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達地知根】謂根底清楚、明白。
【達官要人】猶言達官貴人。
【達官貴人】地位高的官吏和尊貴顯赫的人物。
【達官貴要】猶言達官貴人。
【達官顯宦】猶言達官貴人。
【打死老虎】見“打死虎”。
【打死虎】比喻抨擊已失威勢的人。
【打成一片】不同的部分融合為一個整體。
【打抱不平】幫助受欺壓者打擊強橫的人。
【打虎牢龍】猶言打鳳牢龍。
【打拱作揖】見“打恭作揖”。
【打草蛇驚】見“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喻懲彼戒此。語本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也驚。’為好事者口實焉。”《裏語證實·打草驚蛇》引《續常談》作“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注雲:“言汝訴主簿貪賄如打草,則我為蛇之被驚知戒矣。”後用以喻作事泄密而驚動對方。
【打退堂鼓】①古時官吏打鼓退堂。②比喻中途退縮。
【打恭作揖】舊時禮節,彎身抱拳,上下擺動,表示恭敬。
【打破沙鍋問到底】同“打破砂鍋璺到底”。
【打破沙鍋璺到底】亦作“打破砂鍋璺到底”。璺,坼裂。諧聲為“問”,今徑改用“問”。比喻追根究底。語本宋黃庭堅《拙軒頌》:“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為蛇畫足,何況頭上安頭,屋下安屋,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打破砂鍋問到底】見“打破沙鍋問到底”。
【打破砂鍋璺到底】見“打破沙鍋璺到底”。
【打躬作揖】見“打恭作揖”。
【打家劫舍】亦作“打家截舍”。到人家裏搶劫財物。
【打家截舍】見“打家劫舍”。
【打家截道】謂到人家裏和在路上搶奪財物。
【打蛇打七寸】比喻做事把握住關鍵,才易於製勝。
【打情賣笑】猶打情罵俏。
【打情罵俏】帶有親昵或誘惑的相互嘲弄。多指男女調情。
【打情罵趣】①謂打是情,罵是趣。猶言打是親,罵是愛。②猶打情罵俏。
【打落水狗】比喻繼續打擊那些已經失敗了的敵人,不使死灰複燃。
【打富濟貧】奪取富人的財產,救濟窮人。
【打開天窗說亮話】直率而明白地講出來。
【打鳳牢龍】亦作“打鳳撈龍”。①喻安排圈套使強有力的對手中計。②喻設法尋找合適的人選。
【打鳳撈龍】見“打鳳牢龍”。
【打鴨驚鴛】見“打鴨驚鴛鴦”。
【打鴨驚鴛鴦】比喻打此而驚彼。
【打擊報複】對揭露自己缺點、錯誤的人進行壓製陷害。
【打鐵趁熱】比喻做事抓緊時機,加速進行。
【打雞罵狗】比喻旁敲側擊地漫罵,以發泄對某個人的不滿。
【大人先生】舊時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時帶諷刺意味。
【大刀闊斧】①形容軍隊威猛的氣勢。②喻辦事果斷而有魄力。
【大才榱槃】同“大才槃槃”。
【大才槃槃】謂有大才幹。
【大千世界】佛教語。“三千大千世界”之省稱。後亦以指廣闊無邊的世界。
【大手大腳】形容花錢、用東西沒有節製。
【大公無私】①公平正直,不徇私情。②現多指完全為人民群眾利益著想,毫無私心。
【大方之家】謂見多識廣、明曉大道的人。
【大打出手】戲曲演武打時,由劇中一個角色同幾個對手相互拋擲接踢武器,稱為打出手。因以大打出手形容野蠻地打人逞凶或相互間的爭鬥、毆打。
【大巧若拙】謂真正靈巧的人,不自炫耀,外似笨拙。
【大功告成】語本《漢書·王莽傳上》:“十萬眾並集,平作二旬,大功畢成。”指巨大的工程或重要的任務宣告完成。
【大失所望】原來的希望完全落空。語本《史記·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大地回春】亦作“大地春回”。指冬盡春來。草木萌生,大地上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常比喻形勢的好轉。
【大地春回】見“大地回春”。
【大有人在】指某一類人為數很多。
【大有可為】事情很值得做,很有發展前途。
【大有作為】謂能充分發揮才能,做出很大成績。
【大有逕庭】《莊子·逍遙遊》:“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王先謙集解引宣穎雲:“逕,門外路;庭,堂外地;大有,謂相遠之甚。”後稱彼此差異很大為“大有逕庭”。
【大而化之】①謂光大德業,以化萬民。②做事情馬虎,不細心。
【大而無當】①謂言辭誇大,不著邊際。②指大而不切實用。
【大匠運斤】語出《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後以“大匠運斤”稱人技藝精湛或文筆嫻熟高超。
