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的圖表中,能否找到你落腳生存的位置?”美國桂冠詩人沃倫曾向世人問道。能在社會需要中找到最佳位置的人,一定能享受到成功的甘露。
2.專業選擇的策劃方案
人們認識自然界就像開采礦藏一樣,由表及裏,由淺至深,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開采的。首先“開采”宏觀的機械規律,其次“開采”分子的熱運動規律,接下去“開采”原子層次的化學運動,然後再“開采”原子層次的電磁運動規律,最後“開采”核層次或亞核層次的強、弱相互作用規律。這樣一來,在不同的曆史年代,總有一個物質層次和運動級別是人們開采的主要對象,總有一門(或幾門)學科是科學發現的“當采”學科。趙紅州同誌把這種在一個曆史時期人類重大科學發現總是來源於某一個(或幾個)“當采”學科的現象,叫做“當采現象”。因此,當采學科乃是成果累累的學科。比如,1540—1710年,經典力學成為當采學科時,科學成果數就占全部科學成果數的20%以上;1630—1740年,熱學成為當采學科,重大成果數也超過20%;1780—1900年,數學成為當采學科,重大成果占當時全部成果的1/4;1810—1920年,當采學科為電磁學,當時電磁學成果碩果累累;從1920年開始,核物理變成了當采學科,於是核物理方麵成果層出不窮。值得注意的是,“當采學科”是轉移的,是可以根據其轉移的規律和曆史條件預測的。
根據“當采現象”和“當采”學科,人們在進行自我策劃時,可采取以下模式:
第一種,區內選擇模式。就是在自己所學專業範圍內,根據“當采現象”,選擇一個較小領域的目標進行研究,以突破一點,取得成果。
第二種,橫向選擇模式。就是根據“當采現象”,從自己所學的學科,橫向轉移到另一個學科,選擇一個較小領域的目標進行研究,既可以“轉行”,也可以“延伸”,以擺脫本學科狹窄眼界的束縛,以銳利的眼光去抓住關鍵問題,取得成果。馬克思也曾以鍾表匠瓦特發明蒸汽機、寶石工人富爾頓發明輪船為例,鼓勵人們在需要和可能的情況下,要勇敢地去涉足其他領域。
第三種,邊緣選擇模式。就是從兩個學科的交界處,選擇一個較小的“當采”領域進行研究。其優點是“於無人處見奇觀”,並且往往會形成新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作出開拓性的貢獻。
第四種,立體選擇模式。就是在若幹學科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思考,選擇一個綜合性的“當采學科”作為目標進行研究。其優點是,可以充分發揮自己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的作用,攀登科學高峰。例如美國科學家維納等人創立的“控製論”很能說明這種選擇目標的方法。
第五種,斜向選擇模式。就是在相鄰的專業領域進行嫁接,因為既非橫向轉移,也非兩個學科的邊緣交叉,更非立體綜合性研究,而是在一個專業的基礎上,引進另一個專業的成果,形成本專業內的新的分支。因為用矢量表示是斜向的,使用的是植物學上的嫁接方法,因之稱之為斜向嫁接選擇模式。如青年工人沈為眾自幼喜愛刻圖章、畫畫、書法,他把顯微外科的技術,引進、嫁接到書法藝術上,用顯微鏡在頭發上刻詩句,被譽為“青年發刻藝術家”。
控製論創始人維納說過:“在科學發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獲的領域是各種已建立起來的部門之間的被忽視的無人區。”研究科學上的“當采現象”,重視在“無人區”開發,既避免了千軍萬馬集中於“當采學科”尺幅之地的現象,又不在已不能出成果或還不到出成果時機的“冷門”去浪費精力,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自我策劃模式,那麼,你一定會早日攀登上成功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