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有擔當:“圓世”為要義,果敢為方針(2)(1 / 3)

冒險不是由著性子蠻幹,不是閉著眼睛撞大運。是盡量用智力和經驗去闖,而不是用運氣和貪欲做事。在冒險過程中,無時不充斥著利弊得失的分析和判斷。就像一個技術高超的舵手,有時盡管風浪很大,但總是緊握手中的舵,努力地辨別方向。正是憑著這股精神,才闖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險灘。

越是非常時期,越要講究信義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基本上都能恪守信義,因為誰也不想背著個“不守信”的名聲,而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但是,如果麵對巨大的誘惑或考驗的時候,就不是人人都能把持得住了。其實,在非常時期的信譽裏,往往隱藏著非常的機會。

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都知道信義的重要性,平日做事,基本上也是說到做到,不打折扣。可是,在一些非常時刻,比如在重大壓力或者極度的誘惑之下,就不是人人都能把持得住了。

而隻有非常人,才能做出非常之事,從而獲得非常的成就。

朝廷與太平軍打仗的時候,有一天,胡雪岩的阜康錢莊忽然來了一個綠營軍官,他隨身帶來一個破爛麻袋,裏麵裝滿大大小小的銀錠子。他自報名姓叫羅尚德,四川人,這些銀子是他曆年的積攢,因隊伍要到別的地方去打仗,聽說胡雪岩為人夠朋友,現在要把這些積蓄全部存入阜康。

羅尚德在老家時,是一個賭徒,定下婚約不提婚期,卻因為好賭,前後用去嶽丈家一萬五千兩銀子,最後嶽丈家提出隻要羅尚德同意退婚,寧可不要這一萬五千兩銀子。這一下刺激了羅尚德,他不僅同意退婚,並發誓做牛做馬也要還上這一萬五千兩銀子。羅尚德後來投軍,辛辛苦苦十三年熬到六品武官的位置,自己省吃儉用,積蓄了這一萬二千兩銀子,如今已經接到命令要到江蘇與太平軍打仗,沒有親眷相托,因而拿來存入阜康錢莊。他來存錢,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一是因為相信阜康錢莊的信譽,他的同鄉劉二經常在他麵前提起胡雪岩,而且隻要一提起來就讚不絕口;二來也是因為自己要上戰場,生死未卜,存折帶在身上也是一個麻煩。

得知這一情況,胡雪岩當即決定,第一,雖然對方不要利息,自己也仍然以三年定期存款的利息照算,三年之後來取。第二,雖然對方不要存折,也仍然要立一個存折,交由阜康的掌櫃劉慶生代管。

羅尚德後來果然在戰場上陣亡了。陣亡之前,他委托兩位同鄉將自己在阜康的存款提出,轉送老家的親戚。羅尚德的兩位同鄉沒有任何憑據就來到阜康錢莊,辦理這筆存款的轉移手續,原以為會遇到一些刁難或麻煩,甚至恐怕阜康會就此賴掉這筆賬,不想阜康除為了證實他們確是羅尚德的同鄉,讓他們請劉二出麵做個證明之外,沒費一點周折,就為他們辦了手續,這筆存款不僅全數照付,而且還照算了利息。

這就是重信用、重信義。其實,當時羅尚德手上沒有任何憑據,後來到阜康幫助羅尚德來辦理這筆存款取兌手續的人,也同阜康沒有一點關係,倘若否認這筆存款,當然是別無人證。這樣做雖然確實非常不義,但事實上,在商場上也並不是沒有。阜康卻不肯這樣做。

我們知道,商務運作中買賣雙方的關係,就是一種交換關係。這種交換,本質上應該是一種互利互惠的自願交換,隻有以自願為原則,以互利為目的,這種交換關係才能長期保持,也才會有生意的興隆。俗話說,“信義通商”、“誠招天下客”,能以自己的信用招來天下客,生意也就沒有不興隆的道理。比如阜康付出了羅尚德的那筆存款,就引來了大批的存進。兩個幫羅尚德辦理取兌手續的同鄉回到軍營講了自己在阜康的經曆,使阜康的聲譽一下子就在軍營傳開了。許多綠營官兵把自己的積蓄甘願“長期無息”地存入阜康錢莊。

在中國古代,人們很少簽合同、訂契約,相互間的合作憑據就是一句諾言,所以中國人極力用道德上的強化來使這類模糊的諾言確定下來。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在他看來,誠實待人,不說假話、不騙人,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三國時,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命人製造木牛流馬運輸軍糧,再次出兵祁山,第四次攻魏。魏明帝曹睿親自到長安指揮戰鬥,命令司馬懿統帥諸將領,帶領大軍直奔祁山。麵對兵多將廣、來勢洶洶的魏軍,諸葛亮不敢輕敵,於是命令士兵占據險要地勢,嚴陣以待。

在這緊要關頭,蜀軍中有八萬人服役期滿,已有新兵接替,老兵們都整裝待發,盼望著能早點返回故鄉。魏軍有三十餘萬人馬,兵力眾多,連營數裏。如果蜀軍放走這八萬名老兵,那麼他們的勢力就會更加單薄,取勝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眾將領都為此感到十分憂慮。這些整裝待發的老兵也深感擔心,怕盼望已久的回鄉願望不能立即實現。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