【大同小異】《莊子·天下》:“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後指事物大體相同,略有差異為“大同小異”。
【大吃一驚】形容對發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大吆小喝】大聲喊叫、謾罵。
【大廷廣眾】見“大庭廣眾”。
【大名鼎鼎】名氣很大。
【大名難居】《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句踐以霸,而範蠡稱上將軍。還反國,範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後稱盛名之下不易自處為“大名難居”。
【大好河山】無限美好的祖國國土。
【大材小用】大的材料用於小處。比喻人才使用不當,不能盡其才。
【大杖則走】漢劉向《說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嚐不在側;求而殺之,未嚐可得;小箠則待,大箠則走,以逃暴怒也。”謂父以大杖責子,或致傷,在父則為傷慈,子宜避之,不陷父於不義。
【大步流星】形容走得很快。
【大旱望雲】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樣。語本《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趙岐注:“霓,虹也。雨則虹見,故大旱而思見之。”
【大吹大打】謂鼓樂齊作。
【大吹大擂】①鼓樂齊作。②比喻大肆宣揚。
【大吹法螺】法螺,僧道作法事用的樂器,是一種梭尾螺殼。《妙法蓮華經·序品》:“今佛世主,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後以“大吹法螺”比喻說大話,大肆吹噓。
【大言不慚】說大話而不覺羞愧。
【大快人心】指壞人受到懲罰或打擊,眾人心裏感到非常痛快。
【大直若屈】亦作“大直若詘”。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
【大直若詘】見“大直若屈”。
【大呼小叫】謂大聲叫呼。
【大呼小喝】同“大呼小叫”。
【大放厥詞】見“大放厥辭”。
【大放厥辭】亦作“大放厥詞”。①謂寫出大量優美的辭章。②大發議論(今多含貶義)。
【大法小廉】謂大臣盡忠,小臣盡職。
【大相逕庭】謂彼此相差極遠或矛盾很大。
【大相徑庭】見“大相逕庭”。
【大是大非】指帶有原則性、根本性的是非問題。
【大風大浪】自然界的狂風巨浪。多比喻社會上的巨大動蕩和激烈鬥爭。
【大庭廣眾】本謂在朝廷之上,麵對群臣的公開場所,後指人數眾多的公開場合。
【大音希聲】《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王弼注:“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魏源本義引呂惠卿曰:“以至音而希聲,象而無形,名與實常若相反者也,然則道之實蓋隱於無矣。”意謂最大最美的聲音乃是無聲之音。
【大逆不道】猶大逆無道。
【大逆無道】封建時代稱犯上作亂等重大罪行。
【大紅大紫】形容顯赫、得意。
【大紅大綠】謂顏色濃豔。
【大馬金刀】①形容豪爽,氣派大。②形容說話直率鋒利,不留情麵。
【大起大落】大幅度地起落。形容變化大。
【大氣磅礴】形容氣勢盛大。
【大殺風景】唐李商隱《雜纂》把“花間喝道”、“月下把火”等列為“殺風景”的事情,意思是損害景物,破壞人的興致。今泛稱敗人興致為大殺風景。
【大海撈針】比喻無從尋覓。
【大家風範】①出自高貴人家的特有氣派。②借稱大作家的風格氣派。
【大家閨秀】舊指出身於世家大族的女子。
【大書特書】謂對大事鄭重地予以記述。
【大展宏圖】謂放手實施宏偉的計劃和設想。
【大處著眼】從大的、重要的方麵觀察、考慮問題。
【大處落墨】繪畫或寫文章要在主要的地方下工夫。比喻做事要在大處著眼。
【大敗虧輪】遭到很大的失敗和損失。
【大動肝火】大怒。
【大張旗鼓】①比喻聲勢、規模很大。②比喻公開。
【大張撻伐】①大規模地用兵征討。②指進行猛烈抨擊或聲討。
【大塊文章】原指大自然錦繡般美好的景色。語本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清黃景仁《硯銘》:“眉山蒼蒼,大塊文章,獸紐頭,篆鳥跡,中空無物,何止容卿輩數十。”後用以稱讚別人內容豐富的長篇文章。參見“大塊”。
【大喜過望】謂結果比原來希望的更好,因而感到特別高興。
