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占網絡時代建設商機
全球化的網絡時代
1.因特網的觸角遍布全球
互聯網絡,誕生在北美洲,曾經為這個洲所獨享。但是即使在這個洲,也沒有人能準確地說清Internet的發展有多快。例如,到底有多少人在使用網絡,各方麵的說法十分混亂,從300萬到6000萬不等。這些說法大多是猜測,1995年底,他們盼來了一個比較權威的說法。尼爾森媒介研究公司披露據信是關於Internet的第一份翔實而嚴謹的調查報告,這一調查覆蓋了美國和加拿大。
尼爾森的主要發現
在美國和加拿大,共有3700萬人上網(年齡在16歲以上)。他們或是直接入網,或是通過朋友、同事或商業網與Internet連通。這比最熱門的電視節目的觀眾人數還要多出幾百萬。
2400萬人在過去的3個月裏使用過Internet,占16歲以上總人口的11%。他們平均每周在網上花費5個半小時的時間。這些時間中的一部分過去毫無疑問地是用在電視上的。
用戶之中34%是女性,66%在工作中使用Internet,25%的環球網衝浪者年薪達到80000美元。
但當尼爾森公司被問到全球有多少人在使用網絡時,它卻閃爍其辭。“用戶眾多,網絡的範圍非常大,”尼爾森隻肯給出這麼兩句評價。
互連網驚人的發展速度
互聯網的發展之快,幾乎出了所有人的意料。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首先在於,Internet是電腦網絡的網絡。在1994年10月,Internet擁有45000個網絡,400多萬台主機(每季度以20%的速度增加),但是這些都不足以用來統計用戶數目。因為很有可能其中一台機器是一個通往法國MInItel電信網絡的網關,突然之間,Internet上就多了800萬潛在用戶。
美國馬裏蘭州和意大利北部的波洛尼亞市開放Internet給所有居民使用,顯然這些人不見得都使用互聯網絡。但在1995年,似乎全世界有相當多的人在使用它。這一年被西方報刊稱為“互聯網絡年”。10年來,互聯網絡一直在以200%的年增長率擴大,近來尤其是它的子網絡環球網用戶發展更迅速,每53天便增加一倍。一種流行的說法是,Internet今天所連接的國家和地區達180多個,除了中部非洲、蒙古和真正的西伯利亞(SIBerIa,它與CYBerIa咖啡館發音相同)等少數空白點以外,計算機已把整個地球編織成一個小小的村落。
一些持懷疑態度的讀者也許會指出,南極洲也是個洲,盡管這個洲上最主要的居民是企鵝;眾所周知,它們對計算機沒有什麼興趣。Internet也擴展到那裏去了嗎?事實上它確定到達了那裏。南極洲的麥克墨都海灣(McMurDo SounD)的蘇格蘭基地有幾台計算機就在這個網絡中。它們通過無線網絡與新西蘭相連,南極點的基地也與美國相連,但這些計算機不公布它們的電子地址。
據市場研究公司國際數據公司(IDC,InternatIonal DataCorp.)估計,環球網的用戶1995年為830萬,1996年增加到3100萬。如今,整個互聯網絡市場——包括軟件、硬件和服務——將達到200億美元。而在2000年以後,互聯網絡的全部用戶預計將達到10億。“從長遠來看,Internet的重要性怎麼說也不過分,”微軟公司副總裁保羅·莫裏茲說,“它真正為群眾打開了交流的大門,從沒見過哪一項技術像Internet一樣獲得如此奇跡般的發展。”
1998年7月,因特網的先驅者文頓·瑟夫在因特網協會一年一度的全球性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公布了關於電腦網絡空間規模的最新估計:
①至少有1億人使用因特網。到2000年以後,用戶人數將達到3~10億人。
②有4500萬台計算機可以登錄上網。但與全世界電話係統中的8.28億條線路相比,這個數字仍然很小。
③世界上250個國家中有240個提供因特網上網服務。人均上網率最低的國家包括中國,但是中國的因特網服務“發展迅猛”;人均上網率最高的國家是芬蘭。
④已有域名300萬,其中許多采用的是公司的商標。
⑤因特網資源的75%由WWW使用。
⑥因特網共有150萬個網址,3.5億個網頁。此外,尚有搜索者無法查到的大量“黑色信息”,例如那些不以超級文本鏈接(HTML)格式存在的大型數據庫。
⑦因特網以每年100%的速度發展,而電話係統的發展速度是5%~10%,如果保持這樣的發展速度,到下一個10年的中期,因特網的規模將超過電話係統。
⑧全球共有7500家因特網服務商,美國就有4500家。
可見因特網的飛速發展,已經使它的觸角遍布全球的角角落落,無論是自得其樂的電腦咖啡館座上客,電腦掃盲班裏孜孜不倦的老者,還是切盼覓得如意郎君的妙齡女,都在使用Internet——一個正在使我們的生活方式經曆重大變革的通信係統。一點一點地,經由互聯網絡,世界變得日益緊密地聯係起來。
2.網絡魔方將帶來社會革命
網絡時代的金山
184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一個鋸木廠發現了黃金的消息不脛而走,短短六個月的時間裏竟然使整個美國著了魔,成千上萬的人變賣家產,背井離鄉,從水路和陸路奔赴加利福尼亞,形成了近代史上蔚為壯觀的淘金熱。
