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車輛(1)(1 / 3)

第一部分車輛

漫談交通

人類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行”指的便是“行路”,它是我們生活中的基本需要之一。

今天,我們已經能夠做到地麵行、天上行、水中行了。然而,在遙遠的古代,人類的祖先卻隻能在地麵上行走,當時,還沒有飛機、輪船、汽車,甚至連最基本的輪子還沒有出現。

讓我們拉開人類發明交通工具的序幕吧!

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剛剛從樹上來到地麵生活,住在大然的洞穴裏。白天,男人外出打獵,女人操持家務;晚上,一家人圍著火堆,烤著野味……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打獵的範圍越來越大,離開居住地的距離也越來越遠。這樣,將獵物搬回洞穴就要花不少力氣——小的問題不大,扛在肩上就行;大的就扛不動了,隻能牽著尾巴拖回洞穴。

有時候,為了壘屋子、堵洞穴,人們往往需要從較遠的地方將木棍、泥土、石塊等搬過來。力氣再大的人,每次能搬動的東西也是不多的。“有什麼辦法每次能搬更多的東西呢?”人們一直在尋找省力的辦法。

偶爾,正在搬運石塊的人抬頭看到遠遠歸來的那個人正拖著一頭鹿往回走。

“唉,那是個好辦法!這石塊能拖就好了。可是,怎麼拖呢?對,去拿一塊獸皮試試!”他很快就取來了一塊帶著尾巴的獸皮,將石塊放在上麵,拖著尾巴一試,嗨!果然省力不少。同樣搬運一次,使用獸皮要比人搬多好幾倍的石塊呢!

從這個偶然事件開始,獸皮便成了人類最原始的交通工具了。盡管以今天的目光來看,獸皮拖運十分簡單也十分粗陋。

當然,問題並沒有全部解決。不久,人們發現,在高低不平的地上用獸皮拖運重物,獸皮用不了多少時間就被磨破了。

與此同時,由於人類在不斷進化,他們需要搬運的東西越來越多,獸皮拖運便越來越不能滿足需要了。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代替獸皮拖運呢?

早期的輪子是光滑的圓木,人們借助於這些圓木在地麵上移動物體。這種原始的方法,今天我們偶爾還可以看到。

可以想象,古時候,人們將一根根樹木砍倒在地時,那些枝枝杈杈較少的圓木就會在平坦的地麵上滾動起來,這種司空見慣的現象觸發了人們的靈感,“唉,它會自動滾動起來,這真是可以省不少力呢!”有人由此萌生了“偷懶”的念頭。

於是,對於那些粗大的圓木,人們不再吃力地去搬動它們,而是砍掉一些枝杈,在地上推滾起來……漸漸地,使用這種方法的人越來越多了。

熟能生巧。人們發現,當兩根圓木一前一後滾動時,上麵再擱一根也能一起前進。就這樣,加在圓木上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有人將一塊粗糙的木板放在兩根圓木上麵,再在上麵放重物,這樣既穩當又安全。

這就是今天所有車子的最早雛型!

考古學家們發現,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文物中,就有了輪子;我國古代也早已有了發明和使用輪子的記載。

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陸上交通工具關鍵部分的輪子也從原始形態逐漸變得更輕便更實用,開始出現了幾塊板拚合成的圓形車輪,把兩個圓形車輪用橫木固定在木板車的兩端,就可以輕便地載物運貨了。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的美索不達尼亞的烏爾國王巴爾基的墳墓中,就繪有蘇美爾戰車的鑲嵌畫,畫上就有這種圓形車輪的馬車。

木製的圓形車輪畢竟太笨重了,能不能發明一種比較輕的車輪呢?有人想了一個辦法,創造了一種帶輻條的車輪,就是用幾根木棍將車輪和車轂連接在一起。這種車輪便是今天的自行車輪、摩托車輪的前身了。

公元前2000年左右,美索不達尼亞人就開始使用這種帶輻條、裝車軸的車輪了,這種車輪很快就被用於戰車上,戰馬拉著戰車所向披靡,勇往直前。

我國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也出現了裝車軸的車輪,並將它裝在馬車上。參觀過秦始皇兵馬俑遺址的人們一定會發現,大多數戰車都裝著這種車輪。秦始皇統一六國,“車輪”也幫了不少忙呢!

