牌名。
【高山景行】語出《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高天厚地】①比喻長久。②比喻深重。
【高不可登】見“高不可攀”。
【高不可攀】亦作“高不可登”。①高得無法登攀。常形容難以達到。②謂難以攀交、接近。
【高不成低不就】語本宋陳師道《宿柴城》詩:“起倒不供聊應俗,高低莫可隻隨緣。”任淵注:“世傳《樂府曲》曰:‘高來不可,低來不可。’”意謂高者無力得到,低者又不屑遷就。多用以形容謀求職業或婚配上的兩難處境。
【高不湊低不就】見“高不成低不就”。
【高不輳低不就】見“高不成低不就”。
【高牙大纛】大將的牙旗。亦泛指居高位者的儀仗。
【高文大冊】同“高文典冊”。
【高文典冊】原指朝廷發布的重要文書,如詔今製誥等。引申為經典性著述。
【高文典策】見“高文典冊”。
【高自位置】同“高自標置”。
【高自標置】謂自我推許很高。
【高自標樹】見“高自標置”。
【高自標譽】見“高自標置”。
【高材疾足】見“高才捷足”。
【高材捷足】見“高才捷足”。
【高車駟馬】指顯貴者所乘的車。
【高步通衢】見“高步雲衢”。
【高步雲衢】亦作“高步通衢”。①謂得意於朝廷,官居顯位。②指登第。
【高步闊視】同“高視闊步”。
【高見遠識】謂見識高遠。
【高足弟子】猶言優秀門生。
【高位厚祿】高貴的官位,優厚的俸祿。
【高位重祿】見“高位厚祿”。
【高抬明鏡】見“高抬明鏡”。
【高抬明鏡】亦作“高抬明鏡”。秦始皇有一方鏡,能照見人心等。見《西京雜記》卷三。後以“高抬明鏡”比喻執法者判案公正嚴明。
【高抬貴手】見“高抬貴手”。
【高抬貴手】客套話。多用於請求對方饒恕或通融。
【高枕勿憂】猶言高枕無憂。
【高枕而臥】安然而臥。謂無所顧慮。
【高枕安臥】見“高枕而臥”。
【高枕安寢】見“高枕而臥”。
【高枕無憂】墊高了枕頭睡覺,無所憂慮。比喻平安無事,不用擔擾。
【高岸深穀】①指幽僻的處所。②形容幽峭深邃。③《詩·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穀,深穀為陵。”後因以“高岸深穀”比喻事物的巨大變化。
【高朋滿座】高貴的賓客坐滿了席位。形容來賓很多。
【高官厚祿】高的官位,優厚的俸祿。
【高官重祿】見“高官厚祿”。
【高官尊爵】顯貴的官職和爵位。
【高官顯爵】見“高官尊爵”。
【高門大戶】大戶大家。
【高居深拱】謂高居帝位,垂拱而治。
【高城深池】高高的城牆,深深的護城河。形容防守堅固。
【高風勁節】見“高風峻節”。
【高風亮節】猶言高風峻節。
【高風峻節】高尚堅貞的風骨節操。
【高屋建瓴】在高屋脊上倒瓶中的水。形容居高臨下的形勢。建。通“瀽”,傾倒。語本《史記·高祖本紀》:“(秦中)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裴駰集解引如淳曰:“瓴,盛水瓶也。居高屋之上而幡瓴水,言其向下之勢易也。建音蹇。”
【高飛遠走】逃避到遠處去。
【高飛遠舉】①猶言高飛遠走。②比喻奮發有所作為或前程遠大。
【高高在上】①謂所處極高。指上蒼、天帝或人君。②泛指地位高。③今形容領導者脫離群眾,不深入實際。
【高堂大廈】見“高樓大廈”。
【高唱入雲】《西京雜記》卷一:“高帝、戚夫人善鼓瑟擊築,帝常擁夫人倚瑟而弦歌,畢,每泣下流漣。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歸》之曲,侍婦數百皆習之。後宮齊首高唱,聲入雲霄。”後以“高唱入雲”形容歌聲響亮,直入雲霄。亦用以形容文辭情調的激越。
【高鳥盡良弓藏】比喻功成事定之後,出力的人反而見棄,沒有好下場。
【高深莫測】①高深的程度無法測度。②謂無法知其奧秘。
【高情逸興】清高超逸的情致。
【高情遠致】超逸的情懷、意趣。
【高情遠意】見“高情遠致”。
【高情遠韻】見“高情遠致”。
【高視闊步】形容氣宇軒昂或態度傲慢。
【高陽酒徒】《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初,沛公引兵過陳留,酈生踵軍門上謁……使者出謝曰:‘沛公敬謝先生,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複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後用以指嗜酒而放蕩不羈的人。