【大惑不解】語本《莊子·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成玄英疏:“大愚惑者,凡俗也,心識闇鄙,觸景生迷,所以竟世終身不覺悟也。”後多以“大惑不解”指對事物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大廈將傾】見“大廈將顛”。
【大廈將顛】喻情勢危急,頻臨崩潰。
【大智如愚】謂才智極高的人,不炫耀自己,表麵上看來好象愚笨。
【大智若愚】見“大智如愚”。
【大筆如椽】語出《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諡議,皆珣所草。”後常以“大筆如椽”誇讚別人文筆雄健有力或文章氣勢宏大。
【大街小巷】指各處街巷。
【大發雷霆】比喻大發脾氣。
【大肆厥辭】鋪張辭藻,大展文才。
【大勢已去】謂有利的局勢已經喪失。
【大勢所趨】整個局勢發展的趨向。
【大搖大擺】形容滿不在乎、大模大樣地走動。
【大路椎輪】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夫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輪之質。”大輅,古代華美的大車。椎輪,無輻條的原始車輪。謂大輅由椎輪逐步演變而成,比喻事物的進化,由簡到繁,由粗至精。後人亦稱始創者為大輅椎輪。
【大腹便便】①形容肚子肥大凸出。②今含貶義。
【大煞風景】同“大殺風景”。
【大煞風趣】同“大煞風景”。
【大義滅親】春秋時衛大夫石碏之子石厚與公子州籲殺桓公,而立州籲為君。石碏因設計殺州籲、石厚,《左傳》讚之為“大義滅親”。見《左傳·隱公四年》。本指為君臣大義而絕父子的私情。後泛指為維護正義而不顧親屬間的私情。今指為維護正義,對違反祖國人民利益的親屬不徇私情,使受國法製裁。
【大義凜然】形容為維護正義而顯出嚴峻不可侵犯的樣子。
【大慈大悲】佛教語。佛菩薩對眾生廣大的慈善心和憐憫心。《大智度論》卷二七:“大慈大悲者,四無量心中已分別,今當更略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後形容人心腸慈善。《雲笈七簽》卷四:“聖人興,大慈大悲,愛若赤子,隨時化生,隨宜救拔。”現多含諷刺意。
【大經大法】根本的原則和法規。
【大模大樣】①滿不在乎或不害怕的樣子。②傲慢的樣子。
【大醇小疵】醇,純。疵,病。謂大體純正,略有欠缺。
【大徹大悟】謂徹底醒悟。
【大請大受】謂優厚的待遇。
【大澈大悟】見“大徹大悟”。
【大頭小尾】猶虎頭蛇尾。比喻作事前緊後鬆,有始無終。
【大器晚成】謂貴重器物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較晚。
【大興土木】大規模興建土木工程,多指蓋房子。
【大錯特錯】強調錯誤到極點。
【大聲疾呼】大聲呼喊,促使別人注意。語出唐韓愈《後十九日複上宰相書》:“蹈水火者之求免於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愛,然後呼而望之也;將有介於其側者,雖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則將大其聲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大膽包身】謂膽量極大。
【大繆不然】見“大謬不然”。
【大謬不然】謂大錯特錯,完全不是這樣。
【大權旁落】重大權力落在別人手中。
【大驚小怪】形容對不足為奇的事情過分慌張或詫異。
【大驚失色】非常驚恐,變了臉色。
【大顯身手】充分顯露自己的本事。
【大顯神通】充分顯示出奇的本領。
【呆似木雞】見“呆若木雞”。
【呆如木雞】見“呆若木雞”。
【呆若木雞】《莊子·達生》謂紀渻子為國君馴養鬥雞,凡四十日乃成,“望之似木雞矣”。因以“呆似木雞”或“呆若木雞”形容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楞的樣子。
【代馬依風】比喻人心眷戀故土,不願老死他鄉。
【代馬望北】比喻人心眷戀故土,不願老死他鄉。
【代越庖俎】《莊子·逍遙遊》:“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成玄英疏:“庖人,謂掌庖廚之人,則今之太官供膳是也。屍者,太廟中神主也。祝者,則今太常太祝是也,執祭版對屍而祝之,故謂之屍祝也。樽,酒器也。俎,肉器也。”後因以“代越庖俎”比喻越出本分,代行其事。
【帶水拖泥】①形容泥濘難行。②比喻不順利或不幹脆。
【帶月披星】形容早起晚睡,奔波不息。
【帶金佩紫】古時三公等皆佩帶金印紫綬。後用以指居高官顯位。
【帶減腰圍】語本《梁書·昭明太子統傳》:“體素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損。
【待人接物】與人相處。
