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不要讓尊嚴丟失
治教經驗
作者:董建華
曾經教過一名學生,她母親常年臥病在床,父親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收入較低,一家人過著貧苦的生活。有一天,我在辦公室輔導她學習時,看到她的筆用膠帶纏了又纏,於是將一支筆遞到她麵前,但她說什麼也不要。看她推辭的樣子很堅決,我板著臉說:“你以為這筆是送給你的?它是這次你數學考試在班裏獲得了第一名,老師獎勵給你的。獎品你不要嗎?”聽了我的話,她非常高興地接受了筆。
現在全國各地都高度關注貧困生的成長,但我們給貧困生捐物捐錢,不僅得不到他們的好感,反而會讓他們背上了巨大的思想負擔。
一位社會愛心人士曾經表示每學期給一位貧困生捐助一千元,直至其高中畢業。但這位貧困生在第一次接受捐款後就說什麼也不要了,他說:“我家雖困難,但也不要別人的施舍。我與捐助者素不相識,既沒有任何交往,也沒有任何感情,就因為一次捐款,我就必須表現出我們之間有著濃厚感情的樣子,要與他拍照、定期給他寫信、接受采訪、說話辦事時時處處都要小心萬分。接受了捐款,讓我們全家所有的人的尊嚴都沒有了。……自從接受捐款的那一刻起,我就成了貧困生的代名詞,我的名字一次次在貧困生公示欄中出現,以犧牲人格和尊嚴為代價換取的幫助不要也罷。”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但讓得到幫助的人不感到人格和尊嚴受到傷害,才是真心的幫助。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農民工第一次坐火車外出打工。在火車上他口渴了,看見大家都買健力寶解渴,自己也跟著買了一罐,但拿到健力寶後他卻轉來轉去,怎麼也打不開,看到大家喝著健力寶自己倍感尷尬。這時坐在這位農民工對麵的一位婦女對身邊的孩子說:“把健力寶遞給我喝。”
“您剛才不是說不口渴嗎?”
“我現在口渴了。”孩子將健力寶遞給了媽媽。這位婦女在農民工麵前將易拉罐一拉,砰地一聲瓶蓋打開了。她抿了一下,將健力寶放在了旁邊的座位邊。隨後又聽到砰的一聲,農民工也打開了健力寶。
麵對他人的困難,如果想真心幫助就要在潤物細無聲中進行,而不應讓受幫助的人產生巨大的精神負擔和壓力。
一位年輕的小夥子外出打工,結果既沒找到工作,又沒有了回家的盤纏。在饑腸轆轆之時,他翻窗進入一戶人家。在廚房裏飽餐一頓後準備離開時,看到臥室的房門開著,他猶豫了一下後小心翼翼地走了進去。這時,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出現在他麵前,當他驚魂未定準備推開老人離開時,老人在他麵前噓了一聲,暗示他不要作聲,小聲對他說:“我也是小偷。”隨後動作熟練地進入臥室打開箱子,拿出一些錢,拉著小夥子從房間跑了出來。離房屋距離很遠後,老人站住分給年輕人一半的錢,說:“你還年輕,幹這行隨時都會被抓住的,以後不要再幹了。”隨後將年輕人推進剛路過的公共汽車上。
後來小夥子發憤圖強,打拚出一番事業後,來到曾經“偷盜”的房前,準備將錢還給主人。房屋的新主人對他說:“老人已經去世了,他知道你還會回來的。因為你當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他想用這個辦法來幫助你,防止你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走下去。”
幫助他人是一種藝術,以救世主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施以幫助,不是真心地幫助。因為在受幫助者看來,自己的尊嚴往往比得到別人的施舍更重要。
【作者單位:湖北省秭歸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