有了輪子,整個世界才真正地“轉動”了起來。

在很早很早以前的遠古時代,人類就以自己的聰明智慧和勤勞的雙手製成了石鏃、骨矛和石斧等,用它們作為打獵和防禦猛獸傷害的工具,有時還用來捕魚捉鱉。這些工具實際上是人的手臂的加長和延伸,它們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隨著生產的發展,需要進行以物換物的交易和把大量的獵物、產品運送到較遠的地方,這就不能單靠人背肩扛或者用牲畜馱運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想製造一種能代替人負運重物的工具,使人們的腿腳也得以延伸。於是作為運輸工具的車輛就開始出現了。

車輛是人類在勞動生產中逐漸產生出來的。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車輛。據說,當時人們在勞動中看見蓬草被風吹得在地上輕快地滾動,很受啟發,便用圓木、滾石等當輪子來運送重物,這就出現了最原始的車。後來,人們將這些實心輪進行改進,並創造出輪軸,才製成了用輻條支撐輪緣的車輪。這時,真正實用的車輛就相應問世了。

相傳最早製造出車子的,是我國夏朝時名叫奚仲的人。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人類的知識很貧乏,生產條件又非常原始,能製造出車確實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這也表明了中華民族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夏朝時,還專門設立了管理和製造車輛的官員,叫做“車正”。發明車的奚仲,就是當時的一位車正。《荀子·解蔽》這部古書就記載有“奚仲作車”的事情。

到了3000多年以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供人乘坐和運東西的車子。那時的車,多為牧畜拉的牛車和馬車。有了車,人們就不用肩挑手提重物了,還加大了負重量,也可以坐上去代步行,速度也快了。與此同時,還出現了專門造車的手工業。

車輛出世後,除運物載人以外,很快就用於作戰,成為最早的戰車。

春秋戰國時期,馬車得到了大發展,各諸侯國之間交戰都用戰車。到了秦朝,秦始皇出巡時就乘坐製造精美的銅馬車,而且也大量使用馬車作為戰車。這些可從已出土的秦代兵馬俑的文物中得到證明。

三國時期,盡管連年戰亂不止,但在車軸的製造和改進上仍然取得了不少成就。其中有蜀國諸葛亮設計製造的“木牛流馬”——獨輪車。這種車子延續下來,就成為我國南方市區一直使用的江洲車子。魏國有一個叫做馬鈞的能工巧匠,製成了指南車。它的設計巧妙,無論車子如何行駛,車上站立的小木人的手總是指向南方。另外,還有一種能計算裏程的記裏鼓車。這種車上也有一個木雕的小人,當車每走一裏(500米)時,小木人就用錘擊鼓一次。

明朝時,出現了人推戰車和帶鐵錨的炮車。為了防止大炮在發射時跳動,人們用鐵爪或鐵錨插入地裏,保證穩固安全。後來的大炮助鋤就是在這種戰車的基礎上製成的。到了清朝,我國還造出了四輪鐵甲戰車。

國外古代車輛的發展情況和我國大致相似。例如,西亞在4000多年前出現了馬車。在2500年前,古波斯(現伊朗)國王基爾在戰爭中使用過一種車廂像馬蹄形的兩輪戰車。這種車由兩匹馬拉,由一個戰士駕駛。在車輛兩端的外麵,各裝有一把刀鋒向前的大彎刀,以便在戰車衝鋒陷陣時刺殺敵人。但是,國外的車輛(尤其是戰車)幾千年來變化不大。13世紀後,有人嚐試用風帆或彈簧來代替畜力牽引車輛。如1600年荷蘭人西蒙·斯蒂文曾製造了一輛有桅杆和帆的船形車,叫做“陸地巡洋艦”。這種車和海上的帆船一樣,依靠風力吹動前進。不過,它並未在戰場上得到實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