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船舶(3)(1 / 3)

核潛艇

新中國成立之後,各條戰線處於蓬勃發展之中。為了使人民解放軍在未來戰爭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黨中央及時指示:“在壯大陸軍的基礎上,加強海軍、空軍及二炮部隊的建設。”當時還很弱小的海軍,為了能夠迅速建設成為一支海上突擊力量,迫切要求各種類型齊全的武器裝備補入。

建造核潛艇的設想便在當時科學技術還很落後的狀況下醞釀著。1955年,毛澤東主席在一次會議上第一次莊嚴指出:中國已經進入了開始要“鑽原子能”這樣的曆史新時期。1958年10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就指示當時以某原子能研究所為主,開始潛艇核動力裝置的開發研究工作。但由於人才奇缺,除了少數幾個人懂得核科學之外,大多數科學工作者對核的了解還是較為膚淺的。當時世界上也隻有美蘇兩國擁有核潛艇,為了不致於使中國成為其軍事上有力的競爭對手,它們都對中國封鎖資料。我們曾向前蘇聯提出給予幫助的請求,而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卻說,可以提供幫助,但要組建聯合艦隊。

在開始核動力潛艇研究時,某原子能研究所所掌握的核潛艇資料幾乎為零。同時,國內當時也沒有計算機等多功能計算工具和先進的測量儀表,一切隻能上法上馬,在這種條件下開始核動力的研究工作,成功性極為渺茫,難怪中國核潛艇下水的消息報道後,世界各國政府首腦、軍事界、政治界、科技界、新聞輿論界都認為這是一個難以捉摸的謎。

我國的科學工作者們懷著一顆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在某原子能研究所的李毅、孟戈非、連培生的帶領下,隻憑國外新聞報道中的隻言片語和幾個了解核科學的人所掌握的核反應原理便投入了這場高難度的工作中去了。

目標隻有一個,就是建成具有大的續航力、高的推進功率、有著戰略威懾力的核動力推進潛艇。當時,某原子能研究所組成的核動力研究室的成員大都是剛剛從大學物理、化學、鍋爐、數學等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對核動力設計工作不很了解。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他們的艱辛探索下,對反應堆的類型、功率匹配以及動力傳動方式方麵都提出了可行性的方案,隨後,核反應堆的總體方案和運行參數也確定下來了。

接著便開始了緊張的總體和具體布置工作。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就曾知曉,某國核動力船舶的設計方案中核反應堆第一回路采用200個大氣壓作為選定壓力,按理,這是別人成功的經驗,但是彭士祿還是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的態度,重新畫曲線列算式,計算結果表明:如果選用200個大氣壓,則會引起臨界熱流太低,可能會燒壞元件,甚至還會發生不可估計的大事故。是認定自己的結果還是盲從於國外權威?科學隻相信真理,彭士祿經過多次重新計算,毫不含糊地指200個大氣壓作為一回路選定氣壓是錯誤的。他認為,根據工程熱力學的理論,70~90個大氣壓的臨界熱流最大,但是為了安全,不可取最佳值,在選定了一個合適的安全係數之後,應取XXX值作為第一回路的選定壓力值。

初露頭角的潛艇核動力方案設計,遇到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家麵臨著很多困難,核動力潛艇工程隻能忍痛下馬了,剩下一個由50多人組成的核動力研究室在工程下馬之後,他們仍然沒有停止對核動力潛艇孜孜不倦的探索。總設計師彭士祿想了一個辦法,由他本人和曹鐸、蔣濱森等幾個了解核動力專家給全研究室開了五門課——反應堆物理、工程熱力學、自動控製、結構以及動力裝置。

50人就在這人少事多的情況下邊學邊幹開了。這期間,他們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還完成了各種可行性論證。之後,他們一行幾百人於1965年來到四川青衣江畔一塊未經開發的地區建造了一個與艇上大小、結構等實際情況一樣的陸地模式堆,在陸基核反應堆上作了各種工況和負荷試驗,同時為了實戰要求,潛艇核動力設計研究室的工作人員曾在反應堆冷熱以及嚴重傾斜狀態下進行了上千次試驗,以確保核潛艇實戰要求核反應堆在極短時間內實現大範圍的功率變化的需求。