【高掌遠蹠】《文選·張衡〈西京賦〉》:“綴以二華,巨靈贔屭,高掌遠蹠,以流河曲。”薛綜注:“河水過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擘開其上,足蹋離其下,中分為二,以通河流,手足之跡,於今尚在。”後用以比喻開拓,開辟。
【高遏行雲】形容歌聲高亢嘹亮。
【高睨大談】高談闊論,神態傲兀。語出漢張衡《應間》:“方將師天老而友地典,與之乎高睨而大談。”
【高節清風】謂人品高超。
【高義薄雲】亦作“高義薄雲天”。①指詩文所表達的義理、境界極其高妙。②形容人很講義氣。
【高義薄雲天】見“高義薄雲”。
【高歌猛進】高聲歌唱,勇敢前進。謂情緒高昂地大步前進。
【高鳳自穢】東漢高鳳,字文通,執誌不仕,太守連召請,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應為吏,又詐與寡嫂訟田,遂不仕。後用為自誣之典。
【高樓大廈】見“高樓大廈”。
【高樓大廈】高大豪華的房屋建築。
【高談大論】謂不切實際的言談、議論。
【高談虛論】高妙空洞、不切空際的議論。
【高談雄辯】謂豪放不羈、論理充分有力的談論。
【高談闊論】①見地高超、範圍廣泛地談論。②大發議論;漫無邊際地談論。含貶義。
【高頭大馬】①體形高大的馬。②比喻人的體形高大。
【高頭講章】經書正文上端留有較寬空白,刊印講解文字,這些文字稱為“高頭講章”
【高抬明鏡】亦作“高抬明鏡”。秦始皇有一方鏡,能照見人心等。見《西京雜記》卷三。後以“高抬明鏡”比喻執法者判案公正嚴明。
【高抬貴手】客套話。多用於請求對方饒恕或通融。
【高爵厚祿】見“高爵重祿”。
【高爵重祿】謂爵位高,俸祿厚。
【高齋學士】南朝梁庾肩吾等十人的別號。
【高瞻遠矚】形容眼光遠大。
【高壘深溝】謂築起高的壁壘,掘下深的壕溝,用以固守。
【高識遠見】見“高見遠識”。
【高顧遐視】向高遠處看。意謂誌向高遠,傲視流俗。
【膏火自煎】油脂因能照明而致燃燒,比喻人因有才能或有財產而得禍。
【膏場繡澮】謂土地肥沃,水溝縱橫。
【膏腴子弟】富貴人家的子弟。
【膏腴貴遊】猶言富家貴族。
【膏粱子弟】富貴人家過慣享樂生活的子弟。
【膏粱文繡】指富貴人家的奢華生活。亦泛指精細貴重的東西。語本《孟子·告子上》“《詩》雲:‘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繡也。”趙岐注:“膏粱,細粱如膏者也;文繡,繡衣服也。”
【膏粱年少】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膏粱紈袴】指富貴人家子弟的生活,有浮華奢侈。淺薄無知之意。
【膏粱錦繡】同“膏粱文繡”。
【膏澤脂香】指油脂類的化妝品。
【膏車秣馬】為車上油,給馬喂料。指準備起程。語出唐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膏脣岐舌】猶言膏脣拭舌。岐舌,謂舌頭上耍花招,說話反複無常。
【膏脣拭舌】潤滑嘴脣,拭淨舌頭。意謂極力用話語打動人,多指讒毀。
【膏脣販舌】猶言膏脣拭舌。販舌,謂賣弄口舌。
【櫜弓臥鼓】藏弓息鼓。謂戰事停息,天下太平。
【櫜弓戢戈】亦作“櫜弓戢矢”。《詩·周頌·時邁》:“載戢幹戈,載櫜弓矢。”謂收藏幹戈弓矢。後因以“櫜弓戢戈”謂停息戰事。
【櫜弓戢矢】見“櫜弓戢戈”。
【櫜甲束兵】謂脫去鎧甲,收起兵器。
【槁木死灰】幹枯的樹木和火滅後的冷灰。《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喻“喪我”的“坐忘”境界。後亦引申為對世事無動於衷。
【槁形灰心】形容身體衰弱,意誌消沉。
【槁項沒齒】頸枯齒落。年老貌。
【槁項黃馘】謂麵黃肌瘦。《莊子·列禦寇》:“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明·瞿佑《剪燈新話·修文舍人傳》:“賢者~而死於下,不賢者比肩接跡而顯於世。”
【槁項黧馘】見“槁項黃馘”。
【槁蘇暍醒】使枯槁者複蘇,使中暑者蘇醒。形容苦難者得救,重獲生機。
【割肉補瘡】比喻不計後果以救燃眉之急。
【割肚牽腸】猶牽腸掛肚。形容思念之切。
【割雞焉用牛刀】謂處理小事何用禮樂。後用以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雞,也寫作“雞”。
【歌功頌德】頌揚功績和恩德。語本《史記·周本紀》:“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歌舞昇平】唱歌跳舞以慶祝太平。含有粉飾太平之意。
【歌聲繞梁】歌聲回旋於梁棟間,經久不息。形容歌聲美妙動聽。
