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 言(1 / 1)

孟子說:“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隻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人的一生,總會麵對太多“魚”和“熊掌”的選擇,你如何取舍?“得”建立在“舍”的基礎之上,但“得”的獲取還與多種因素有關,有“舍”並不一定有“得”,而不“舍”則一定不會有“得”。如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都曾進行過長時間的高強度訓練,所在國家或地區亦曾為他們花過不少錢,都有所“舍”,但賽場上獎牌隻有三枚,冠軍隻有一個,絕大多數人與奧運冠軍甚至與獎牌無緣;如果不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不懂“舍”的道理,則肯定拿不到獎牌,更不可能拿到金牌。

我們在平時生活中要做到懂得取舍,隻有適當的“舍”,才會有“得”。舍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世,存於心間,存在微妙的細節,並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中,才能達至和諧,達到統一。

曆史上三國後期的司馬懿就非常精通舍得的哲學。縱觀司馬懿的一生,他最初是在曹操手下當一名文學掾,即抄抄寫寫的一個小官員,要知道司馬懿可是一個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天才,然他並沒有因此而對曹操不滿意,或與其對著幹,相反,他更是兢兢業業,一味地在其底下苦幹,這是何原因呢?很簡單,此時曹操的勢力強大,若他堅持與曹操抵抗,就一定會落敗,甚至被殺,所以他主張“舍”而保身,在曹操的時期,司馬懿一直都處於下風。直到魏少帝曹芳時期,他才集中力量一舉在魏國奪權,為後來的晉代拉開了序幕,他也被稱為三國曆史上笑到最後的贏家。

平時做事都應該公平正直,但若當別人虛偽狡詐的時候,你不妨也虛與蛇委,並予以奉承,這樣你就少了一個敵人,“舍”了一次又何嚐不可?司馬懿不是就因為懂得放下自尊,在曹操手下低調行事才能得到更多嗎?所以,有時候為了自己的將來,並不需要任何時候都說實話,因為對方所需要的隻是能迎合他的話題,因此“舍”是一種明智之舉,有時候能舍掉“麵子”的人,反而是個受歡迎的人,而隻顧維護自己“麵子”的人,則可能會不受歡迎,甚至會在實際生活中吃虧上當。然而,很多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為有見解,自以為有口才,逮到機會就大發宏論,把別人批評得臉紅一陣白一陣,他自己則大呼痛快。其實這種舉動正是為自己的禍端鋪路,總有一天會吃到苦頭。是的,如果一個人總是自高自大,那麼,他將會被孤立起來,失去別人對他的尊重,斷送他的前程。縱觀曆史,那些能成就一番大事的人,無不是因為能夠清晰地辨識事情的輕重緩急,從而正確地進行取舍。

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婦孺皆知,正是當初韓信“舍”得“麵子”,才在日後輔佐劉邦成就一番霸業,被封為齊王。所以,生活中做事離不開舍得的智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隻要細心觀察,我們就不難發現,有不少人都在關鍵時刻辦事遲疑,難以取舍,拖拖拉拉,猶豫不決,機會就如風馳電掣般從身邊飛過,等待他的隻有後悔和空歎了。的確,生活中這類現象比比皆是,很多人都是這種心理,既想得名又想得利、既不想得罪人又想做好人,“舍”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痛苦的,因為“舍”了就意味著不會再擁有,但若你不懂得放棄,那麼越來越多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將你壓垮。而隻有你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當然,交往中有自己的要求、準則本是無可非議,但人的一生都會遇到無法預料的事,所以一個人在社會上行走、做事還是有點彈性,即靈活性的好,做事時要在堅持一定原則的情況下保持彈性,有一定的“舍”,才會使我們在成功道路上更加順暢。

蘆葦就是因為能彎下身,所以才能在狂風肆虐下生存,而榆樹就是想一直挺著腰杆,結果為狂風吹斷枝杆。倘若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總是盯著自己的產品不放,那他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推銷大王,因為他們在這個道路上行走,會遇到千奇百怪的人和事,如果不懂得“奉承”,而總是拘泥於一般的原則,則可能使他們陷入難堪的境地。一個人做事如果過分地講究方法,講究原則將會碰得頭破血流,寸步難行。一個人如果過分圓滑,八麵玲瓏,事事都想占便宜,必將眾叛親離,成為孤家寡人。

人生的巧妙就在於能適時舍棄,這樣才能在社會生活中進退自如,遊刃有餘,掌握生活主動權,贏得廣闊的生存空間。

關於舍棄,還有很多話題,我們已在本書中做了更深入的探討,在此不再贅述。總之,學會舍得,是任何人都需要參悟的人生大智慧,所以,不管你有多忙,不管你有多累,抽出時間來,給自己思考的時間,感悟這個人生的大問題吧。什麼時候,你悟懂了,你不僅可以快樂幸福,而且還能事事如願,成就自己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