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所提供的超速致富機遇(1)(1 / 3)

時代所提供的超速致富機遇

知識經濟時代崛起

知識經濟的崛起是20世紀末葉最重大、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事件。數年前還那麼陌生的因特網、電子貨幣、電子商務、網頁、域名……,如今成了使用越來越頻繁的日常用語。利用因特網,人們隻需一台電腦、一條電話線,就可參觀瀏覽世界上最著名的圖書館、博物館;隻需按幾下鼠標器,就可實現網上購物、網上交易。虛擬政府、虛擬企業、虛擬圖書館、虛擬博物館、虛擬銀行、虛擬商場,以及網上電影院、網上音樂會、網上大學……,這些活生生的知識經濟新事物,以往連最富有想象力的科幻作家都不敢想象。

深刻地影響著20世紀末葉,並將更為深刻地影響著21世紀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的知識經濟,不應僅僅是我們認真研究與麵對的重大理論問題與重大實踐問題,更應是我們快速致富的絕佳機遇。

1.比爾·蓋茨啟示錄

當前,知識經濟在世界範圍內悄然興起,正對各國的經濟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所謂知識經濟,指的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這是一個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概念,用以說明當今世界上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形態。也可以說,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基礎,以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為依托,以高科技產業為支柱的經濟。知識經濟正在開始替代工業經濟,將成為21世紀的主流經濟形態。知識資源將成為新世紀的戰略資源,知識資本將成為新世紀的首要資本,知識產業將成為新世紀的主導產業,知識財富將成為新世紀的第一財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人們的致富方式和致富速度已發生重大變化。

過去,我們都熟悉汽車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鋼鐵大王卡內基、船王包玉剛等等。然而在當今時代風雲人物榜上頻頻亮相的是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英特爾公司總裁安迪·葛羅夫、康柏公司總裁埃克哈德·佩夫、IBM公司總裁路易斯·格斯納特和網景公司主管馬克·安迪森等等。

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的出現是當今知識經濟開始形成的標誌。比爾·蓋茨已連續三年位居世界富豪排行榜的榜首,而且其資產增加的速度非常快,近一年來,平均每周增加4億美元。名列第二的富豪,已與他相差近一半。

比爾·蓋茨的成功與傳統繁榮工業經濟時代巨子們的成功和發家在方式上迥然不同。如果說洛克菲勒、卡內基的成功靠的是資源和財富的話,比爾·蓋茨的成功則主要靠的是軟盤或者說軟盤中包含的知識。比爾·蓋茨的成功說明:黃金有價,知識無價。

在知識經濟時代,你可以身無分文,身無立錐之地,但隻要你擁有知識,就具備了迅速致富的一切條件。

知識革命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形成和發展,正以巨大的力量推動著社會的前進,發揮著廣泛的社會功能。知識經濟不僅將改變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麵麵,而且將以其新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搭上知識經濟這班車,就是走上了致富的金光大道。

知識經濟對於我國而言,既是不可多得的機遇,更是不可回避的嚴峻挑戰。二十多年前,鄧小平同誌以其戰略家的敏銳洞察力,高瞻遠矚地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後又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江澤民同誌也多次指出:“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於我們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科技的發展,知識的創新,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

目前人類正處於跨世紀的轉折點。窺視新世紀的秘密,是一件讓人興奮、使人激動和令人神往之事。21世紀是知識經濟世紀,是一個由人力資源、智力資本起決定作用的世紀,是一個建立創新體係,實現資本革命、管理革命、學習革命和思想創新的世紀。我們應該深入認識知識經濟的特點,掌握知識經濟的發展規律與趨勢,把握時代的脈搏,適應新的環境,創造新的生活,進而把握自己的命運,在較短的時間內,像比爾·蓋茨一樣,成為一個受人矚目的大富翁。

2.知識就是資本

隨著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社會的主宰力量將由金錢轉向知識。1995年,托夫勒在其新作《創造一個新的文明》裏,一開始就提到:“人類正麵臨著巨大的飛躍。他們正麵臨有史以來最深刻的社會巨變和創造性地重建一個嶄新的文明。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含義。”“現在發生的一切無疑是一場全球性革命,一場巨大的飛躍。”未來學家們的預言變成了現實,輕輕鬆鬆快速賺大錢的時代來到了。

知識經濟是直接以生產、分配和利用信息與知識為基礎的。過去十年中,發達國家的高技術產品在製造業產品的份額中翻了一番多,達到20%~25%。知識密集型服務部門,如教育、通信、信息等發展更為迅速。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0%以上現在是以知識為基礎的。

知識經濟最突出的現象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25年前,全世界僅有5萬台電腦,而如今增加至1.4億台。全世界因特網的使用者約7000萬,預計到2001年將達到約3億。服務業在發達國家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也迅速提高。在發達國家中,服務部門研究與開發投資的增長速度比製造業快得多,已占全部研究與開發投資的1/4以上。

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首先,科學和技術的研究開發日益成為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

其次,信息和通信技術在知識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處於中心地位;

再次,服務業在知識經濟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最後人力的素質和技能成為知識經濟實現的先決條件。

“本世紀初,有人已把石油比喻為工業發動機的燃料,雖然那時剛剛把汽油發動機用在四輪人力車上,那時還沒有好的公路,更沒有高速公路。現在則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信息是知識經濟發動機的燃料,而且我們初步有了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數據庫。在工業經濟社會裏,人們談論發電機、鐵路、福特公司的生產流水線;在知識經濟社會裏,我們必須熟悉半導體、芯片、光盤、計算機。”

這是複旦大學前校長楊福家院士關於知識經濟的一席話。如果引申一下可以說,信息和知識是新經濟的燃料,在宏觀經濟的角度,它是經濟增長的推進器;而對於個人來說,則是創富的天賜良機。在這個時代,沒有誰沒有理由成為富翁,除非他是這個時代的落伍者。

