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科學研究(1 / 2)

測繪科學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接收舊中國留下來的測繪科研機構,僅有南京中國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該組有科研人員十餘人,研究內容多限於常規大地測量的一般理論問題。因此,新中國的測繪科學研究幾乎是從零開始。三十多年來,測繪科學研究工作同樣經曆了曲折發展的道路,特別是十年動亂中遭受了嚴重的摧殘,但總的來說,在不太長的時間內,還是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一九八五年全國已有測繪科學研究機構14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還設有與測繪有關的研究室,一些測繪生產、教學、勘測部門設置了測繪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技術革新小組,全國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測繪科學研究體係。科研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測繪事業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測繪科學研究的發展進程

一、測繪科學研究在結合生產中起步

五十年代,總參測繪局、國家測繪總局、解放軍測繪學院和武漢測繪學院建立時,均設有科研處或科;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也設有地圖研究機構。當時測繪科研人員不多,工作也剛剛起步,主要是結合生產需要進行科研活動。例如對測量基準、坐標係統的探討和應用,對規範、細則、用表、手冊的研究和編製,對各種規劃方案、作業方法、檢查製度的論證和推廣,等等,這些對統一測繪全行業的技術標準,保證測繪生產和成果成圖的質量,都起了重要作用。一九五九年國家測繪總局和中國測繪學會聯合在武漢舉辦了“全國測繪科學技術經驗交流會”,到會的有全國各測繪和有關部門的代表1,400多人,會上廣泛地交流了測繪科技工作的經驗。會議期間舉行了技術革新展覽,設16個館,展品達6,000餘件,這次會議是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九年十年間群眾性科技研究活動的總結和檢閱,對測繪事業的發展、技術水平的提高,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測繪科學研究在實施規劃中發展

“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七年國家最重要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簡稱“十二年規劃”)中確定“測量製圖新技術的研究和中國基本地圖的繪製”為中心課題之一,包括項目有:青藏高原測量和成圖技術的研究試驗、國家大地圖集的編製、大地測量法式的製定、各種測量基準的建立、天文大地網的整體平差計算和地球形狀的研究、一些主要測繪儀器的研製等。為更好地實施“十二年規劃”,一九五九年成立了科測研究所、國測研究所和軍測研究所。同時,各工業部門、高等院校和有關工廠的測繪機構和專家也開展了科研工作。從此,測繪科學技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當時由於國內外測繪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十二年規劃”很快就不能適應中國建設發展的需要,一九五九年五月在國家科委組織下,成立了國家科委測量製圖組,重新規劃全國測繪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一九六二年在38位測繪專家參加下製定了全國“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二年測量與製圖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以下簡稱“十年規劃”),內容包括大地、航測、地圖製圖、工測、儀器等專業共16個中心問題,66個重要項目,主要由各測繪科研部門及儀器工廠承擔,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所有項目均以國家課題納入承擔單位的年度計劃。一九六○年八月,在國防科委組織下成立了國防科委軍事測繪科技組,一九六二年也製定了與全國“十年規劃”相應的“三年計劃、五年規劃和十年設想”。

上述規劃的貫徹執行,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首先,研究製定了中國大地測量法式、地形圖測繪基本原則、地圖圖式以及各種規範細則,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的測繪技術標準。其次,開展了國家天文大地網的布設和平差方法的研究,進行了提高航測成圖質量的研究,完成了照相植字、刻圖技術在編繪地圖中應用的試驗,參加了全國1∶100萬比例尺地形圖、國家普通地圖集和國家自然地圖集的編製,推進了新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對發展各方麵的測繪生產起了重要作用。第三,著手研究外業測量儀器的標準化、係列化問題,試製中、低精度測繪儀器,為自力更生地生產測繪裝備作出了貢獻。第四,利用電磁波測距和雷達定位技術,進行青藏高原地區測量和成圖的試驗,為青藏高原地區測圖探索了新方法。第五,把電子計算機技術引進測繪領域,開展了天文大地網整體平差方法和航測解析空中三角測量的試驗,提高了計算效率和成果精度,為解決大地、航測中繁瑣的計算問題開辟了新途徑。