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新概念航母(1 / 2)

冷戰結束後,美國由過去以遏製蘇聯、防止或打贏全麵戰爭為主,轉變為“穩定世界秩序”,側重“由海向陸”戰略,謀求近海打贏高技術戰爭。其後美海軍戰略幾次調整,但其稱霸全球、爭霸海洋的實質沒有變。為了有效對付多元與不確定的對手,並針對海外基地縮減的狀況,美國感到必須保持“前沿存在”,而實現“前沿存在”的核心就是倚仗大型航母戰鬥群。因為大型航母與中小型航母相比優勢突出。

一是大型航母搭載機種多,數量多,執行任務廣。一般來說,大型航空母艦像美尼米茲級航母上搭載有8~9個艦載機中隊。這些艦載飛機與直升機可以擔負製空、對地對艦攻擊、預警控製、反潛作戰、勤務運輸等多種作戰任務。而小型航母執行任務是極其有限的,因為即使像法“戴高樂”號中型核動力航母上也隻搭載有“陣風”戰鬥攻擊機、E-2C預警機及直升機等少量機種,所能完成作戰任務相當有限。

二是大型航母的作戰效能大大高於小型航母。航母是一種攻防兼備、進攻性很強的海上作戰平台。通常大型航母搭載有70~80架各式艦載機與直升機,中型航母多載有40~50架,小型航母為20~30架。作戰實踐和演習試驗均已證明,大型航母的作戰效能是中型航母作戰效能的2倍,是小型航母的6~8倍。一艘尼米茲級大型航母傾巢出動艦載戰鬥/攻擊機,通常能可靠地完成製空和攻擊兩項任務。而小型航母別說進攻,就連防禦對方的空中打擊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難以招架。1982年英阿馬島海戰中,英“無敵”號和“競技神”號兩艘小型航母上,隻搭載有28架“海鷂”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幸虧阿根廷空軍及海軍航空兵飛機數量不多,出動架次有限,機載導彈缺乏,導致作戰能力不足,否則戰爭結局將有可能改寫。

三是大型航母的安全性要明顯優於小型航母。大航母甲板麵積大、船體搖擺小,艦載機起飛與降落時受影響較小,因而事故率低。大量航母事故統計分析顯示:滿載排水量8萬噸以上的大型航母事故率隻是6萬噸航母的1/3。此外,大型航母一般都裝有4套相互獨立的推進裝置,小型航母通常隻有2套相互獨立的推進裝置,後者一旦有1套發生故障,就會嚴重影響正常航行。

此外,這還取決於國家的總體實力強弱與軍費投入的多少。現代大型航母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吞金獸”,例如美尼米茲級“裏根”號核動力航母的建造費為45億美元,而新一代CVN78的建造費用更高達80億美元。大型航母如此高額的費用對於一些小國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泰國2004年的全部軍費預算不過19億美元,即使全部撥給海軍,還不夠建造半艘尼米茲級航母。

目前,為了保持在世界範圍內執行任務,增強海上力量,英、法等國也均在建造大型航母。英國已撥款80億美元建造兩艘排水量超過6.5萬噸的大型航母。與此同時,法國也計劃建造一艘排水量超過7萬噸的常規動力航母。

美海軍曾考慮建造小型航母

CVN78航母的排水量超過10萬噸,比美海軍現役航母8萬~9萬噸的排水量更大。據美《防務內參》網報道,在建造下一代航母時,美海軍內部曾討論建造小型航母的可行性。按照當今世界海軍約定俗成的航空母艦分類法,滿載排水量在6萬噸以上的為大型,處於3萬~6萬噸的為中型,在3萬噸以下的則為小型。實際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美海軍準備發展新一代航母CVN21時,美軍方內部就已經出現建造小型航母的意見。

2005年,負責美軍轉型工作的國防部部隊轉型辦公室提交了一份名為《艦隊替代體係設計》的研究報告。美軍認為,現代精確製導武器的廣泛應用已經大大提升了對目標的摧毀效率,過去需要從航母上出動多架次戰機對一目標進行數波次打擊方能保證打擊效果,現在隻需要使用一枚精確製導炸彈就可以完成任務,這相對降低了對大型航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