同時,為核潛艇生產配套元件的廠家也麵臨著一係列考驗,比如反應堆一回路主泵的電機定子必須全密封,主泵還要求雙轉速,而設計人員當時僅從國外一本雜誌上看到過一張整體外形照片,設計人員隻得會同工廠技術人員和工人一起,討論研究,終於造出了一台中國式的全密封的,而且噪音小、性能先進的主泵。參加此項工作的工人師傅硬是迎著困難完成了全部核潛艇所用的元件。

1970年4月18日,核潛艇陸基模式堆的安裝工作完成了,5月1日開始試車,7月30日試驗達到滿功率運行,12月26日,中國海軍的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終於像巨鯨一樣下水了。1974年8月1日,中央軍委將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了人民海軍的戰鬥序列。從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美國於1945年12月13日正式提出了原子能的作用將是“轉動世界上的車輪和推進世界的船舶”,1946年6月底委派海軍上校海曼·裏科費帶領他的實驗動力反應堆海軍小組開始了核動力潛艇的研究工作。1954年,美國第一艘也是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下水了。1959年,美國的第一艘彈道導彈型核潛艇也研製成功了。70年代初,號稱“當代潛艇之王”的美國第4代彈道導彈核潛艇“三叉戟”號下水了,“三叉戟”核潛艇外形似一枚狹長的魚雷,全長170.7米,艇寬12.8米,水下排水量18700噸,是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的五倍,據外刊估計,“三叉朝”潛艇可能采用透平驅動可變速的電機推進,從而取消了變速齒輪箱的巨大噪音,因而具有高度的隱蔽性和機動性。此外,“三叉朝”核潛艇還裝有球形基陣的綜合雷達,它能同時向球形方位發出波束,大大提高了探測速度和功率。更為特殊的是,“三叉戟”核潛艇帶有“魔士”裝置,一旦“三叉戟”核潛艇遭獵潛武器追擊,受操縱的“魔士”就可離開“三叉朝”本體,高速穿行於水下,同時還不斷發射出虛假的螺旋槳噪音,巧妙地引誘追蹤的艦艇和反潛飛機,從而使本體逃出被追的險境。

前蘇聯海軍核潛艇研製工作是從1954年開始的,其攻擊型核潛艇的第一代為1958年建成的“W”級核潛艇,其技術水平與美國的“鸚鵡螺”級相當。1958年至1963年之間,前蘇聯共建成了9艘H級核潛艇。1980年9月,前蘇聯建成了當今最大的核潛艇——“台風”級核潛艇。該艇長180米,寬24米,水下排水量3萬噸,航速可達30節,攜帶射程為4200海裏的戰略導彈20枚。

此外,英國、法國也有核潛艇,但其性能均未超過美蘇兩國。

戰列艦

戰列艦是一種主要在遠洋活動,裝備有強大的艦炮武器、裝甲防護與防雷艙的大型戰鬥艦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相當長的時間內,曾經是艦隊的主力戰艦,故此也稱為主力艦或戰鬥艦。

戰列艦名稱起源於300年前的17世紀,當時,所有用於海戰的船舶都是木質帆船,兩舷開設著一個個舷門,在每一個舷門的門洞裏布置一門火炮,帶輪子的火炮直接放在甲板上,火炮甲板最多可達三層,共裝火炮100門左右。當時,海戰的戰術是把戰船前後排成一列,使各船的火炮都對準敵艦,依次向敵艦發動進攻。多次海戰後,人們發現,隻有那些噸位較大,防護能力較好、火炮進攻力強的戰艦才能發揮較好的作戰效果,才有可能堅持保持在戰鬥隊列上,於是,人們便開始將這些噸位大、防護力好、火炮威力強的戰船稱之為“戰列艦”。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戰列艦不斷發展,成為海戰的中堅與主力。