【革凡成聖】革除凡習,成為聖哲。
【革凡登聖】見“革凡成聖”。
【革心易行】謂改正錯誤思想,改變錯誤行為。
【革邪反正】革除錯誤,回到正道上。
【革命反正】《易·革》“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後因以“革命反正”謂變革天命,使之恢複正常。借指改朝換代。
【革命創製】謂變革天命,創立新製。多指改朝換代。
【革故立新】見“革故鼎新”。
【革故鼎新】《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後遂以“革故鼎新”指革除舊的,創建新的。
【革麵革心】見“革麵洗心”。
【革麵洗心】《易·革》:“君子豹變,小人革麵。”又《係辭上》:“聖人以此洗心。”後以“革麵洗心”比喻徹底悔改。
【革麵悛心】見“革麵洗心”。
【革麵斂手】謂改惡從善,不敢恣意妄為。
【革風易俗】改變風氣和習俗。
【革奸剷暴】清除奸佞,鏟除暴虐。
【革新變舊】謂更造新的,改易舊的。
【革圖易慮】改變打算。
【革舊從新】同“革故鼎新”。
【革舊鼎新】同“革故鼎新”。
【革舊圖新】拋棄舊的事物,謀求新的途徑。
【格不相入】猶言格格不入。
【格古通今】窮究古代,通曉當代。謂學富識廣。
【格物致知】謂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為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之一。語出《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鄭玄注:“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
【格物窮理】窮究事物的道理。
【格於成例】為傳統的慣例所限製。表示不能達到目的。
【格格不入】互相抵觸,不相契合。
【格格不吐】謂有所格礙,不能盡情論述。
【格格不納】謂難以接受。
【格殺勿論】謂可將犯罪拒捕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
【格殺弗論】見“格殺勿論”。
【格殺無論】見“格殺勿論”。
【格高意遠】謂文章的格調高雅,含意深遠。
【隔皮斷貨】謂隔著封皮,判斷貨物的好壞。比喻憑外部現象推測內部底細。
【隔岸觀火】比喻置身事外,采取袖手旁觀的態度。
【隔屋攛椽】比喻辦不到的、不自量力的事情。
【隔靴抓癢】同“隔靴搔癢”。
【隔靴爬癢】同“隔靴搔癢”。
【隔靴搔癢】比喻說話、作文不中肯、不貼切、沒有抓住要害。亦比喻做事不切實際,徒勞無功。
【隔牆有耳】見“隔牆有耳”。
【隔壁攛椽】見“隔屋攛椽”。
【隔壁聽話】見“隔壁聽”。
【隔牆有耳】語本《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牆有耳,伏寇在側。’牆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後以“隔牆有耳”謂牆外有人偷聽,秘密泄漏。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比喻每人隻管自己的事,不管別人的事。
【各式各樣】謂多種不同的式樣、種類或方式。
【各有千秋】謂各有各的長期存在的價值。即各有優點或特色。
【各自為政】《左傳·宣公二年》:宋將與鄭戰,主帥華元殺羊勞軍,未及禦者羊斟,羊深懷恨。及戰,羊對華元說:“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遂趕車入鄭軍陣地。華被俘。後謂各按自己的主張辦事為“各自為政”。
【各自為戰】各自獨立作戰。
【各行其誌】見“各從其誌”。
【各行其是】按照各自認為對的去做。
【各色各樣】猶言各式各樣。
【各抒己見】各人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各抒所見】見“各抒己見”。
【各取所需】各人選取自己所需要的。
【各奔前程】各向自己確定的目標前進。比喻各幹各的事,各走各的路。
【各持己見】各自堅持自己的意見。
【各個擊破】謂分別逐個擊敗對方。
【各執一詞】各人堅持一種說法。形容各有各的主張,意見不統一。
【各執己見】見“各持己見”。
【各得其所】①謂各自得到其所需要的。②謂事物或人都得到適當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