一個半世紀後的今天,人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淘金。淘金的發祥地還是在加州。隻不過,今天的金子不是美國加州的河沙,而是來自Internet。Internet蘊藏著無限的財富,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圍繞著Internet所引發的商機何以如此迅疾,如此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Internet的開放性的本質決定其越大越好,越大越有價值。它的市場特點不是有限的蛋糕讓大家來分,而是大家來做蛋糕。新的技術催生了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又催生了新的技術,市場將在這種周而複始的開拓中越做越大。因特網民用之後隻用了短短的3年時間就達到6000萬網民,今天已超過1億人。在科技史上,從發明到普及至6000萬人,收音機用了30年,電視機用了15年。在人類的曆史上,從來沒有哪一種新科技,有因特網這樣的發展速度。這就決定因特網是一個永淘不完的、並且是不斷膨脹的金礦。在這個網絡世界,沒有“舊”金山,隻有新金山。
網絡所帶來的經濟革命
Internet已經對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它使經濟內容和經濟形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網絡打破了傳統的經濟邊際。知識的市場化和傳輸的網絡化,構築了知識新的衍生方式。傳統創新往往由發現開始,沿著固定的、由一係列階段構成的線性過程展開。知識的網絡化傳送和交互特性,創新將在很大程度上產生於科學、工程、產品開發、生產、營銷之間的反饋環路和連續的交互作用。創新將是交互的,並多點發生。這導致了知識產品的使用者越多,產品的成本越低,收益越大。與規模經濟所帶來的成本降低不同,這個經濟不存在邊際成本。一旦對某種產品的投入帶來了收益,那麼對其投資越大,成本越低。在那裏,一旦有人取得了優勢,就將進一步取得優勢。
網絡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提高經濟效益。計算機網絡的興起和蓬勃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信息采集、傳遞和處理方式,對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統計,1997年全世界信息產業總投資約6100億美元。高投入帶來了高產出,如1997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增幅中的1/3來自以網絡化和數字化為主要特征的信息產業。網絡拓寬了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利用現代計算機網絡有效地溝通各方麵的信息,特別是係統外部的信息,將有助於企業不僅依靠規模經營來提高經濟效益,而且還可通過經營範圍的擴大來提高經濟效益,並通過與相關企業及時進行不同程度的聯合或協作,謀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網絡促進市場經濟體製的完善。比爾·蓋茨的一個廣為傳揚的觀點是:“電腦網絡將造就無摩擦的資本主義”,因為它為市場和企業的有效運作提供了機會。信息高速公路最終會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中介市場。任何一個連入網絡的計算機都能獲得有關賣者和他們的產品以及服務的信息。這是一個終極範圍的市場,將把人類的市場交易帶入一個嶄新的世界。網絡的應用,大家共享一個平台,信息的不完全程度幾乎從技術上獲得了全部解決。在經濟主體內部,借助局域網,可形成同事間的信息溝通和合作。借助廣域網,經濟主體可以與外界交換信息,隻花費極小的費用就可獲得決策所需的足夠信息。足夠的對違規者進行市場懲罰的案例信息,也有利於市場主體去遵從有效的市場規則。這樣,經濟主體在進行決策時,幾乎就隻以市場價格作為依據。這種決策也能迅速地獲得響應,如網上直銷,隻要廠商接受了來自最終用戶的訂單,就意味著它接受用戶的價格並進行生產。網絡應用能降低市場交易費用,減少市場摩擦,從而使理想化的市場狀態有極大的提升。
總之,網絡使得信息社會演進到一個新階段,信息技術使各行各業相繼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交流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產業化基礎上形成的信息產業和在各行各業信息化基礎上形成的信息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顯現出信息社會的特征和模型,即智能化的顯著特征。
3.中國:擁抱網絡時代
中國的政府的金橋工程
目前,我國金橋工程初具規模,並已開始服務社會。金橋網現已覆蓋全國30個省市和地區,通信站點由原來的24個擴建到70多個。金卡工程首批12個試點省市已全部實現了跨行聯網運行。金卡工程已開始覆蓋全國400個城市、3800個縣市,並將建立起全國四級計算機稽核網絡係統。另外,一些大的部委也對建網投以重視和決心。外經貿部負責人稱,要把他們的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網(外經貿專用網)建成中國第一大商務網;而廣播電影電視部信息網絡中心的有關人士則希望國家在“一個平台(互聯互通的傳輸體製),三個網(電信網、有線廣播電視網、計算機網)”的基礎上,擴大網的建設。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部門和管理基本建設項目的部門,在政府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進程中,把電子商務作為今後發展的一個重點來規劃,加大支持的力度。他們提出,在電子商務問題上,官、產、學、研應聯合行動,原則是“政府作規劃、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