成為主力艦之後的戰列艦逐漸形成了如下特點:具有口徑大、射程遠的艦炮;具有防禦一般武器的裝甲防護和水下防護隔艙;能在惡劣條件下長時間在遠洋機動作戰;具有完善的觀察通信設備。

19世紀中葉,蒸汽機和螺旋槳開始在戰列艦上應用,但由於人們對蒸汽機的功能不放心,所以,風帆仍未廢除,而且仍以風帆作為船舶的主動力,蒸汽機隻是在無風時或出入港口時使用。1859年,世界上第一艘木殼裝甲艦“光榮”號在法國誕生了,次年,世界上第一艘鐵殼裝甲艦“勇士”號也在英國下水,不過,它們同樣保留著風帆,仍為機帆並用。

1873年,人類造艦史上最早將風帆從艦桅上去掉的純粹的蒸汽機動力戰列艦“蹂躪”號在英國誕生了,它標誌著機器動力的最後勝利,標誌著船舶史上新技術革命的來臨,這艘鐵甲艦首尾各裝有一座雙聯裝305毫米的火炮。1892年,英國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鋼質裝甲艦“君主”號戰列艦,這艘戰列艦滿載排水量15585噸,航速達到創紀錄的18節,該級艦幹舷高,前後甲板各裝有一座雙聯裝343毫米炮塔炮,兩舷還裝有副炮。該艦一建成,立即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很快就成為各國戰列艦設計的樣板,並被公認為近代戰列艦的鼻祖。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一位名叫馬漢的海軍軍官於1890年撰寫的《製海權對曆史的影響》轟動了各海軍強國,馬漢在該書中宣揚了這樣一個觀點:誰取得了製海權,誰就能奪得世界霸權,而誰要取得製海權,就要擁有強大的海上武力,就要建造裝有大口徑火炮的重型戰艦。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各海軍強國開始了一場建造重型戰艦的狂熱競賽。1906年,英國建造了新型戰列艦“無畏”號,德國也不甘示弱,建造了排水量更大、裝甲更厚、艦炮口徑更大的戰列艦。英國公開發表聲明,你造一艘,我就造兩艘,以此來對抗德國。與此同時,日、美及其他一些海軍強國,也緊緊跟上了這場軍備競賽。這期間新建的裝甲艦都加強了火炮數量,提高了防護能力,火炮數量由4門增加到10~12門,蒸汽往複機也為蒸汽渦輪機所代替,排水量增大到2萬噸左右。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德雙方醞釀已久的海上決戰到來了,兩國的戰列艦在海上展開了前所未有的海上廝殺。後來,由於魚雷艇和水雷武器的日益發展和完善,戰列艦的主戰地位越來越不穩固,為了能保住戰列艦的主導地位,一些軍事專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設計和建造了噸位更大、炮口徑更大、防護能力更強的戰列艦,其主炮口徑竟達406~457毫米,裝甲厚度竟達381毫米,排水量達5萬噸。如此龐大的艦艇,其航速仍然保持在30節以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1921年11月,英美日法意五國在華盛頓召開了海軍裁軍會議,會上簽訂了一份限製艦隻總噸位的15年條約,條約專門對戰列艦作了如下規定: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406毫米。這一條約的簽訂,使戰列艦在其後的10多年間暫時出現了停滯發展的局麵,可好景不長,到1934年,眼看條約行將到期時,各國均提前突破條約的限製而進行新艦的設計。

