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定義
您對生活感到滿足嗎?很多人給予了否定的回答。
心理學家們認為,幸福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東西,他的心理機製可能根植於大腦中心,這也是多數神經心理學家們特有的觀點。一項發現表明,幸福者的大腦左前葉顯示出的“腦電流”更強,而那些精神抑鬱或沮喪的人在其大腦右前方腦葉中則顯示出較強的“腦電流”。
目前心理學家們對“主觀的幸福”的研究正日漸推翻許多人對其所抱有的神秘性。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驚人的新發現,例如:
幸福不分性別。一項對146例被試“主觀幸福的”分析研究表明:在兩性之中關於幸福的感覺差異絕不超過1%。
幸福不依賴於年齡。人的一生中沒有某一特別階段比另一階段缺少幸福感。不用說躁動的青少年期或下負平穩的中年期,更不用說正在衰老的老年期。這一結論產生於西方科學界1980年對全世界近17萬人的調查。
財富不能創造幸福。1990年與1957年相比,盡管個人的購買力增加了一倍,但僅五分之一的美國人告訴芝加哥大學國家輿論調查中心說他們非常幸福。有位專家說:“盡管我們富裕了一倍,但我們並不幸福。”《福布斯》雜誌的一項調查列出了100個富翁的情況,研究發現這些權貴人物與普通老百姓相比並不幸福。
幸福與婚姻緊密相連。婚姻衝突是不幸福的一個重要因素。專家說:“大多數婚姻穩定的人比不穩定的幸福。”美國一項調查表明。39%的已婚青年聲稱他們“非常幸福”,與此相比僅24%的未婚青年有同感。已婚的人與未婚的人相比很少孤獨。而且夫妻間更喜歡相互鼓勵。並且,已婚者具有雙重身份:配偶和父母,這一點能增強他們的自尊感和幸福感。
幸福與人生態度相關。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持有“知足常樂”觀點的饋瘍病患者和失眠症患者較易痊愈,並且不易成為吸毒者。與那些持相反態度的人相比,他們更具有自信心,更具有處理複雜事情的能力。
真正的幸福,按照美國心理學家“米哈利.克塞克的說法,意味著生活在一種“沉醉”狀態中,即完全沉迷於一種活動,無論是工作還是娛樂。他注意到藝術家常常沉迷於工作中,到了忘記一切的程度。
最後,他研究了“沉醉”的性質。他以工作在不同領域的至少8000人——科學家、學生、機械師、舞蹈家、醫生等—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沉醉”的狀態下運用你的全部或大部分技能。但克塞克警告人們說,對幸福最大的威脅就是技能運用太少,以至產生煩惱和焦慮。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提出如下達到幸福的步驟:
1.享受瞬間
要生活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把孩子的微笑當作珠寶,在幫助朋友中得到滿意感,與好書裏的人物共歡樂。
2.控製你的時間
幸福的人設置大的目標,然後落實在每天的行動中。一天寫300頁書是一件艱難的事,然而每天撰寫兩頁則非常容易辦到。這樣堅持150天,你就可以寫成一本書,這個原則可適用於任何工作。
3.增強積極情緒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消極的情緒使人沮喪,而積極的情緒催人奮進。幸福的人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努力消除消極情緒。
4.優待親近的人
人們學會很好地對待親近的朋友、配偶、合夥人的不幸,比如喪親之痛、失業、疾病甚至被強奸。美國民意調查中心的抽樣調查顯示:能一下數出5個親密朋友的人有60%的人比不能數出任何朋友的人更感到幸福。
5.麵帶幸福感
實驗表明真正麵帶幸福感的人,他們更感到幸福。研究表明,經常歡笑更能在大腦中引起幸福的感受。
6.告別枯燥的生活
不要沉溺在無所事事中,不要把自己限製在電視機前,要沉浸於能用你的技能的事情中。
7.多活動
室外的鍛煉是對付壓力和焦慮的良藥。對常感到一定壓力的大學生的調查表明:那些經常在室外鍛煉的學生情況要明顯好於不參加者。
8.好好休息
幸福的人精力充沛,但他們仍然需要留出一定的時間睡眠和享受孤獨。
9.關照心靈
對信仰和幸福的關係的研究表明,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人更有幸福感。
當然信仰不可能讓我們免除所有悲哀,它不可能囊括一切,但是信仰常常提醒你沿著幸福之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