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品味食物,別人在品味你
餐飲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中國素有“民以食為天”的傳統,很多時候不僅僅是吃食物而已,更是在吃文化、吃友情、吃素質。
吃吃喝喝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情,它是人們進行情感交流的重要載體,觥籌交錯、推杯換盞之間友情得到了升華,一邊聊天,一邊飲酒,一邊品茶,一邊享受美食,好不愜意,這是中國人非常喜歡的一種社交方式。比如客人來了要“接風”,客人走時要“踐行”,而且中國素有“持家要儉,待客要豐”的觀念,招待賓客時講究排場,食材豐盛、重視質量、注意細節。我們在席間不僅品味著豐富的美食,同時進行著心理按摩。
我國禮儀的發端是祭祀禮儀,而祭祀禮儀是從飲食禮儀開始的。
作為儒家經典的《禮記》中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認為飲食活動中的行為規範是禮製的發端。《禮記》和《儀禮》均詳細記述了鄉飲酒禮、燕禮、公食大夫禮、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等各種禮儀製度與規範。如《禮記·曲禮》就記載著吃飯時的詳細規範:“毋摶飯。毋放飯。毋流猷。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於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曝羹。毋絮羹。毋刺齒。毋猷醢。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亨;客歌醢,主人辭以窶。濡肉齒決,幹肉不齒決。毋嘬炙。”每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各具特色,對於飲食的觀點、烹飪方法、菜式菜肴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在用餐禮儀方麵也有著迥然不同的規則。比如在中餐桌上,飲酒文化中“敬酒”非常重要,它也是聯絡彼此感情的好方法,而在西餐桌上,敬酒僅是一種象征而已,並不會如中餐桌上那樣頻頻舉杯,這些餐桌特色無關對錯,入鄉隨俗,令用餐者都感到愉快和舒服就是最好的餐桌禮儀。
本書旨在提煉和總結中國餐飲文化中的精髓和精華,並將之發揚光大,擯棄一些陋習和糟粕,使餐桌文化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體現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
同時也將約定俗成的西餐禮儀進行規範化、細致化的講解和說明,希望幫助讀者在一餐一飲之間展現出良好的個人修養和素質。
本書會依據用餐的整個流程進行細致的介紹,從預約訂餐、抵達餐廳、優雅入座、點菜技巧、得體用餐等諸多細節入手,為大家做詳細的說明和提示,讓用餐回歸到品味美食、品味修養的本質上來,使餐桌真正成為情感交流、社會信息交流的載體,讓我們享受餐桌文化,不再為左手拿叉還是右手拿刀而擔憂,不再為不勝酒力將如何做客而煩心,不再怕出現把“洗指盅裏的水喝掉”的糗事,也不會發生麵對一道海鮮大餐不知如何下叉的尷尬……
為方便讀者閱讀,這裏對本書的內容做簡要介紹。
“簡單實用”這一理念貫穿全書
本書將用餐中可能出現的流程、細節進行細致講解,文字簡潔明確,並且充分適應中國的環境,使餐桌禮儀不是唯一、僵硬的規則,而是使人愉悅舒服的餐桌技巧,體現賓主之間的尊重。
圖片輔助文字
本書使用大量的圖片來豐富讀者的視覺,使圖書的內容和禮儀的細節更加直觀,便於理解,對於餐桌禮儀這樣操作層麵的內容而言,圖片更具有良好的知識傳播力。
習題和回顧鞏固每節的知識點
在每節中會利用習題和回顧兩個部分再次對每章節的知識點進行複習,使禮儀知識更加紮實和牢固。
每一知識點都會利用細節的剖析、理論的講解、習題的練習和要點的回顧來多角度地進行知識積累。
管仲曾經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現在餐飲文化已經越來越被人重視,甚至餐飲中的細節也被人一再提及,我們已不僅僅滿足於能夠坐上餐桌,正像莎士比亞所說“你在品味食物,別人在品味你”。打一個響亮的飽嗝,你不知同桌的人是否已經像個心理學家一樣在揣測你的學曆、出身、背景和發展之路。
餐桌上的舉止是對一個人的修養素質、團隊精神、語言表達等能力的最好考驗。所以,你的事業可能會從餐桌上發展起來,也可能會在餐桌上跌落下去。
編者
2014年1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