這一時期建造的戰列艦是戰列艦發展史上的頂峰,設計時更加重視了艦體的防禦能力。當時,由於航空兵發展迅速,戰列艦的副炮一般均取為高平兩用炮,並加裝了大量自動高射炮,同時,裝甲的厚度一般改與主炮口徑相同的尺寸,並注意了水下的防護,考慮在數枚魚雷進水後仍能繼續作戰,當時的戰列艦排水量有的竟超過6萬噸,航速超過30節。1941年5月24日,英國和德國的新型戰列艦擺開了爭鬥架式,戰鬥中,德國海軍的“俾斯麥”號戰列艦在激戰中顯示了驚人的生命力,戰鬥充分證明這一時期防禦設計思想的正確性。但同時,戰列艦在飛機、魚雷時代需要航空母艦或其他艦隻護衛、靈活性差等缺點也充分暴露。

盡管戰列艦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雄風已不複存在,且顯得黯然失色,但戰列艦的擁有國並未停止戰列艦的研製工作,日本就是其中的典型。還在華盛頓海軍裁軍會議條約期限生效的時間裏,日本就開始研製一種被後人稱為“超級巨艦”的戰列艦,並於1937年11月和1938年3月分別建造超級巨型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經過4年多時間的苦心建造,這兩艘超級巨艦分別於1941年12月16日和1942年8月5日竣工並服役。這種人類史上最大的戰列艦,艦長263米,艦寬38.9米,滿載排水量7.3萬噸,吃水10.4米,航速27節,甲板以上的上層建築有13層,全艦有1000多個艙室。該艦還擁有6座世界上最大口徑的主炮,口徑竟達460毫米,每發炮彈重1.5噸,最大射程達41公裏。除此之外,艦上還有各類副炮147門和6架水上飛機。全艦艇部用5層鋼板防護,最厚處達410毫米,創造了戰列艦裝甲厚度的最厚紀錄。當一枚魚雷命中時,該艦不會影響戰鬥力,同一舷被兩枚魚雷命中後,仍能保持戰鬥力,簡直是一座不沉的海上堡壘!

可就是這兩座浮動的海上堡壘,就是這兩張幾次海戰均未舍得動用的“王牌”,卻在第一次參戰中就被飛機輕易擊垮。那是1944年10月22日,日本海軍準備用這兩張“王牌”壓住美登陸部隊的編隊。還在兩艦遠程突襲過程中,美海軍航空母艦上的偵察機就發現了它們。不一會,航空母艦上的艦載飛機6次對兩艘超級巨艦實施攻擊。兩艘巨艦活似兩隻活靶,被艦載飛機打得左躲右藏。最後,“武藏”號被20枚魚雷和17枚炸彈擊中,與1023名艦員一起葬身海底;“大和”號雖僥幸帶傷逃回本土,但後來又在次年4月6日的一次戰鬥中被12牧魚雷和7枚炸彈擊中而沉沒。

“武藏”號和“大和”號的沉沒,標誌著巨艦大炮主宰海洋的曆史一去不複返了。至此,戰列艦逐漸沒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核武器和導彈性能日益增強,海軍航空兵和輕型艦艇可以攜帶這些威力強大的武器,並能遠距離使用,使得戰列艦這樣龐大而昂貴的軍艦易於遭受攻擊而又缺乏足夠的防護能力。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都停止了對戰列艦的建造,原有的戰列艦也大都退出現役,部分被封存。

曆史進入80年代後,美國海軍的決策人士認為,如果將以大炮為主要武器的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戰列艦仍將具有各類現代化軍艦無可比擬的作戰威力。他們認為,戰列艦艦體龐大,能容納大量的最新型作戰武器,特別是“戰斧”巡航導彈,它既能對付海上目標,又能進攻陸上基地,其反艦型射程250海裏(約合460公裏),對地型射程可達700海裏(約合1300公裏),而一般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攻擊飛機的進攻射程也不過是400~500公裏的目標,因此,“戰斧”導彈與艦載飛機的作用已相近,甚或超過它。加之艦載導彈的垂直發射技術當時已經解決,可節約艦上的容積,同一發射裝置還可發射反艦、防空、反潛等各類不同用途的導彈,拆除艦炮後的戰列艦可布置400枚垂直發射的導彈,從而有著驚人的對空、對潛、對海、對地的攻擊能力。同時,拆除主炮後的戰列艦將有較寬裕的空餘甲板,可搭載垂直起降飛機,從而使戰列艦又獲得輕型航空母艦的功能。為此,美國海軍決定對“依阿華”級4艘戰列艦進行改裝。