中國的政府的金貿工程
國家經貿委和信息產業部1998年10月21日聯合宣布,一項旨在推動經貿流通領域電子商務的大型應用工程——金貿工程正式啟動。國家經貿委、信息產業部會同國家有關部委、中國商品交易中心、各國有商業銀行,聯合成立了以國家經貿委、信息產業等單位的主要領導所組成的金貿工程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處理日常事務。
金貿工程將擔負起以下任務:研究製定我國電子貿易發展的總體規劃、政策法規;開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子貿易係統;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等高科技手段來扭轉近年來國內商業企業銷售普遍低迷的狀態。
金貿工程的啟動,終於把電子貿易提上了各企業的議事日程。按照國家經貿委的說法,從現在開始,兩部委將對各地以各種名義建立的電子貿易站點進行規範和清理,結束重複建設的混亂局麵,加強資源的合理利用,引導電子貿易的建設?走上健康發展軌道。可以相信,在各方麵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電子商務的實現指日可待。
此外,由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北京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99北京國際電子商務技術與應用展覽會暨電子商務發展趨勢論壇”,於1999年7月24日也在中國國際貿易中心順利開幕。
曆時四天的展覽和論壇,彙集了在電子商務、信息與信息技術應用方麵有代表性的企業和商家:CoMpaq、中國商品交易中心、Intel、HP、首都信息發展有限公司、吉通公司等。
展會期間的“’99北京國際電子商務發展趨勢論壇”,以“全方位溝通之路”為主題,在政策、規範標準、法規條例、技術產品、市場前景多方麵涉及電子商務,尋求適合我國國情的電子商務發展之路。會上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司長張琪做了精彩發言。交易中心副總裁朱軍做了“迎接二十一世紀挑戰,金貿工程示點示範單位介紹”的專題演講。朱在講話中介紹了國家實施“金貿”的多種背景、金貿工程所涵蓋的內容,以及交易中心在電子商務開發應用領域的重要動作,展望了二十一世紀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
總之,已敏銳地意識到網絡對經濟增長和企業競爭力有巨大影響,中國政府正振奮精神,勇敢地麵對和迎接網絡帶來的挑戰,大步邁入這個以經濟為主導,以日益激烈地爭奪信息、技術和市場為標誌的多極網絡世界。
在一個工商管理的研究生班上,老師突然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有可靠的消息證明;在某一地區發現了一座金礦,儲量豐富,極易開采。於是你們都紛紛帶著工具,蜂擁而去,結果,發現前麵有一條河擋道。碰到這種情況,你們如何處理?有人說,找到一條船劃過去。有人說,從別的地方繞過去。有人說,如果有可能,遊過去。在眾人紛紛發言時,隻有一位學生——他在商海中混跡多年,頗有建樹——沉默不語。老師就點名問其有何想法,他答曰:我已經找到“金礦”,它就在眼前;在市場上,需要,就是最好的“金礦”。既然大家需要“過去”,以後還要經過這裏“過來”,把金子運出來,把生產和生活用品運進去,我想在這裏建橋。並不是每個人過去都能實現淘金夢,但是,我旱澇保收,萬無一失,因為他們需要我的橋。
而網絡時代的漸近,尤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人們仿佛一下子在網絡上發現了眾多的“金礦”,可網絡淘金也需要通向網絡之橋。沒有此,一切都是徒然,這自然產生了“橋”需求,由需求就形成市場,所以“網絡建設”尤如上麵的建橋的小故事一樣就是一座“金礦”。搶占網絡建設,定會財源滾滾來!
生產網絡設備
1.誘人的中國網絡設備市場
1999年,世界信息產業的巨頭一齊把目光轉移向了中國,他們都敏感地意識到,中國將是未來世界網絡的最大市場。無論是網絡設備的需求,還是網絡軟件等其他方麵的需求,這裏都蘊藏著無限的商機。
1998年中國個人電腦銷售增長率達到40%,數量425萬台,成為全球增長最大的市場。國內調查公司更預測中國未來兩年PC銷量增長都能夠超過40%,到2000年銷量高達830萬台,家庭電腦市場需求強勁。目前,北京與上海是全國個人電腦擁有率最高的城市,家庭擁有率為6%。上海曾在1998年上半年創出了個人電腦銷售增長率超過93%的記錄。自進入“九五”計劃以來,我國計算機市場已連續兩年保持40%以上的穩定高速增長,1998年我國計算機市場銷售額將達1650億元,1999年將接近2000億元,到2000年將會達到2400億元。伴隨著中國電腦的增長,中國網絡用戶也成飛躍發展之勢,原先估計中國會在20世紀最終達到500萬用戶,現在這個目標在1999年就能夠達到。到2000年將達到1000萬戶。1999年中國電信資費的下調,將進一步激起中國上網的浪潮。中國極富潛力的市場,引得世界網絡行業巨頭紛紛到中國搶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