【待月西廂】唐元稹《鶯鶯傳》載:鶯鶯約張生月夜會於花園,題《月明三五夜》詩一首,著紅娘送去。其詞曰:“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後因以“待月西廂”謂情人私相約會。
【待兔守株】比喻墨守成規不知變通或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
【待賈而沽】亦作“待價而沽”。等待善價出售,亦比喻懷才待用或待時而行。語本《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待價而沽】見“待賈而沽”。
【戴天履地】頂天立地。猶言生於天地之間。
【戴天蹐地】猶戴天履地。
【戴日戴鬥】猶言普天之下。
【戴月披星】頂著月亮和星星。謂起早落黑,辛勤地奔波或在野外勞動。
【戴玄履黃】猶戴天履地。
【戴盆望天】①《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亡家室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李善注:“言人戴盆則不得望天,望天則不得戴盆,事不可兼施”。因以“戴盆望天”喻事難兩全。②喻方法錯誤,無法達到目的。
【戴眉含齒】見“戴發含齒”。
【戴高帽子】《北史·儒林傳下·熊安生》:“道暉好著高翅帽、大屐,州將初臨,輒服以謁見。仰頭舉肘,拜於屐上,自言學士比三公”。後因以妄自尊大,冀人譽己為好戴高帽子;而以吹捧、恭維別人為給人戴高帽子。
【戴高帽兒】見“戴高帽子”。
【戴笠故交】謂貧賤之交。
【戴笠乘車】古代越地風俗淳樸,凡初與人交,即封土壇,祭以雞犬,祝曰:“卿雖乘車我戴笠,後日相逢下車揖;我步行,君乘馬,他日相逢君當下。”意即不以貴賤而使交情有所變易。見晉周處《風土記》。後以“戴笠乘車”喻貧賤之交或貴賤相逢,不忘舊交。
【戴清履濁】猶戴天履地。清指天,濁指地。
【戴罪立功】謂判了罪而給予立功贖罪的機會。也泛指犯罪後立功贖罪。
【戴圓履方】猶戴天履地。
【戴發含牙】見“戴發含齒”。
【戴發含齒】謂人的形狀。亦以指人。
【戴頭識臉】謂有麵子,有身分。
【戴霜履冰】形容不怕嚴寒,奔波於外。
【戴雞佩豚】雄雞野豬皆好鬥,古時以冠帶像其形,表示好勇。
【丹書白馬】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享有世襲爵位和免罪等特權的證件時,宰白馬歃其血,以示堅守誓約,後人稱為“丹書白馬”。
【丹書鐵券】丹書鐵契。
【丹書鐵契】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襲的享有免罪等特權的證件。
【丹黃甲乙】點校書籍,評定次第。
【丹楹刻桷】紅漆的柱子與刻有花紋的椽子。形容屋宇華麗精美。楹,柱。桷,椽。語出《春秋·莊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宮楹。”又《莊公二十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宮桷。”桷,椽。語出《春秋·莊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宮楹。”又《莊公二十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宮桷。”
【丹鉛甲乙】見“丹黃甲乙”。
【丹鳳朝陽】《詩·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明朱善《詩解頤》卷三:“鳳皇者,賢才之喻;高岡者,朝廷之喻;梧桐者,賢君之喻;朝陽者,明時之喻也。”後以“丹鳳朝陽”喻賢才逢明時。
【丹漆隨夢】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誌》:“齒在逾立,則嚐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南行。”後以“丹漆隨夢”指追隨前哲。
【單刀直入】①原為佛教語。喻認定目標,勇猛精進。②喻說話直截了當,不繞彎子。
【單刀赴會】指三國蜀將關羽攜帶單刀獨自往見吳將魯肅的故事。後多喻指孤膽入敵,與之周旋。
【單文孤證】僅有的證據。意謂不足憑信。
【單見淺聞】見識短淺。
【單絲不成線】見“單絲不成線”。
【單槍匹馬】亦作“單槍獨馬”。亦作“單鎗匹馬”。①形容孤身奮戰。②比喻孤身一人或單獨行動。
【單憂極瘁】謂極盡憂慮辛勞之苦。單,通“殫”。
【擔雪填井】見“擔雪塞井”。
【擔雪填河】見“擔雪塞井”。
【擔雪塞井】比喻白費力氣,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