知識經濟給人以創富機會是體現在以下內涵上的:

①使人成為自然界的主人。

把勞動者從生產過程中解放出來的最重要的途徑是科學技術創造的工業生產自動化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就是解放勞動者的一種手段。如以色列加裏裏工業園區生產的產品從遊泳褲、釣魚竿到飛機、坦克和導彈,生產管理人員不到200人,但它在國外設立86個辦事處,有幾千人從事銷售、研究和開發等。有人預測,到21世紀20~30年代,發達國家直接從事工業生產的勞動力,將壓縮到總勞力的10%以內。

②是社會生活方式改變的驅動力。

計算機、因特網帶來了全新的勞動方式和工作方式;多媒體和虛擬現實等技術改變了人們對現實的認識和理解;豐富多彩的電腦教育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和教育方式。

③刺激需求結構的變化。

需求往往受科學技術的進步所製約,特別是技術上一旦有了重大突破,就會極大地刺激新的需求,推動新產業的形成。比如因特網的出現,就刺激了網絡電腦、網絡電話的發展等等。

④知識經濟更新了經濟生活方式。

鐵器的出現第一次給人類帶來了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人類進入了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的社會。第二次大約在三百年前,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誌,工業經濟漸漸取代農業經濟成為經濟形態的主導。它所引起的滄桑巨變與對人類曆史發展的促進,是我們每個人都深切感受到的。如今,在這世紀之交的曆史時刻,第三次轉型悄然開始。以電腦與因特網的問世及其迅猛發展、普及為標誌,以知識的生產、分配與使用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正向我們逼近,它將逐漸取代工業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形態的主導。

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傳統工業經濟以大量的資金、設備,有形資產的投入起決定作用;而知識經濟憑的則是知識、智力,無形資產投入起決定性的作用。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認為:“誰掌握了信息,控製了網絡,誰就將擁有世界。”這意味著,在未來的知識經濟社會中,信息將是國家生存的關鍵,哪個國家掌握了信息,特別是高科技信息,哪個國家取得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和國際競爭的優先權。

早在30年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就曾經預言,知識勞動者的作用將會重要起來;然而幾十年來,我們所看到的更多的卻是知識資本家們活躍的身影。他們不再隻是簡單地處理信息,而是巧妙地利用信息。英國銀行家納桑·羅斯菲爾德,投資奇才巴菲特,還有大名鼎鼎的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和信息大王邁克·布隆伯格,他們的財富全部來源於如何利用知識,並將知識資本化。

3.知本風暴登陸中國

在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的創新能力,包括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是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主要因素。美國經濟能連續增長,這個奇跡應當歸功於知識經濟近年來的崛起。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召開前夕,中科院的研究人員提出了編寫一份有關國家創新體係報告的想法,主要目的是為中央領導提供一個製定政策的宏觀參考,並從中找到中科院的定位。這個想法立即引起了中科院領導的高度重視,新院長路甬祥親自掛帥,指揮有關專家,投入報告的立項和編寫工作。

中科院認為,世界近、現代史表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後,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科技創新。後發國家從技術引進為主轉向技術引進與自主技術創新並重的時間大約為三十年左右。大幅度提高國家科技能力非一日之功,需要數十年的努力。根據我國“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我國將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前,發達國家正向知識經濟邁進。我們理應抓住機遇,迎頭趕上,大力發展知識經濟,實現我國經濟工業化、信息化和知識化的協調發展和轉化。

1998年初,中國科學院在調查後向黨中央和國務院呈報了一份長達46頁的《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係》的報告,報告勾勒了中國如何創建麵向21世紀國家知識經濟創新體係的框架,引起了中國最高決策層的極大關注。黨的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春節期間將這份報告閱讀了多遍,並作了重要批示。麵對知識經濟的挑戰,中國再也不能錯過這個與發達國家平等發展的良機了。

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在大刀闊斧削減了15個部委的同時,新設了一個信息產業部,顯示了國家高層決策者推動中國走向信息社會的決心。麵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新挑戰,國家有關部門定出的目標是:到21世紀初,把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產業。預計到2000年底,全行業總產值將達7000億元,約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8%。銷售收入達到6000億元,從目前的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第7位進入前5名。

中國從此開啟了知識經濟的大門,知本風暴登陸中國,在中國大陸掀起了暴富的狂潮。一夜之間,許多口袋空空的小人物,成為富豪。中國人,不創富還在等什麼?

世紀之交,人類將開始邁入知識經濟時代。新時代的來臨使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受到極大的衝擊。現在,以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正在逐漸被技術創新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所替代,擴大再生產正在被創新再生產所替代,勞動力生產率正在被“知識生產率”所替代。有道是“兩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上海,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雄踞長江經濟巨龍的龍頭地位。鄧小平同誌曾提出,要“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在參與國際競爭中,上海是一張“王牌”。為了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為人們提供快速致富的條件,上海要為整個社會要創造一種讓創富得到優先發展的良好的環境機製。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一個現實是,往往現成的、從外國繼承的、移植的東西,容易得到社會的承認,因為它容易立竿見影,風險亦小,馬到成功。而自我創富的東西往往有風險,這就要有遠見,要有讓創新思想脫穎而出的機製。歐洲有一句話,‘法國沒有兩個女人要穿一樣的衣服’,即喜歡標新立異,而中國儒家的傳統是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某些方麵是好的,比如社會認同感、責任感,但在創富上要標新立異,不希望有這種從眾心理,因為從眾就沒有了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上海要成為中國人知本創富的前沿陣地。現在,上海的大小富翁雨後春筍般地大量湧現。看一看上海的現狀,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相信我們會成為明天的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