“依阿華”級戰列艦是1943年到1944年間建成的戰列艦發展史上的最後一代戰列艦,共4艘。它的艙麵上密密麻麻地布置有上百門火炮,其中口徑最大的是三座三聯裝406毫米火炮,最厚處裝甲厚達430毫米,艦長270.4米,寬33米,吃水11.6米,標準排水量4.5萬噸,滿載排水量為5.8萬噸。“依阿華”級戰列艦建成後,曾參加過支援太平洋諸多的登陸戰。不過,在戰鬥中其均處於輔助地位,隻有“密蘇裏”號戰列艦成了名艦,因為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是在其前甲板上進行的。美國入侵朝鮮的戰爭爆發後,該級戰列艦曾對朝鮮沿海進行過炮擊,但到1954年,均相繼退役、封存。

“依阿華”級戰列艦的改裝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主要拆除4座雙聯裝127毫米副炮,騰出地方裝設4座八聯裝“戰斧”巡航導彈發射裝置、4座四聯裝“捕鯨叉”反艦導彈發射器、4座密集陣六管20炮、3架直升機,並更換新型號的雷達探測設備,改用現代化的指揮、控製、通信係統,增設電子戰係統。4艘“依阿華”級戰列艦分別於1982年、1984年、1986年、1989年完成第一階段改裝並重新服役。第二階段改裝將結合大修進行,主要是拆除全部或部分主炮,撤去全部127毫米副炮,以裝設垂直導彈發射係統,並在後甲板加裝一層飛行甲板,下設機庫,攜帶12架垂直/短距起降飛機或直升機。一旦第二階段改裝全部完成,美國海軍將以這4艘戰列艦為主體組建“水麵突擊群”,用以協同航母編隊或獨立進行作戰,並可用作指揮艦。據介紹,改裝後的戰列艦編製軍官人數達65人,編製士兵人數達1445人,共計1510人。

盡管美國軍界對戰列艦的複活充滿信心,但改用的戰列艦卻不盡如人意,甚至還發生過炮炸亡人的重大事故。其他國家的一些軍事專家認為,重新複活戰列艦實在是一種愚昧而不現實的舉動。

不知是否應驗了那些軍事專家們的預測,這些重新啟用的戰列艦於1990、1992年相繼退出了現役,再次被封存。最後一艘被封存的戰列艦是那艘有名的“密蘇裏”號。

巡洋艦

艦載飛機誕生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海戰的勝負決定於軍艦噸位的大小和火炮口徑的大小。那時的巡洋艦和戰列艦一樣,成了海洋的主宰。

巡洋艦是軍艦中較早出現的一個艦種。自從戰列艦一誕生,與戰列艦為伴作為混合艦隊核心之一的巡洋艦也就誕生了。

最早的巡洋艦誕生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當時,北軍為了封鎖南軍占領區的海岸,需要大量艦艇,而一般應征的船隻又經受不了風浪的襲擊,為此,北軍建造成功了一艘不同於以往的鐵甲艦。該艦的艦體露在水麵的部分很小,船舷水線以上部分、甲板和中央旋轉炮台等均用鐵皮包裹,使得南軍的大型戰艦無法對付,這種不同一般的鐵甲艦就是現代巡洋艦的前身。

最初的巡洋艦是以艦炮作為主要戰鬥兵器的一種大型水麵戰鬥艦艇。它比戰列艦小,火力也較戰列艦弱,裝甲也較薄(有些巡洋艦甚至沒有裝甲)。但它也有自己的優點,比較輕快、敏捷,在協助戰列艦作戰時能有效地搶占陣位和有效地掩護戰列艦作戰,同時巡洋艦作為一種大型水麵艦艇也可單獨在海洋上擔任巡邏和襲擊敵方艦艇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