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柳傳誌學習個人品牌“三天”建設法
隨想·財富
柳傳誌,中國企業家的精神“教父”,中國企業界裏程碑式的人物,其個人品牌成功,已經不僅僅體現於無形資產了,而是可以轉化為真金白銀:
2009年2月,聯想集團在連續虧損11個季度後宣布“柳傳誌複出擔任董事長”,第二天,聯想的股票大漲11%。按照當時的市值計算,聯想的股票市值增加了33億港元。我們幾乎可以說,“柳傳誌”,這個個人品牌,價值33億港元!
“柳傳誌”個人品牌的建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我將其稱為—個人品牌三“天”建設法。
第一“天”:恪盡天職
企業家作為企業領導人,天然擔負著企業發展的職責。要想建設企業家個人品牌,他負責的企業業績必須絕對出類拔萃、令人信服,否則,無論如何建設個人品牌,都隻能是空中樓閣。
在天職方麵,柳傳誌的業績可謂“芝麻開花節節高”。
他先是帶領著聯想從中科院的一間小平房中起步,發展成為中國IT行業的領袖企業;
接著,他成功地培養出了楊元慶和郭為兩個接班人,並將聯想一分為二,避免了“一山不容二虎”的悲劇。
然後,他導演了鯨吞IBMPC業務的聯想國際化大戲,並交班給繼任者。他自己在投資界小試牛刀(微博),隨即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家,帶領著聯想投資、弘毅投資完成了多項出色的投資,還順手打造了融科置地這個地產行業新秀。
所有這一切,為柳傳誌的個人品牌打造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第二“天”:釋放天性
在有了一定的企業業績做基礎後,柳傳誌開始在公開場合發表一些極具個性化的、關於企業管理的觀點。這些言論,都具有一個共性—質樸。
比如,他用“吃著碗裏的,看著鍋裏的,想著田裏的”來闡釋企業發展戰略,用“搭班子,帶隊伍,定戰略”來闡釋企業管理戰略,還有“不怕跟在外企後麵吃土”的比喻,都透著柳傳誌這位本土企業家的質樸。
這些個性語言,使得柳傳誌的形象迥異於那些滿嘴洋詞的海歸企業家,讓國人大呼過癮。而且,這種“化繁為簡”的管理之道,也更符合中國的哲學思想。
站在高位還能回歸“質樸”,就是柳傳誌久經曆練得來的“天性”,或說管理秉性,這個標簽讓他有效區隔於其他“競爭對手”。如果企業家僅僅業績出眾,卻沒有突出的管理秉性,就會流於平庸,公眾隻會記住他對企業做的貢獻,卻無法將其作為獨立個體看待。
第三“天”:彰顯天良
有了良好的業績支撐,還有鮮明的管理秉性,這樣的企業家,個人品牌建設是否成功了呢?
答案是否。
完成了上麵兩層“天”,他(她)最多擁有一個知名度、認知度較高的個人品牌,但是有可能會褒貶不一,會有爭議,不會成為“萬眾景仰”的領袖級個人品牌。這是因為沒有完成第三重天—彰顯天良。
所謂“天良”,指的是:企業家必須能創造一種適應時代發展的理念並成功代言之。
柳傳誌之所以能跨出IT業成為整個中國企業界的“教父”,天職和天性都是基礎,最重要的是他彰顯了中國知識分子產業報國、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精神正好順應了改革開放後一代知識分子的追求,於是成為了一代知識型企業家的代言人。
當然,我們也可以在同期的企業家中找到其他具有這種精神的人,但是他們和柳傳誌的“天職”“天性”相比,存在不足。因此,柳傳誌成為了中國企業界最有價值的個人品牌,也就不奇怪了。
(來源:慧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