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學習與發展(2 / 2)

一八八一年尼古萊?魯賓司坦去世,為了紀念這位他最敬愛的人物,柴可夫斯基寫了「一位偉大藝術家的回憶」鋼琴三重奏來掉念他。一八八四年柴可夫斯基獲得沙皇贈勳,一八八五年並出任俄國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會長,同年他也根據拜倫詩作完成了著名的「曼佛瑞德交響曲」。

一八八七年間柴可夫斯基到歐洲各國遊曆演出,獲得無比的成功,此行他會還見了布拉姆斯、德弗劄克、查理?史特勞斯、葛利格即佛瑞等作曲家。之後又在布拉格指揮「尤金?奧涅金」的演出,返國後於一八八九年寫出著名的芭雷音樂「睡美人」。

一八九零年柴可夫斯基前往俄屬高加索,在那裏他接到梅克夫人的來信,梅克夫人在信中表示他的經濟情況發生惡化,因此無法再對柴可夫斯基提出經濟支持,並起也要斷絕他們兩人間的交往。雖然柴可夫斯基這時已經是一位名氣穩固的作曲家,生活已經是不虞匱乏,但是與梅克夫人的決交,對他仍然造成精神上相當的打擊。

一八九一年赴美訪問,並且在紐約、華盛頓等城市指揮演奏自己的作品,結果大受好評。柴可夫斯基在美國大受歡迎,他對於自己得音樂能如此受新大陸民眾的欣賞,趕到出乎意料。

一八九二年柴可夫斯基完成芭雷音樂「胡桃鉗」,隔年柴可夫斯基提筆寫作他的第六號交響曲,結果寫出一首內容極為深刻、終樂章並且一反傳統采用慢板以暗示出絕望與死亡的交響曲。該首交響曲於一八九三年由柴可夫斯基親自指揮首演,雖然觀眾仍給予掌聲,但他們似乎未能體會出柴可夫斯基是藉由此曲來傾訴他內心的憂傷、痛苦與絕望。

這首名為「悲愴」的第六號交響曲,柴可夫斯基曾自稱它像是一首安魂曲,似乎是個詛咒,這首交響曲竟然成回了柴可夫斯基的天鵝之歌。在初演後第四天,一八九三年十一月一日,柴可夫斯基據說因為染上霍亂,經過五天的掙紮,終於在十一月六日離開塵世。

柴可夫斯基死後十二天的十一月十八日,「悲愴」交響曲由名指揮家納普拉夫尼可於同地演出,而這回人們總算認識樂曲的深刻印象。

柴科夫斯基遺留下來的作品為數龐大,而且內容、種類繁多,目前大家仍然常可欣賞到的樂曲如:十一出歌劇中的二出,六首交響曲其中後三首,三首協奏曲(鋼琴、小提琴及為大提琴 作的「羅可可主題變奏曲」),三出芭蕾舞劇以及六、七首如 序曲、幻想曲之類的管弦樂作品。室內樂曲則包括三首弦樂四 重奏曲中的一首,一首鋼琴三重奏曲,一首弦樂六重奏曲。

於1840年5月7日誕生於一個富裕的中產家庭,從小就對音樂有極度的狂熱,盡管如此,由於他小時候在音樂方麵並沒有什麼特殊表現,所以他從法律學校畢業後便在司法部擔任一小職員;到了1862年,柴可夫斯基開始接觸了音樂班,並且研習了有關音樂的課程,終於,他辭去了司法部的職務,開始以教授鋼琴維生並積極從事作曲;他的第一首公開演奏的作品是一組舞曲,於1865年9月時由小約翰?史特勞斯指揮,在帕弗洛夫斯克的露天音樂會上演奏;之後,他開始於俄羅斯音樂協會分會任教,雖然薪水相當微薄,但卻不能改變他想成為一位音樂家的決心﹔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他的作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注意﹔如同大家所知,他的作品中較知名的有:天鵝湖﹑羅密歐與茱麗葉﹑1812序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